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有三不對,家順人興旺”,真不是迷信,背后大有講究!
135 2025-07-06
三月來京看病,難得有些空隙,適合到附近走走,我第一個想到了圓明園,雨果描繪的這個東方帝國詩歌一般美麗的夢,一直如白月光一樣撩撥著我的靈魂。今天終于有幸圓夢了。
胡時芳 攝
我們從綺春園南門入園,那天天氣不是很好,灰蒙蒙的,乍暖還寒,花事未起,不是賞景的好時候。在迎暉殿旁邊,有幾位大媽正站在一株臘梅旁拍照,臘梅開花了,雖然花很小,不茂盛,但那金黃色的小花在天地一大片鉛灰、枯褐的背景中依然非常打眼,很顯精神,我那時是驚喜地喊了一聲的。拍照的大媽回過頭,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你們是外地過來的吧,賞花還早了點,也就這里陽氣足,才找到這么一株早梅花,只能逮著它猛拍了。里面的都還沒動靜呢。”頓了一下又說:“其實,要看臘梅,還得數臥佛寺的臘梅才正宗,最好看。等幾天,開花的時候,小黃花配上紅墻的背景,那色調,才真美呢!”神色中濃濃的回味與喜歡。我看著大媽,情不自禁地就被她極富張力的語氣感染了,果然是天子之都,談吐不俗,氣場很足。
李悅 攝
別過大媽,我們沿著湖畔一路前行,穿過涵秋館,水面豁然開朗起來。波光粼粼,明艷可人,柳條輕舒,遠山如黛,宛如一幅清麗的水墨長卷。不是那種大寫意的斧劈皴風格,而是用最柔美的線條勾勒,再用淡墨破開一點點的草色石苔,天光、水色、林靄的濃淡都渲染得恰到好處,就這樣足矣,很有江南山水的秀美,又不失空靈大氣,何需黃璃瓦、廡殿頂的烘托?再綴上幾筆蘆葦殘荷,浮鷸游魚,愈是靈氣逼人。如果再來點雪,一二釣叟,那更是絕世驚艷的千里江雪圖了。果然,還是中國園林最懂中國畫的意境。
王珺燕 攝
我的鏡頭倒是更多地對準了圓明園的原住民——水鳥身上。圓明園湖泊眾多,水質優良,在這安家的鳥兒可真不少,有鴛鴦、黑水雞、綠頭鴨、斑頭雁等,都是一大家子一大家子地在水面游玩。它們一點也不怕人,自顧自地嬉戲著,劃水、覓食、扎猛子,其樂融融。高興了,就伸直脖子沖天吼上兩聲,簡直是自在逍遙的桃源人了。它們毛鮮羽亮,動作敏捷,被人們照顧得非常滋潤,毛羽之間自有喜氣,成為這個冷清的冬天最靈動的精靈。
安妮 攝
水鳥中的明星當屬黑天鵝了。自2008年一對天鵝飛來之后,它們就把這里當成了家,繁衍棲息,開枝散葉,如今已經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族群。任何時候它們只要一出場,都能吸引游人追星般的目光和特別的偏愛。在平湖秋月,我就看到一位游客大姐嘴里喚著它們的名字,專注地跟它們說話,她們之間應該非常熟稔,幾只天鵝圍著她轉來轉去,好一幅人鳥和諧圖。
劉滿意 攝
繞過寶相寺,我們在福海邊有點迷路了,在小橋流水中繞了幾圈始終不得要領。找到一塊指示牌正商量怎么走時,一位大爺主動過來,給我們指點路徑。指完,還意猶未盡地給我們講起了圓明園的“禹貢九州”的風水。老爺子很健談,自來熟,引古論今,娓娓道來,語句頓挫之中頗有種指點江山的味道,貴不可言。
劉淑敏 攝
轉過黃花陣的迷宮過道,我們來到了海晏堂。這算是圓明園人氣最高的打卡景點了。一塊塊巨大的漢白玉傾頹在荒山枯草里,一片衰敗氣息,我們也只能從上面的紋飾去想象這種洛可可建筑的華美了。“河清海晏,時和歲豐”的盛世圖景如今化成了一堆斷壁殘垣,確實令人痛心扼腕!不止這里,圓明園四十景也大多盛況不再,只留下一個個荒蕪的基座和一些亂石,可悲可嘆!
王珺燕 攝
圓明園是什么?你可以說它是享譽世界的“萬園之園”,是皇家園林的登峰造極之作。但它承載的遠不止這些,它是雍正帝心中教化后世的精神家園,蘊含著封建王朝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治政之道,寄托著“建極綏猷”的千秋帝國夢,所以,從取名、布局、到設苑、集景,莫不用心良苦。可以說,圓明園是他們所尊崇的家國天下思想最直觀的物化,沒錯,理想很豐滿。
趙林海 攝
然而,圓明園還是燒了,距開建不過五代,雍正爺處心積慮構建的精神家園就垮了,現實很骨感。這些“慎終如始”的理念看上去光鮮亮麗,實則空洞虛偽,充滿道德說教,執行力卻日漸退化為零。其結果就是這座精神家園,只能是毫無生命力的空中樓閣,焉能不垮?正大光明殿的那副對聯“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樂民之樂以和性怡情”,更像是他們自我標榜、自我麻醉的一塊遮羞布。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時,除了二十幾個技勇太監在拼死御敵,算作是大清王朝最后的殉道者之外,幾乎未遇抵抗,這座封建王朝的精神之碑,不光沒有樹立在廣大民眾心中,更被咸豐帝自己直接拋棄。
朱生偉 攝
另外,園中充斥的各種稀世珍寶、奇技淫巧,就和乾隆帝的十大武功一樣,除了滿足統治者極度膨脹的虛榮心之外,更凸顯了統治者追求到變態的價值觀是多么的蒼白無力、奢靡無度、罔顧民生,政風日下,這也為它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當乾隆帝計較于繁文縟節的得失,自負而又傲慢地一口拒絕英國使團貿易互通的提議時,也就為這個天朝大國的固步自封釘上了最后一顆釘子。圓明園成了一口巨大的棺材,靜靜地看著一群垂垂老人的末日狂歡。圓明園的焚毀,也就成了一個注定的結局。
楊勝清 攝
對比之下,我更喜歡今天的圓明園,親和、接納、廣布德澤,雖然只是一地廢墟,卻有了更多的人間煙火氣。相較于舞榭歌臺、奇珍異寶,我更關注它給予蕓蕓眾生的生命張力。在這里我看到了生命如初綻放,看到了草芥蜉蝣的悠然意滿,看到了人們滿滿的歸屬、認同感,看到了國民對幸福生活滿滿的底氣。我覺得,這才是這座皇家園林真正的王者之氣,也是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兆。煙火中歸來的圓明園,正洗盡鉛華,浴火重生。這,豈是當年雍正爺能想到的?
圓明園官微征稿活動自舉辦至今,陸續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優秀稿件。感謝朋友們對圓明園的關愛,我們將會用心對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投稿郵箱地址:ymyxck_gw@163.com(標題請注明:圓明園官微投稿。并標注作者聯系方式,請所有投稿者“保證稿件均為原創,且為微信公眾號首發”,謝絕一稿多投。)
[作者]
楊 立 宏
[編輯]
李 卓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