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帶小院的副作用,雖遲卻會到,這么說吧,性格不潑辣不適合住
80 2025-07-02
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洞杜"三個字,據說,"把"是洞的意思,"洞杜"則是苗語的死人尸體,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死人尸體"。夜幕降臨后,幾十個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著火把將亡靈送出村寨。按照古規,他們不許走有人過的路,也不準許用砍刀開路,必須走一條陌生的路。幾十個人抬著棺木前拉后推,將沉重的棺木送進半山上的亡靈洞中,然后一齊轉身離開,任何人都不能回頭再看一眼亡靈,而且從此任何人也不再走進這個亡靈安息地。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兩處,一處是甲定洞葬,一處是杉坪洞葬。"
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這個洞為U字形,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
甲定洞葬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寬亦有十余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則。
不過,這個洞只能看不能進入。洞口堆滿殘破朽爛的棺材,要想進去,卻無路可覓,勉力爬上洞邊,細細察看,一具棺材上寫著"安息于龍宮"幾個毛筆字,落款是"羅氏宗族后代1988年10月1日立",究竟是安葬時所寫還是后人祭祀時所寫,不得而知。
位于正對杉坪村的一處山坳中,洞前有石碑刻于巖石之上,碑額楷書"龍村鎖匙"四字,碑文提及杉坪洞葬并稱其墳塋為自古所遺。
貴州黔南山區有個叫梅洞的溶洞,里面放有四百來具不同時期的棺材,可以說是貴州最大的苗族洞葬。從棺木間穿行而過,不時能見到腐朽的棺木及還沒有完全風化的尸骨,地上有時還會看到破碎瓦罐之類的容器。
洞里的棺木有平板平頭和鼓型雄頭之分,其大小因死者的體型而定。平板平頭棺為明代棺,凸型雄頭棺為清代棺。平板平頭型棺木制作粗糙,鼓型雄頭棺木多為杉木本色,洞里面的棺材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最晚的一具是在清末。洞里面安放的全是山下面村莊吳姓苗族的先祖,每逢清明他們都要上來祭祀自己的先祖。
在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苗族同胞都要在洞外舉行莊重的殺牛祭祖儀式,在寬敞的洞內大廳舉行別具一格的跳動,村寨的建筑至今還保留著古樸、濃郁的苗族風格。
隨著時間的推移,巖洞已經慢慢淡出了苗人的生活,偶爾還會有村人實行洞葬,但是也越來越少了,不過洞葬的研究,對于苗族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還是對非常重大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