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不只是聽見,而是理解
《聽見你的聲音》融合了奇幻、懸疑、正義與浪漫元素。劇中,男主樸修夏〈李鐘碩 飾演〉擁有一種異于常人的能力,只要透過他人的眼睛,便能洞悉對方的內心想法。
幼年時,樸修夏親眼目睹父親被殘忍殺害,而當時還是學生的張惠成〈李寶英 飾演〉,勇敢地指證兇手閔俊國〈鄭雄仁 飾演〉蓄意殺人,最終他鋃鐺入獄。
然而,法庭上,閔俊國滿懷怨恨地表示,出獄后定要報復張惠成。這一幕深深烙印在樸修夏心中,他暗自下定決心,以后無論如何都要守護她。
盡管本劇以男主對女主的守護與愛戀為主軸,但并未落入單純的愛情套路,而是透過層層推進的劇情,探討正義、復仇與人性的掙扎。
兇手閔俊國并非生來便是惡人,他的墮落源于社會的不公與個人悲劇,讓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讓人走向黑暗?而當仇恨與傷痛交錯,所謂的正義,是否真的那么純粹?
“規則”與“關系”
閔俊國的悲劇并非單一的惡行,而是由一連串社會不公與漠視累積而成的結果。
他的憤怒源于一場不公的對待,當妻子終于等到適合的心臟,卻因某些人憑借權勢與資源的介入,她最終未能等到救命的機會。明明遵循規則、努力生活,卻因為這樣的“現實”而被剝奪了生存權利,這樣的憤怒,或許情有可原,但能成為傷害他人的理由嗎?
閔俊國選擇復仇,卻導致自己的家人陷入更深的悲劇,他的母親與年幼的兒子在他入獄后無人照料,最終餓死街頭。
當他重新審視這一切時,他并未將怒火指向那個最初破壞規則的人,而是將賬算在了當年在法庭上指證他的張惠成身上,于是,他開始了一連串的報復。
這部劇引發人的思考,當社會規則被特權踐踏,卻要求普通老百姓逆來順受,這樣的“現實”究竟是否合理?當壓迫到了極限,被逼入絕境的人開始反抗,整個社會是否應該承擔“不作為的責任”?
如果當初有人挺身而出,拒絕破壞規則,是否一切悲劇都不會發生?
張惠成是選擇守住規則的人,她冒著風險作證,才得以讓真相大白。然而,閔俊國的復仇讓她也成了在規則下被踐踏的受害者,這場無限循環的悲劇就此展開。
這不僅是一場正義與復仇的交鋒,更是一場對社會公平、道德選擇與人性掙扎的拷問。
誰才是受害者?
黃達仲〈金秉玉 飾演〉是個在獄中度過26年的冤屈的人。他的入獄,并非單純的誤判,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局,而這場“設計”的背后,也并非毫無理由。
他的妻子全英子認為他酗酒成性、不顧家庭,甚至對她施暴。為了逃離這段婚姻,她選擇了極端的方式,消失于世人的視線中,警方則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認定黃達仲就是兇手,將他逮捕并判刑。
26年后,他終于出獄,卻在某個意想不到的地方,與那位早該“不存在”的人重逢,委屈、憤怒與痛苦的情緒,讓他做出傷害全英子的行為,這讓他再度成為被審判的對象。
劇中某場法庭上的攻防令人印象深刻,檢方認為,無論過去多么不公,他都應該透過法律討回公道,而辯護方則指出,他所蒙受的傷害正是來自法律與制度,這26年的冤獄已徹底摧毀了他的生活,他的病痛與絕望,難道還要他用理智來換取公正嗎?
當法律本該維護正義,卻成為傷害人的工具,受害者是否還能無條件地相信法律?
什么才是真相?
樸修夏雖擁有看透人心的能力,能讀出對方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這種“讀心術”并不代表洞悉全貌,他所知曉的,僅是某個片刻的念頭,卻無法看見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由過往交織而成的。
若不理解一個人的過去,僅憑片刻的心聲就下定論,或許會過于武斷,讓心留有轉圜的空間,才能容納更多可能,也讓理解變得更完整。
閔俊國最后語重心長的告訴律師車冠宇〈尹相鉉 飾演〉,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人真正愿意聽他說話,而當車律師曾經站在他這一邊時,那或許是他生命中少數感受到“被傾聽”的時刻。
現實中,我們沒有樸修夏的能力,但我們仍能隱約感受他人的態度,聽得出言語中的暗示,感受到潛藏的敵意,甚至察覺某些話語里的刻薄與挑釁。
然而,這些真的就是對方的“真正想法”嗎?會不會只是我們的揣測?又或者,在那些尖酸的言詞背后,隱藏的其實是他人對我們的羨慕、忌妒,甚至是他對自己的不安與自卑?
理解他人不僅僅是聽見他們說了什么,而是嘗試去看見話語背后的情緒與故事。有時,真正的傾聽并非來自超能力,而是來自愿意放下偏見,試著理解對方的那顆心。
這部劇并非單純講述愛情與奇幻,它觸及了社會上許多人性的難題。
我們或許沒有樸修夏的能力,但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曾面對不公,曾被誤解,或在偏見中掙扎,也許也曾有過那種仿佛“被全世界拋棄”的孤獨感。
而這部劇告訴我們,即使社會并不完美,即使真相往往被掩蓋,仍然有人選擇挺身而出,守護正義,選擇傾聽。
下一篇:為什么明星的緋聞叫“八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