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帶小院的副作用,雖遲卻會到,這么說吧,性格不潑辣不適合住
80 2025-07-02
在這個世界上,唯可以讓人迷失的只有一個詞,那就是“欲望”。
不論是錢、權、色,還是地位、身份與享受,說到底不過是欲望作祟。假如每個人都能平心靜氣對待外物吸引,想必今天這句話也就不存在了。
“世人皆愛神仙洞,不知又名棺材縫”,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人生真諦,但說到底,真正可以做到拒絕并徹底抵抗的人卻少之又少。
而這句俗語真實的意思是什么?又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呢?我們不如順著歷史的回饋來看一下它的寓意。
所謂“神仙洞”,說白了不若為神仙洞府,居仙之所在。想一想,古代的所有傳聞與記載,神仙所居之處似乎常以某某洞為名。
而那些古代修仙尋求長壽的人又是如此,通常會為自己建一個什么洞,然后住到里面,營造與正常人不同的居住環境。
比如《西游記》《封神演義》這些闡述仙家生活的書籍中,不論大小仙家,又或者是欲成仙之妖類,皆以洞為居住場所。
孫悟空住著“水簾洞”,而太乙真人住的是“金光洞”,文殊廣法天尊住的是“云霄洞”……總之,那些成仙的也好,已為仙的也罷,對洞有著相當深的執念。
為什么會這樣呢?說起來似乎又很容易理解。在《論道教的洞穴信仰》中,有這樣的說法,道家以洞修行,是選天然為主,其似回歸地母子宮,返回嬰兒狀態。
“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山洞保持的是天地初開時的樸真狀態,被稱為這地母之子宮,在這樣的地方最能讓人回歸無欲無求的原始狀態。
可是,“神仙洞”雖好,但其實內含殺機,這就是所謂的“世人皆愛神仙洞,不知又名棺材縫”的意思。
為什么說“神仙洞”內含殺機?人為有失純樸、天然之本性,而居于洞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是與意念背道而馳的東西。
這其實就是欲望帶來的反噬,從古至今,有錢的人都將追求長生不老為最高人生境界,古時候煉丹、信佛的君王、將相,舉不勝舉。
而今天,有錢的富豪們,靠著所謂的科技也好,人為也罷,極力改變自身的現狀。同樣無需舉例,大家想必都很清楚。
想起《紅樓夢》中的賈敬,本為進士出身,又襲了父親的官位,卻一點也沒有效力于朝廷,而是一味好道,天天在玄真觀煉丹念經。
結果當然也沒讓人失望,吃多了丹砂的賈敬最終因為腹內燒脹而慘死。這是不是真實地從“神仙洞”直接變成了“棺材縫”?
當然,《紅樓夢》中寫賈敬一生好修仙也只是一個朝代的縮影,再想想雍正帝,那就是清朝追求道家精髓的絕對迷弟,幾乎到最后將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根據一些資料可以看出來,當年雍正對于道教有意還是其次,而他最尊崇的莫過于道教煉丹。有人說那是雍正使用的障眼法,說自己好道不過是不想引起康熙注意而已。
如果在康熙活著的時候,雍正確實是如此。但在他自己成為皇帝之后,其宮內養著賈士芳、婁近垣、張太虛等道士,且多讀道、佛典籍,如此又是為何呢?
說到底,雍正不過是想要追求長生,從而在向神仙晉級而已。所以張太虛等人常年為雍正煉制丹藥,為其調養龍體。
后來其真實的死因也讓外界猜測不已,只是乾隆擔心父親迷信長生而有損皇家臉面,直接將他那些丹爐之類的東西全都毀掉了。
由此足以看得出來,當人們在通向“神仙洞”的道路上奮斗,鉆研的時候,其實早已經在不經意間就觸動了自己未來命運的大門。
很多人為了達成心愿,不惜違法、殺人、賄賂、女色、交易,這種種行為本身就是通向死亡的途徑,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最終都不過是在“棺材縫”中徐徐圖之而已。
欲望讓人不擇手段,同樣也讓人忘了初心。想想《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他出生之時何嘗求過長生不死,何嘗有過成仙成佛之愿?
不過一進了“水簾洞”,萬般煩惱皆生,想要齊天,想要大圣,到最后又不得不去西天,闖妖魔,取真經。
看似最終孫悟空成了“斗戰勝佛”,成了所謂的神仙,可那還是他進水簾洞之前的心情嗎?初心已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
可能孫悟空本身不死,但其心已滅。因為他在進入“神仙洞”的同時,便已經開始行向“棺材之縫”,為著達成最終的結果,他做了很多,也丟失了太多。
一個本領齊天的猴子都是如此,想想世人又能如何?在欲望面前貪心不足,在追求過程中不擇手段,最終所能得到的不過是一口棺材。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不只是功名,金錢、美人、后代,哪一個又不是人們有欲望中不斷鞏固、追求的呢?
嘴里想著成仙,其實也不過是想要成為神仙那樣無所不能,無所恐懼的能力之人而已,而擁有這樣的能力不是為了平和為生,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加享受。
這恐怕才是人類真正的矛盾,也是求仙求佛最終走向滅亡的根本。“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一語道破真諦!
其實人生在世一直都是如此,如果真是單純地向往,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如果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最終所面對的便只能是滅亡。
“神仙洞”,“棺材縫”,一念動全身,一意牽一生,執著固然有所取,但勢必有所消磨。力度稍過,那就成了執念。
事實上,就算現代人不追求什么神仙、長生,同樣在這句話中有所領悟:想要得太多,付出的必然就多。高處不勝寒不是空說的,當你站到了自己追求的成功高峰時,恐怕才會發現,孤獨人生早已經開啟,等待你的不是溫煦如沐春風的真實,而是冷酷虛偽的爾虞我詐。
早知道這樣的結局,作為只活一世的人,何必苦苦追索?一日三餐,家人相伴,食煙火,度春秋,如此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