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戶型風水好?選房子戶型注意事項
54 2025-07-06
一
4年前,我寫了一篇勢勝的文章,說貿易戰中國一定會贏。
有個朋友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對此嗤之以鼻,他堅信中國會輸,我們在開會時爭論了一番,后來不歡而散,不再往來。
4年后,我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維度,用很多有意思的數據,來講講中國處在時代的什么水平。
中國頂住西方列強的圍堵,走到今天不容易的,面對羞辱、污蔑,我們都忍不住暴跳如雷,在很多真刀真槍對著干的場面,普通人是不知道中國政府克服多少艱難才挺過來的。
每天要維持14億人口的基本盤,需要多少糧食,需要提前準備多少天的糧食,需要多少數以億計的各種資源,要配備多少工作崗位,還要保護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35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需要多強大的軍事力量......
這些挑戰,是小國永遠無法想象的,也只有中國做到了。
就拿颶風、洪水和停電來說,中國的救援單位在第一時間就會集結,帶著救援設備和物資到達現場救人搶險,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縣委書記、村書記也會趕往現場部署救援計劃,監督救災預案的執行。
美國如果發生了災難,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的不是州長、警察和軍隊,而是趁火打劫的歹徒劫匪,不是我瞎編,每次美國本土發生災害后,都是這樣。
美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小國依附大國就能活著,別管有沒有尊嚴,能活著就行。
但是,大國能依附大國嗎?這么干過的國家叫蘇聯,GDP一度達到了美國的70%,當時葉利欽搞改革,接受全盤西化,美國說什么,他照單全收,不惜干掉自己的信仰。
但是,一心想依附大國的蘇聯,還在嗎?
每天新聞聯播講得最多的是自力更生、自主研發,因為我們只能自力更生,國家知道,很多人跪久了,他不知道啊!
國家說,中國要變強,而且要全方位的強。但要變強大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它是靠幾代人、近百年努力奮斗積累起來的。
國家和個人一樣,犯過錯沒有?犯過。
犯過大錯沒有?回頭看看,好像沒有。
能一直保持四五十年的增長,打造出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球唯一把重工業、輕工業全門類體系搞起來的國家,這就是優秀了。
都說現在大環境不好,如果沒有能力改變環境,那么就適應環境,就像適應四季氣候變化一樣。
橫向對比來看,我們的情況比其他國家都要好得多,沒有戰亂,也沒有零元購,至少多數人還是有一份收入的。
老祖宗說:“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的政策都是以五年和十年為單位計算的。
比如,現在是十四五年規劃期間,但“十五五”規劃已經完成了2026年到2030年這五年的戰略規劃,五年一個累計,十年一個迭代。
西部大開發、高端芯片和集成電路成套工藝、新能源(光伏和鋰電技術)、碳纖維、激光和量子技術、數字家庭網絡等等,都是十二五規劃提出來的。
我在2012年研讀十二五規劃時,是懷疑的,甚至不相信國家能做到,因為這些理念太超前了,太有前瞻性了,當時我們才什么水平啊?
當時也就剛把輪胎做到了世界第一而已,很多科技是被歐美日韓遠遠地甩在身后的。
而這些科技產品在2015年前后研發出來了,正好是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規劃期間。
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很多國家響應,包括意大利、英國等老牌列強,都想來當創始人;
2015年正式寫入“十三五”規劃中。
盡管我在2016年遭遇了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但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完全相信國家宏達規劃和大局謀略的,自信是從我開始研究五年規劃慢慢建立起來的。
“十四五”規劃依然在強調自主創新、自力更生,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深空深地深海和極地探測”等等。
科技的發展更具體化了。
為什么我們現在能強調數字化經濟,倡導內外經濟雙循環,倡議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更高層次的追求了?
就是因為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用一個個五年規劃迭代出來的高度,才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
新能源汽車、光伏、高端芯片、一帶一路......哪個不是十年前就開始布局的?
這在2012年我剛研究“十二五”規劃時,是不可想象的,當時私家車都還普及呢!光伏發電成本高到歐美都放棄了,誰能想到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普及了,一大批新能源巨頭崛起,開始向海外沖擊了?
1996年時,中國西北地區還有7656萬無電人口,西藏78%的人還在點煤油燈。哪怕只有一戶人家,國家也要不惜成本拉電線過去,奈何地廣人稀太多了,拉不完根本拉不完!
只有光伏發電才能解決最邊緣地區的用電需求,那就大力扶持光伏產業!
誰能想到20年后的今天,全球90%的光伏產能在中國,用光伏把沙漠變成能源“藍海”,僅靠光伏、風力發電,就保障了全國老百姓的用電量,誰敢說中國發展到今天,不是幾代人奮斗出來的?
砸下去的成本,海了去了,但砸成功了!
單看吃好喝好這一件“小事”,我們就發現,生活狀況比其他國家要好得多!還是那句話,不服的可以對比國外找差距,出國旅游也不是很難。
歐美現在反應過來了,但沒辦法追了,就好像騎摩托追高鐵一樣,追到的只有絕望。
二
是不是說,制定好戰略布局,就萬事大吉了呢?
能把握好方向,制定對的規劃,固然重要,能夠不計代價地執行,才是最難的!有多少人堅持十年不跳槽不換行業的?
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它是有先決條件的。
首先是路橋基建要發達,工業配套要完整,上下游產業鏈的研發也要能一呼百應;
其次,中國花了8年的時間,犧牲了1800多名基層干部,換來1億多人擺脫貧困,完成了全國脫貧攻堅戰。
假如飯都吃不飽,哪來的消費?
為啥日本重金砸氫能源汽車就是起不來?日本號稱發達國家,但它沒有足夠大的消費市場支撐,海外市場又不鳥他們。
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和消費能力,怎么托起產品技術的迭代呢?
中國有1000多個城市,容得下新能源汽車滿地跑,即使剛開始很貴,依然有很多人和企業單位買得起,所以中國把新能源做到了世界第一。
現在,正逐步開放低空經濟,飛行汽車可能要飛起來了。
再說說移動互聯網,它也是2011年“十二五”規劃中的,當時才開始普及3G網絡,張小龍團隊正焦頭爛額地調試著微信,移動公司的飛信都不把他們放眼里。
但隨后移動互聯網崛起,帶動科技產業大爆發,帶來了巨量的工作崗位,抹平了大量信息差,互聯網適用人數從1.8億人,突破到13億。
僅雙十一晚上的網購消費總額就高達1.44萬億,超過了墨西哥一年的GDP,快趕上俄羅斯和加拿大了,美國也不敢想象這么恐怖的消費能力啊!
杭州奧體中心
也就十年多時間,數字經濟產值已占到中國GDP的1/3,也可以說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至少提高了老百姓1/3的收入。
還有一個托底大盤是教育,很多人親身經歷過中美英德法日等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說實話,歐美吹噓的教育神話正在一點點被戳破。
我在2年前就專門寫過中美理工科教育對比的文章,參考的也是美國大學發布的研究報告,我們的理工科教育實力和規模,正在全面超越歐美。
每年1000萬畢業大學生中,哪怕只能挑出20%學有所成的人,所形成的研發、生產力也比任何國家都強大。
所以,中國的教育已經沒什么可詬病的了,因為今天的科技進步、工業體系靠的是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他們才是主流、中堅力量,我們也歡迎留學歸來的人才,加入到現代化建設的隊伍中。
很多人沒搞明白什么叫“人口紅利”。
印度缺人嗎?非洲也有14.6億人,東南亞6.7億多人,哪里沒人呢?他們是紅利嗎?
人口多從來不是紅利,受過高等和職業技術教育的人口,才是紅利!
能召集1000萬人口的國家不算什么,能召集1000萬理工科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國家,才真的牛逼!
中國持證高工4700萬人,技師1000萬人,高級技師300萬人,技術工人超2億;美國有3680萬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德國號稱工業立國,但也只有67萬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所以,真正的人口紅利在中國,而你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是天賜的,而是幾十年中國人努力奮斗,自主迭代出來的。
這,才是真正的國運!
有人會說,我們的工業是美歐日幫助發展起來的,放屁!汽車合資搞了40年,給過我們什么技術?
在科技領域,不是封鎖就是制裁,連科技產品都不賣給我們,歐美幫助我們發展了什么?
一邊拼命封鎖,一邊厚顏無恥地索要月壤,企圖逼迫中國交出新能源汽車的專利技術。
美日歐天天想著怎么顛覆他國政權,收割他國資源命脈,虎狼環伺,抹黑造謠、百般阻撓還少嗎?
好在中華民族信奉最樸素的道理——
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