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飛出品的《混沌少年時》題材吸引筆者,但鑒于奈飛出品很早以前就有“量大質不穩”的苗頭,筆者起初并未對該劇期待過高。
而雙休日一氣呵成看完此次的“四集片”后,倒是生發出不少感慨?!痘煦缟倌陼r》的故事毫不復雜:新人演員歐文·庫珀飾演的13歲學生杰米·米勒,因涉嫌謀殺女同學被捕。嫌犯開場就落網,看見警察還慫得尿了褲子,后續亦無驚天轉折或暗黑隱線,可以說是一樁“戇得清清爽爽”的案件。但恰是因為現實不過如此,甚至更加荒誕,觀眾反覺窒息。
《混沌少年時》有兩大亮點:技術上,每一集都一鏡到底,通過逮捕流程、走訪調查、心理學家評估、嫌犯原生家庭的尋常一天這四個大場景,呈現視野全覆蓋的四個切面。內容上,結合社會背景、網絡文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剖析案件成因,也營造了強烈的情感氛圍。
長鏡頭的特點在于“無從逃避”。劇中的主要角色不得不直面這糟糕的世界,直面兩代人、幾代人共同的盲區和失敗。同時,這種拍攝手法需要劇組的強執行力,以及演員的綜合素養,既提供了話題,也讓挑剔的觀眾滿意。
小男主沒有任何其他的表演經驗,首秀高水平發揮,后生可畏。第三集頗具深意:這孩子有膽子捅女同學,對心理學家大發雷霆,因為她們是女的,更好欺負一些
而讓大家絕望的是有些悲劇永遠無法挽回,有些問題根本無從解決。社交媒體占據、控制了愚蠢的人類,青少年尤其喜歡用派生出的網絡“術語”“黑話”建立新的身份認同。本以為互聯網的偉大之處在聯結愛與文明,豈料它無形中也漸漸變異為仇恨集中營。最后,大伙兒紛紛大放厥詞,說著騷話狠話,男人仇恨女人,左邊仇恨右邊,巨嬰互虐,都希望不擇手段地徹底毀滅所謂的敵對方。
權力是春藥。社交媒體的發達,讓自認可以掌握話語權的極端群體抱團取暖,又像惡性腫瘤般越滾越大。杰米受到“厭女”文化的影響,一直關注著擦邊甚至淫穢的成人信息,本能上渴望女性身體,精神上卻貶低女性人格。他畢竟只是個有點腦子但不多的孩子,當他發現“照理”應該輕松泡到手的女同學居然膽敢拒絕并羞辱自己,立刻被怒火燒昏了頭,造成了兩個家庭的不幸。
老爹毆打兒子?老娘是個酒鬼?隔壁老王性侵了可憐的少年導致其心態扭曲方才大開殺戒?都沒有。有段時間影視劇特別喜歡追根溯源挖掘機一樣刨地三尺,非要刨出點一顆賽艇的狗血真相。但《混沌少年時》不講究那套“戲劇性”,殺人的理由“平平無奇”不甩鍋不粉飾,就是父權制最爛的一部分陰影被社交媒體放大,蒙蔽了又一顆覺得“好漢當如是,別無選擇”的心。都2025年了,“Big Brother is Still Watching You”,你大哥仍舊盯著你,你的思想底色估計永遠擺脫不了你大哥一整套“有毒男子氣概”的訓誡。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父母與落后文化斗爭、幫助孩子克服心魔的智慧也必須因之不斷升級?!痘煦缟倌陼r》里小男主的父親已經盡量控制自己不發脾氣,關愛家人辛勤工作,可惜還是不夠。他只知道帶著兒子踢球打拳擊,只會在看到兒子不擅長體育運動時露出失望的表情,其實喜歡繪畫的兒子本該往文藝青年的方向努力。父親根據“傳統”兢兢業業教育兒子,殊不知“傳統”也可能是有負面作用的,是一不小心就要搞出人命官司的。
片尾一幕令人動容,親的實則不是玩具,是兒子。可憐的老父親
太陽底下無新事。一些影評人還注意到《混沌少年時》與楊德昌經典之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聯系。30多年過去,世道似乎變了;但我們也都明白,世道又是不會變的。比如成長中的青少年無比自戀,敏感地吸收了周遭環境的不安因子,通過向社群“投誠”而虛張聲勢地刻意強調自身的生存實力,只因太想被接納,太想被崇拜、敬愛的眼神包圍。然一個悲哀的疑問是:“被許多人承認”難道就這么重要么?難道不是束縛么?
再補充一點。《混沌少年時》的一個查案女警不屑也疲憊地表示:“整個案子都在跟著杰米的角度轉,凱蒂(死者)壓根不重要,杰米才是焦點。每個人都會記得杰米的罪行,卻沒人記得她的死?!?/p>
惟獨死人是啞巴。女性受害者視角的缺失,是以往此類題材劇集的一個遺憾?!痘煦缟倌陼r》意識到了這點,卻囿于劇本的側重點,近乎徒然地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磥?,文藝作品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真正的自由、平等、博愛,還是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反思、不斷糾錯、不斷撞得頭破血流,又在一朵花開時難掩喜悅,繼續毅然前行。
央視名嘴持敬老卡游頤和園,網友:不敢相信
堪比一堂法治課,“山西訂婚強奸案”男方為何仍被判罪?
受賄、故意泄露國家秘密,鐘自然一審宣判獲刑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