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朝向有“學問”!別讓方向影響你的美夢
105 2025-07-02
信陽特色的悶罐肉
今年國慶,沒參加朋友圈旅行攝影大賽,留守北京加班。于是,東直門律所3000平米私邸獨享,樓下停車位免費,快速路免費,東二環能開到80邁。更難得的是,工作效率是平日兩倍,還邀約見了多位友人。看著朋友圈里,大家成了各景點里煮沸的餃子,頗有些小得意。
但是,讓人“無可忍受”的是,在全球旅行的友人曬出的美食。最饞人的是回到信陽的朋友們炫耀的家鄉菜。常說在外的游子,身體里的每個細胞都埋藏著對故土的熱愛。于我,細胞液里的大抵都是對信陽菜的迷戀。
17歲離開信陽。此后連接我和家鄉的就是親情和信陽菜。我在外遇到的幾乎每個信陽人,也都對信陽菜引以為豪。他們和我一樣樂此不疲的像身邊的朋友推介信陽菜——一種會讓人“上癮”的美食。
信陽被稱為河南的小江南,山好水好,飲食習慣完全迥異于河南。在帝都,許多外省朋友不理解我為什么是河南人,卻完全沒有河南人的飲食習慣。比如,我們一天三頓都喜食米飯。早餐便可能是米飯配上大腸湯、牛盤腸,或者一晚熱騰騰的滑肉。這種看起來有些肥膩的早餐,是許多地方的人難以接受的。但是對信陽人來說,那就是舌尖上的故鄉。
信陽菜以咸、香、微辣、醇厚為主味,菜色微重、口感滑爽。與川菜相比較,信陽菜微辣而不麻,似香辣范疇;與湘菜臘味相比,信陽菜咸香而不含煙熏味兒;與鄂菜相比,胡椒的用量輕于鄂菜;與其他豫菜相比,口味偏重、偏辣。在烹飪技法上,信陽菜的民間烹飪方法以炒、燜為主,燉煮次之,還有蒸、煎、炸、熘、鹵等方法。原料保管上多采用腌、臘、風干等方法。
這大約與信陽人飯后飲茶的習慣有關,飯后飲茶,及時的調整了口味,又能提神開胃,這可以看做是茶菜相輔相成的一個明顯例證。
一個地方飲食文化的形成絕非三五十年,一兩年代人所能造就的,它是在特定的地理、人文環境下,凝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無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傳承,才逐漸發展形成并一直在演化,真正的口口相傳,勝過文字記載。
在我看過關于信陽菜的講述里,下文是我認為最寫出精髓的文章,推薦給大家。慚愧,一寫到家鄉菜,就不由的口中生津,有一些望梅止渴的功效。
加班到這個點,決定現在下樓去通樂老店,到這個沒落的簋街麻小店打個牙祭。(沒錯,麻小這撐起簋街的美食,不過曾是信陽人打小常見的街邊菜。幼時我也曾在河塘邊掏過蝦,自制過麻小。)
王維維
2015年10月4日
典型的信陽早餐之一 周博 | 攝
信陽人好吃,其實是一部血淚斑斑的辛酸史。
信陽位居中國南北結合部,氣候、土壤得天獨厚,自西向東的淮河和自南向北的支流構建了縱橫交錯的水網,水稻、小麥這兩種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都適宜在這里種植,是中國冬小麥的最南端和夏水稻的最北端。地理位置上,南下可飲馬長江,北上可直取中原,并有綿延千里的大別山作依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人富眾人羨,豬肥眾人殺。魚米之鄉、人口稠密,誰占領信陽,糧食和兵源就有了保障。歷史上數次戰亂,信陽不可避免地飽受摧殘。尤其是唐末黃巢、明末張獻忠、李自成、清末捻軍流竄式的農民戰爭,呼嘯而來,大肆劫掠一番后呼嘯而去,對信陽的破壞慘絕人寰,至今老人仍有“黃巢殺人八百萬”的傳說。明末張獻忠,每到一地,青壯年男人擄去當兵,婦孺老人殺掉腌制曬干后充當軍糧,據說可以提高戰斗力。
可以說,歷史上信陽人遭到無數次的滅絕,然而一旦戰爭稍有停頓,南來北往“跑反”逃亡及窮鄉僻壤的人群迅速填滿了這塊風水寶地,因為侉子再向南就吃不到白面了,蠻子再往北就吃不到大米了,“風景這邊獨好”。于是死了一茬,又來一茬,綿綿不絕,生生不息。據說黃巢就把光州當韭菜一樣割來割去,“屢割不絕”。這些比較遙遠,最近的就是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魚米之鄉其實是正常年景,真是“倉稟實而知禮節”啊,糧食放在那也沒人敢動,竟餓死許多人。從“糧食關”過來的人,對吃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豐腴的土地+血腥的歷史+南北的融合,造就了一批吃貨,形成了好吃的飲食文化。
典型的信陽早餐之一,周博 | 攝
其一:我們有吃。物華天寶之地,糧食不必說,水里有青草鰱鳙、鯽鯉黃鲇、蝦蟹鱉鱔,淡水魚皆可繁殖,所以,魚是信陽菜的精華、招牌;地上雞鴨鵝成群、豬牛羊滿圈。想吃野食嗎?山里有野豬野兔野雞。由于位居南北過渡帶,蔬菜品種豐富,東西南北瓜都可種植。
其二:我們會吃。受歷史上戰亂的影響,信陽人來自五湖四海,是中國的吉普塞人。在飲食上匯聚了南辣北咸,東甜西酸等各種風味,我們南北兼收、東西并蓄,上下融匯,左右貫通,最終形成了信陽風格。用武林的話來說,信陽人本來就天賦異稟,從小受到少林武當、峨嵋崆峒的調教,長大又吸收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精髓,最終獨創了武林絕學“九陰真經”。此招一出,飛沙走石,天昏地暗。
那位童鞋說,怪磣人的,咋象妖怪要出場了。這位童鞋,你說對了,信陽菜的風格就是有點妖治:色重味濃、咸辣肥燙。象個性感熱辣、嫵媚多情的狐貍精,令人神魂顛倒,愛恨交加,欲罷不能,欲死欲仙。啥營養、減肥、血脂、血糖、血壓,見鬼去罷,俺今天先得勁再說。
吃慣了信陽菜,你再到其它地方呆半個月試試,“嘴里能淡出鳥來”。老師90年代在鄭州住一個星期,整天涼菜海鮮的,甜蜜蜜、淡piapia,餓的頭暈眼花,跑半個鄭州才找到一家信陽餐館。現在你再到鄭州看看,信陽餐館星羅棋布。水從信陽拉、魚從信陽運,就差沒把南灣湖移植到鄭州去。
其三:我們要吃。這點非常關鍵。歷史上的頻繁戰亂,讓信陽人時時處于顛沛流離,跑反乞討之中,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即使下頓有吃的,也不知是在陽間吃還是在陰間吃。所以我們的祖先只要逮到吃的,不但要吃飽,還要吃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刀架脖子上,不當餓死鬼。打著飽嗝上刑場,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多么像非洲草原上流浪的鬣狗,一旦有吃的就要大快朵頤,因為下一頓大餐或許在半年之后。這些光輝傳統在我們這一代被遺傳繼承,并被繼續發揚光大,世代傳承,萬古流芳。
有吃、會吃、要吃,信陽具備了一個吃貨所有的充分必要條件,于是對吃的研究文化便生根發牙,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