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種盆茶,好看、好聞還能喝
52 2025-07-28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北京,自古以來很注重禮數,所以對數字文化頗有講究。“十三”是數字世界中極為普通的一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吉祥、高貴,且頗受青睞的數字,在北京傳統文化中也多有體現。今天就說說數字中“十三”在北京的諸多體現。
天寧寺塔老照片
古代建筑中的“十三”
據《中華數字文化大觀》載:世界始于“一”,發于“三”,“十三”豐富多彩、包羅萬象。道家說:“十二為地數,周而復始,十三則相天,由地而天。敝而新成之象;十為天數,周流不息,十而有三,由天而道。復本還源,開辟成真之象。”佛家尤為推崇“十三”,因其代表功德圓滿,是大吉之數;易學中的“十三”亦是大吉大利之數。
從字面上看,“十三”由“十”和“三”兩個數字巧妙組合而成。“十”代表著圓滿與完整,而“三”則象征著變化、發展與生機。傳統文化中從來沒有給“十三”打上吉利與晦氣、順利與倒霉的烙印,反而對其頗有青睞,并體現在文化、民俗、建筑等諸多方面。與被現代人視為吉利數字的“六”和“八”相比,毫不遜色。
縱觀北京歷史與文化,與“十三”有著許多不解之緣。可以說自古以來老北京人對“十三”從來沒有什么忌諱之意,而是情有獨鐘。就拿北京的眾多古建筑來說,無論在建筑樣式,還是建造工藝上,都與“十三”有著密切聯系。
古塔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觀,而十三層是塔的最高級數,如天寧寺塔、八大處靈光寺塔、通州燃燈佛舍利塔、銀山佛覺塔、慈壽寺永安塔等,均為十三層密檐式佛塔。而覆缽式佛塔上的相輪最多也為十三層,被稱為“十三天”,如妙應寺白塔、潭柘寺金剛延壽塔、北海永安寺白塔、大覺寺迦陵舍利塔等。
位于東城區國子監與孔廟夾道之間的“十三經碑林”,亦稱“乾隆皇帝石經”,堪稱石刻藝術精品,其中經文碑189通,共63萬余字。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13部儒學典籍,為古人治學“文本”。碑制均為圓首方座,刻制精美,是難得的藝術瑰寶,極具觀賞性。
位于昌平的明十三陵是北京著名旅游景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形成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古建筑屋頂有“十三樣式”之說,不同的樣式,代表著不同的等級。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攢尖頂、盝頂、圓劵頂、穹隆頂、盔頂、“卍”字頂、扇面頂、勾連搭頂。以廡殿頂等級最高,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明清時只有皇家和供奉孔子的殿堂才可以使用。
此外,古建筑的油飾講究“一麻五灰十三道”,即木質結構外觀油飾的十三道工序,由此才能達到牢固持久、色彩鮮艷、圖案豐富、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
京劇表演中的“十三”
京劇是北京人最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有國粹之稱。其表演種類繁多,與“十三”有關的也不少。
著名演員中,清乾隆年間有13位技藝精湛的京腔演員,合稱“京腔十三絕”。清楊靜亭《都門紀略·翰墨門》列為霍六、才官、虎張、恒大頭、李老公、陳丑子、連喜、王三禿子、開泰、沙四、趙五、盧老、王順。今人王芷章《腔調考源》一書考證為霍六、池財官、虎張、大頭官、老公李三、陳五子、連喜、嘟嚕胡、楊大彪、肉粥、馬年、唐套兒、王七爸。到了同治、光緒年間京劇、昆曲名伶有13位技藝非凡,合稱“同光十三絕”:程長庚、張勝奎、盧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小福、余紫云、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
沈蓉圃《同光十三絕》
京劇傳統曲目有《十三妹》,改編自清末文康小說《兒女英雄傳》,為有“通天教主”之稱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的代表作。荀慧生、尚小云也擅演此劇。1943年拍成同名電影,由吳素秋、黃萍、趙金年主演。其形象為紅衫、紅束腰、紅風帽、紅薄底鞋,斜挎彈袋、背弓、刀,一口動聽的“京韻白”,整個一副紅紅火火的俠女躍然于舞臺上。
電視劇《荀慧生》劇照
《十三太保》演繹了唐末群雄并起,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包括義子),即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信、李存進、李嗣本、李嗣恩、李存璋、符存審、李存賢、史敬思、康君立、李存孝,個個能征慣戰,江湖中人稱之為“十三太保”。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盛蘭飾演的十三太保李存孝,威武、英俊,氣勢不凡。
《七劍十三俠》根據同名武俠小說改編。劇情為劍客徐鳴皋出世,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協同眾劍客,除掉稱霸一方的寧王宸濠。1921年由小三麻子、綠牡丹等首演,而名家關肅霜出演的該劇曾火遍大江南北。
京劇表演形式中的“念白”有“十三轍”,而“曲目(調)”中有“十三咳”。“轍”為北方方言中對“韻”的俗稱,“十三轍”為中東、江陽、衣期、灰堆、姑蘇、懷來、人辰、言前、苗條、梭波、發花、乜邪、由求。而“十三咳”原為梆子腔中的一種襯腔,用“呀、呼、咳”等字演唱較長的樂句,穿插在唱詞中以表達一種特定的情調。京劇中南梆子唱腔中也有用此襯腔的。
民俗文化中的“十三”
在北京民俗文化中,“十三”也多有體現,且獨具地域特點。
老北京小吃有“十三絕”,即豆面糕(又稱驢打滾)、艾窩窩、糖卷果、姜絲排叉、奶油炸糕、蜜麻花、面茶、馓子麻花、薩其馬、焦圈、糖火燒、豆餡燒餅、豌豆黃。為歷史悠久的京味傳統小吃,且每一種的制作頗為講究,別具風味。
“正月十三”被民間視為吉祥高貴的日子,早年間的這一天有吃湯圓、豆腐和安康魚等傳統習俗。湯圓寓意著團圓與美滿,豆腐象征著“兜住福氣”,而安康魚則寓意著年年有余、平安吉祥。這些風俗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正月十三上燈”,是北京舊俗。因正月十三緊鄰元宵節,即正月十五鬧花燈,所以要從正月十三開始準備,也就是扎(掛)彩燈。老北京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這幾天京城的燈市格外熱鬧與喜慶。
太平鼓是流傳于北京的一種民俗表演形式,始于明代。《帝京景物略》有“童子撾(打)鼓,傍夕向曉,曰太平”的記載。最流行的有“十三套鼓”,即十三種打法:小搧藝、大搧藝、圓鼓、追鼓、串胡同、夾籬笆、拉抽屜、斗公雞、搖頭跪、四方斗、撲蝴蝶、走月牙、回香谷。鼓點不同,搭配的舞蹈動作也不同,其特點是清脆、明快,舞步輕巧,舞姿柔韌。
體育運動中的“十三”
體育既是北京人喜歡的健身運動,也是一種獨特的競技文化。
在北京民間武術表演藝術中,最著名的是“十三檔”:開路、五虎棍、高蹺、中幡、獅子、雙石頭、杠子、石鎖、杠箱、花壇、吵子、胯鼓和天平。其表演特點集歌舞、戲劇、武術、雜技、曲藝、音樂和各種民間技藝于一體,極具娛樂性和觀賞性,因歷史悠久,武術精湛,堪稱老北京的“絕活兒”。老北京民謠贊曰:“開路(耍叉)打先鋒,五虎少林緊跟行,門前擺著俠客木(秧歌),中幡抖威風,猴子蹲門分左右。雙石頭門下行,石鎖(擲子)把門檔,杠子把門橫。花壇盛美酒,吵子(大镲)音樂響連聲。杠箱來進貢,天平稱一稱。神膽(胯鼓)來蹲底,幡鼓齊動響(享)太平。”
武術寓技擊、攻防于體育之中,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其形體有“十三型”之說,即十三種獨特的造型: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鶴)、站如松、坐如鐘、轉如輪、折如弓、勁如葉、重如鐵、快如風、緩如鷹。每種造型各有特點,既有靜止之勢,也有遒勁之力,展現出心、神、意、氣等內在氣息。
太極拳是老年人最為喜歡的運動方式,“十三”在其中展現最多。其十三勢以剛柔(兩儀)兩種勁路,打出八方(八卦)手勢和跳踏五位(五行)之足來完成的一系列動作。另有“十三型”之勢,以蛇、鵲、熊、獅、猿、虎、鶴、馬、雞、貓、鳳、龍、蟾十三種動物為造型,亦稱“太極十三丹”。太極刀亦稱“十三刀”,太極槍亦稱“十三槍”,太極劍亦稱“十三劍”。(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