“灶有三不對,家順人興旺”,真不是迷信,背后大有講究!
135 2025-07-06
云南建筑蔚然大觀
類型眾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風情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與眾不同的建筑風格
名人故居
它的主人
有文化巨匠
有戰場名將
他們卓越的歷史功績
人們可以通過他們的故居去了解
讓我們一起看看云南的名人故居吧!
昆明市朱德舊居
昆明朱德舊居有兩處,相距不遠,坐落于昆明市華山西路水晶宮紅花巷四號和小梅園巷三號。紅花巷四號為木結構硬山頂中式建筑的四合院,坐北向南,建筑面積為380平方米,正房為二層樓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廂房各三間,倒坐五間。小梅園巷三號系朱德親自布局設計的帶花園中西式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一院,坐北向南,建筑面積566平方米,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題名“潔園”,他在此潛心研讀革命書籍,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云南是朱德走向革命道路的起點。朱德從小學習刻苦,對時局的變化十分清醒,深受“富國強兵”思想的影響,1909年,由家鄉徒步跋涉70余天,輾轉來到昆明,考入“當時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云南陸軍講武堂。1911年,朱德以優異的成績從云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后,投身辛亥革命,參加了昆明“重九”起義。1915年,又參加了“護國運動”。在解放戰爭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他在長期的軍事生涯特別是革命戰爭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適合人民軍隊建設和作戰需要的關于帶兵、練兵、養兵、用兵等重大軍事問題的理性認識。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連續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朱德一生英勇善戰,功勛赫赫,深受人民愛戴和敬仰。
昆明聶耳故居
昆明聶耳故居就坐落在原云貴總督府前的官道、現在的甬道街上73、74號。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去昆明行醫,在昆明甬道街租用一間鋪面開中藥鋪“成春堂”。當時,聶、楊(房東)兩家合住一院,本屬于用作商鋪的清代官房,該房坐東朝西,臨街有兩層樓土木結構房三間。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于此,他的童年也基本在這里度過。18歲時聶耳外出求學離開昆明,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1927年,聶耳考進了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進步學校里受到一些革命思想的影響,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宣傳活動。他不但搞音樂也演話劇。他的處女作《省附小校歌》,就是在這個時候問世的。18歲,聶耳離開云南去到上海,開始步入了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階段。1935年,根據田漢歌詞創作出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雖然從此他再也沒能踏上重返故鄉的歸途,但與昆明的回憶、昆明帶給他對音樂的感知與才華,伴隨了他的一生。
昆明冰心故居
“冰心默廬”原名“華氏墓廬”,為昆明市呈貢斗南村華氏家族于民國初年修建用于守墳和追祭先輩時歇息地。為三間六耳民居建筑,坐西向東,占地面積313.9平方米??谷諔馉帟r期,祖國的半壁河山淪為敵手,為避日本飛機轟炸昆明,部分“西南聯大”和省內外的一些院校(系)被迫移遷呈貢,著名女作家冰心和丈夫吳文藻攜兒女1938年至1940年在此居住?!澳瑥]”是一座土木結構的中式建筑,一樓一底?!澳瑥]”樓上,當時正中是書房,左邊為兒女們的住所,右邊則是冰心夫婦的居室,正屋兩側各有三間耳房,構成了一個清幽別致的小院落。
默廬不僅是冰心在昆明的家,更是西南聯大在昆明建校的重要歷史見證。這里時有梅貽琦(西南聯大校長)、羅常培、楊振聲等名人學者也曾前來與在呈貢的費孝通、陳達、戴世光等人及冰心的學生們在此聚會;冰心應呈貢中學校長昌景光邀請義務任教,創作了《呈貢縣立中學校歌》并題寫了“謹信弘毅”的校訓。作家取“墓 ”的諧音字“默”,于1940年2月28日在香港《大公報》上發表散文《默廬試筆》贊美呈貢的風光及景物,“默廬”雅號流傳至今。
云大熊慶來、李廣田舊居
熊慶來、李廣田舊居坐落于云南大學會澤院東側。建蓋于1937年,座北朝南,是一座單檐懸山頂、面闊四間,進深兩間外走廊的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自建成至1968年間,此樓房先后是熊慶來、李廣田兩位校長的住宅。熊慶來,字迪之,云南彌勒人。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著名教育家。早年留學比利時、法國,獲博士學位。其 “熊氏定理”,又稱“熊氏無窮級”,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37年至1948年任云南大學校長。新中國時期,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函數論研究室主任,全國政治委員。
李廣田,山東鄒平人。著名詩人、文學家,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后,在山東濟南教書。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1941年秋至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勝利后,他先后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任教。194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時期,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副教務長。1952年調任云南大學副校長、校長,并兼任中國科學院云南分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作協云南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2003年,“熊慶來、李廣田舊居”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舉辦了熊慶來、李廣田生平事跡陳列展。
盧漢公館
盧漢公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云南起義的領導者、原云南省政協主席盧漢的住宅。盧漢新公館系兩層,磚墻、木屋架,部分鋼筋混凝土結構,其屋頂為陡坡影山平瓦,側面皆為正三角形,具有明顯哥特式的風格。墻體里面及窗體十分講究幾何構圖的形式美,簡潔明快而富有變化。起居室設壁爐,主次臥室及餐室皆有落地式門窗與陽臺相通,東西側為三面體里面凸窗。紅瓦白墻,配之以灰色邊框線條,和諧而美觀,是一幢采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新形式的近代優秀建筑。
盧漢,原名邦漢,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盧漢的軍隊在昆明南郊巫家壩機場舉行誓師大會,出征抗日。1949年12月9日,盧漢率部起義,向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發出《云南起義通電》,云南和平解放。盧漢在1929年冬至1930年4月,兼任云南省財政廳長,盧漢就任后,整頓財政,為云南解決了財政危機。1974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9歲。
騰沖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故居是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于1918年建成的。整個建筑采用中西合璧式的風格,中式的大門,西式的窗戶。墻體全部用青磚砌成,大門內屏風上“學者、戰士、真誠的人”,是毛澤東主席對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評價。這是一座四合院,走馬串閣樓,木材全部用本地出產的上等楸木建成。院內最長的石條叫做走檐石,全長5.58米。西式陽臺,中式的月亮門,石柱上還刻有中式對聯,“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隔樹鳥聲風細引,到簾花影月高留”“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些對聯充滿了哲理和詩意,體現了主人的情操。
艾思奇1910年3月1日出生在和順水碓村,兩歲隨母親赴昆,在昆明啟蒙。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研究的是先秦哲學,其兄李生莊研究的是西洋哲學,艾思奇從小就受到其父兄思想的影響和熏陶,“九一八”事變后,艾思奇從日本回國,留在上海,到李公樸主持的《申報》流通圖書館主持“答讀者問”欄目,后來參與創辦《讀書生活》雜志,任編輯。還創辦“量才業余夜?!辈⑷谓虇T,此時,艾思奇已成長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1935年,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出版,艾思奇因此以“大眾哲學家”而名揚全國。一部《大眾哲學》,將哲學通俗化,引導大眾了解哲學、接近哲學。艾思奇到達延安以后,擔任過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陜北公學的理論教員,還擔任過“新哲學會”的負責人,中央文委秘書長,《解放日報》副總編和總編輯。
騰沖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位于騰沖市,擴建于民國元年,為四合院土木結構瓦屋頂單體建筑,正街邊原有三開間面樓一幢,后由一屏照壁相隔為前花園。接著是一幢三開間廳樓,其右間為大門,余為書室、馬房。繼而是正方形中心大院,左右建三開間廂樓各一幢。中心院上五級臺階是三開間正房,設暖閣家堂,兩次間為宿舍。整個建筑布局合理,前廳側墻上鑲嵌著青石橫額,刻有李根源提寫的橫書隸體“歲寒松柏廬”。
李根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青年時期留學日本,為首批同盟會會員。歸國后創辦云南陸軍講武堂,培養革命骨干。他與蔡松坡等人發起了云南辛亥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封建統治;繼而參加討袁護法斗爭和北伐戰爭;尤其是在滇西抗戰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他擔任過云南陸軍講武堂監督、總辦,云南軍政府軍政總長兼參議院議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后,他又榮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一生自奉儉約,濟厄解困,受人愛戴。
文山楚圖南故居
楚圖南故居位于文山市,建筑格局為兩進式四合院,硬山頂、穿斗木構架輔以土坯圍護,座北朝南。穿斗式木構架即沿著房屋進深方向立柱,柱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數層“穿”貫通各柱,組成一組組的構架。院內房屋平面布局方正規矩,木構架穩重敦實、構件尺寸科學合理,雀替、板壁、門窗裝修圖案簡潔、線條流暢,建筑用色為土、木、瓦、石灰之本色,除此之外無一絲雜色。由此彰顯主人含蓄內斂、質樸的風格。
楚圖南,文山人。1923年畢業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系,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在吉林省立第六中學幫助學生創立了“燦星文藝社”,出版《燦星》進步文藝周刊,開展革命活動,后在暨南大學任教,參加文化界的反帝愛國斗爭,1937年在昆明受聘為云南大學文史系主任、教授。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是民盟云南省支部負責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其著作主要有《楚圖南文集》(上、下),詩詞集《蕊草集》等等 ,譯作有惠特曼的詩集《草葉集選》、威爾布的《希臘的神話和傳說》等等。此外他還精于書法,許多園林名勝、紀念地多有他的墨寶懸掛。
祥云王復生、王德三故居
王復生,1896年9月生,云南省祥云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思想的熏陶,王復生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王復生與鄧中夏等19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北京等地積極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后,王復生遵照黨組織的安排,在齊齊哈爾、訥河、黑河一帶,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組織抗日活動,幫助解決抗日義勇軍馬占山部的糧食和武器供應問題。1936年8月15日,王復生在齊齊哈爾北門外江壩被日軍殺害,時年40歲。
王復生的弟弟王德三生于1898年7月。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不久加入中國第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受中共北方區委委派,到陜北建立黨組織,是陜北地區共產黨組織的創建者和重要領導人之一。1927年2月,黨組織派王德三回云南工作,歷任中共云南省特委書記、臨委書記、第一屆省委書記。在3年多時間里,以他為首的中共云南地方組織運用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并結合云南的革命形勢,在三迤大地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在昆明從容就義。
石屏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古城。袁嘉谷故居建于清光緒十一年,為其父袁德洋所建,是一幢清代木結構二層四合院樓房,典雅清幽、古樸莊重。袁德洋是生意人,原住石屏鄉下,長期運百貨到普洱、西雙版納的茶山販賣,又將茶葉、食鹽運回銷售,賺得錢后,在石屏城賣米巷興建了這幢青磚、灰瓦、白墻、椿木雕花門窗的具有石屏民居風格的正三間兩耳樓房。大門坐西朝東,院子坐北朝南,院子西邊還建了二層樓房。
1903年清政府特開經濟特科,廣羅天下經邦濟世人才。遠在云南石屏邊地小城的袁嘉谷得尚書魏光燾推薦,赴京城應考。經過會試、殿試后,被取為“經濟特科”第一名,成為云南唯一的狀元。袁嘉谷先生生前曾經擔任過翰林院編修、學部編譯圖書局局長、浙江布政使和提學使、國會參議員、省參議及高級顧問等職務。雖歷經清朝、民國不同的時代,但他為官清廉、勵精圖治、勤政為民的高尚品德及其經典傳世佳作皆為后人稱頌。
麗江方國瑜故居
方國瑜故居位于麗江古城五一街文治巷32號,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經修繕后建成方國瑜故居,展示方國瑜先生生平事跡。方國瑜故居占地1.98畝,門窗上有“四季博古”和簡潔雅致的窗花,前檐柱下柱石大多為扁圓鼓形,表面雕以花、草、桔瓣等,前后院旁的空留處又自成三房一照壁格局,每個院東西主樓后邊都建有小花園。園中種植許多茶花、蘭花、杜鵑、松柏、常綠植物等,將整個大院點綴的清新而文雅。方國瑜故居既保留了徽式建筑的細致嚴謹,又體現了納西族建筑恢弘氣派的風格。由中國著名哲史學家任繼愈題寫 “方國瑜故居”匾額。
方國瑜,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云南麗江人,納西族。1936年任云南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云南大學歷史系主任、文法學院院長、國家民委委員、云南省文聯副主席等等。方國瑜對研究地方史、民族史、東巴文等方面有突出貢獻,逝世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主要著作有《云南史料目錄概說》《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彝族史稿》《納西象形文字譜》等著作,并主持編纂《云南史料叢刊》。
盈江刀安仁故居
刀安仁故居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新城鄉,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為土木建筑結構,分四堂三進。刀安仁故居于2011年修復完成,最大程度地復原了故居的容貌。刀安仁故居是一個坐東朝西的建筑群落,大堂在前,作為審判廳使用;二堂是土司議事廳;三堂是土司貴族及元老的辦公地;正堂居后,是土司的辦公及住所。每進中間是天井,兩邊是廂房。
刀安仁,傣族,字沛生,云南省盈江縣新城人,為干崖(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第21任宣撫使司,中國同盟會員,著名傣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光緒十七年,刀安仁承襲干崖宣撫使司職。英國侵略軍從緬甸屢次進犯干崖鐵壁關地區,在八年的抗英作戰中,英軍每次入侵,均遭重創而潰退。為尋求一條富國強兵之路,刀安仁曾多次到東南亞各國游歷考察,從馬來西亞引進8000株橡膠苗種植于干崖鳳凰山,為我國引種橡膠樹之始。刀安仁與張文光、劉輔國在干崖司署舉兵發動滇西起義響應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統治。刀安仁一生有力地促進了干崖的繁榮和發展。
會澤唐繼堯故居
唐繼堯故居整座宅院坐南朝北,分前后兩院,大門迎東,是一座小型的封閉式的四合院建筑群落,屬會澤典型的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風格,前院有正堂三間、對廳、書房及馬房,后院有倉房可裝谷物,還有廚房,院中有一口井,井中的泉水清澈見底。前后兩院共有房屋十四間,整座故居的院落保存基本完好。
唐繼堯,又名榮昌,字蓂賡,云南曲靖市會澤縣人。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聯名宣布云南獨立,發布討袁檄文,組成護國軍政府,以唐繼堯為都督。隨即組織討袁護國軍,分三路向四川、貴州、廣西進軍,護國戰爭全面爆發。唐繼堯支持下,1915年至1921年歷時7年建成個碧石鐵路,它連通了滇越鐵路。唐繼堯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在云南創建了第一所大學——東陸大學(現云南大學)。1914年8月,唐繼堯倡導并撥款萬元,聘請以趙藩為總纂的一批云南知名學者編纂了大型叢書《云南叢書》1212卷。這對云南地方文獻的系統整理、保存與傳播具有深遠意義和巨大影響。
名人一生
風起云涌
名人故居里
積累下來的文化氣息
是人文精神的傳承
是歷史饋贈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