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伊人网站-久久伊人天堂视频网-久久伊人青青-久久伊人男人的天堂网站-在线免费公开视频-在线免费福利

地方文化學者林明璋先生考證:黔中安順一線乃建文帝潛隱之地

147小編 51 2025-07-27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一場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短時間內,各地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31年(1398年),皇太孫朱充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繼位伊始,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削藩。與此同時,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揮師南下,打著“尊祖訓,清君側”的口號,對建文帝發起了反攻。建文帝啟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之勢。但是,建文帝本身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老謀深算,富有戰爭經驗的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戰略戰術,經過幾次大戰,消滅了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南京。

這一場決定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生死之間的戰爭歷時四年之久(1399年——1402年)。最終的結果是朱棣大獲全勝,戰勝了侄子朱允炆,奪取了帝位??墒?,卻也留給后世一個千古奇案,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六百多年以來,關于建文帝的各種傳說眾說紛紜,有的說死于戰亂之中,有的說死于宮中大火。還有的說,建文帝雖然下令燒毀宮室,那卻是一種以火勢為掩護的逃匿行為,他就是借機從宮中秘密暗道脫身宮外,從此遁跡天涯,圖謀再舉。

最后一種傳說廣有市場,幾百年來,建文帝并未死于宮廷烈火的說法不絕如縷。有說逃亡廣西、褔建的;有說逃到云南、貴州的。持各家之說者,似乎都有建文帝去向的文字及墓地考證資料,可謂眾說并舉,各持已見。那么,建文帝如果真從暗道走脫,他的去向究竟是哪里?他最終歸寂于何處?貴州安順市的地方文化學者林明璋先生,經過縝密的走訪查勘,認定貴州安順才是建文帝的龍隱藏身之地。

延引林明璋先生的考證報告,其說耐人尋味——

一、建文帝為何把安順當作禪隱之地?

安順地處貴州腹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粵之唇齒”之謂。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為統一中國全境,派三十萬大軍從江南出發,征伐盤踞在云南的元朝殘存勢力。征南大軍于1381年9月18日從南京揮師南下,行軍征途跨五省之遙,歷經三月的艱苦跋涉,于同年12月26日占領安順,然后于1382年元月12日攻破曲靖,26日攻克云南全境。征南大軍當即“遣使報云南捷至京師”。

《貴州簡史》記載,元朝時,貴州全境人口僅75萬。由于明朝征南大軍嚴格實施朱元璋“據要害,穩黔定滇”的戰略方針,地處貴州腹地的安順一線成為了明朝大軍的屯田基地。繼而“諸衛錯布于州縣,千屯遍布于原野?!碑敃r,安面一線屯軍多達20萬戶,人口達100余萬人。來者幾乎全是江南氏族。此舉即所謂的“調北填南”。

由于駐守黔中安順的大批江南屯堡軍民將他們生命所系的耕戰守土的懷鄉情結、先進的農耕技術、江南民居建筑、江南民風民俗文化版塊盡情地展現于黔中大地,為貴州田疇秀出了一片片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江南風光,遂使黔中大地贏來了“云貴江南”、“山里江南”的美稱??梢哉f,當年的黔中安順是鄉鄉遍屯堡,處處江南腔。至今這里仍然傳承著江南地區已經失傳600多年的民族服飾、地戲表演、古風民俗??梢?,這些離鄉不離腔的江南后代們思鄉戀祖的情結是多么濃烈。這為建文帝潛走他鄉提供了一個可棲之地。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個族群與他有同根之源,而且這個族群又因為“調北填南”而遠離了權力爭斗的中心,無形中為建文帝遠離風暴漩渦提供了一個選項。

或許是由于朱元璋曾經有過的出家為僧的經歷,他多多少少受到過佛教文化的熏陶,潛意識中還是具有不少重教化,務民心的智慧。朱元璋的文臣武將們在他尊佛崇文的言行感召下,自然也心領神會,跟風附合。由此,崇儒興學,建寺禮佛之風盛于黔中。明時鄉人即有詩句描繪如此景象:“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鼻邪岔槷斈晁聫R之多,僧侶之多是不言而喻的。試想,當年黔中安順一線處處可聞鄉音,寺廟遍布山間叢林的清幽之境,是不是正可給一口江南腔,剃度著僧裝的建文帝提供了天然的禪隱機緣呢?

據明初朱元璋所封的永平侯謝成之后人,即今天安順退休老教師謝偉臣先生講,聽其父輩講過,永樂年間建文帝逃匿時,先是到湖南常德居住一段時日,后恐消息泄露,又逃向云貴。進入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時,為防目標敗露,又分成兩路。一路令其叔祖,即護駕之錦衣衛將軍謝銳保護太子朱文奎進入今安順巖臘鄉, 隱藏于當地苗族山寨。建文帝一行則從貴陽經安順逃向云南,相約安定后再聚。

建文帝逃至昆明后,先派人暗通沐府。當沐英的兒子驚聞此訊后,深怕連累,禍及族人。但又不忍落井下石,親縛先帝。于是閉門不見,叫人傳出話說,這個和尚我不認識,登門拜訪無非是想化緣罷了,給他點銀錢,派人送他出云南,別讓他再登門生事了。

按說,沐英當年本是懼怕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濫殺無辜的手段而裝病,后被朱元璋毒殺身亡,他兒子雖子襲父職,坐鎮云南,但對朱氏皇族的狠辣手段是噤若寒蟬的,不敢接納建文帝也在情理之中。奈何建文帝當朝時,曾眷顧過沐家。所以沐府派人禮送建文帝出境而不忍加害也算是念舊之情了。而建文帝原本打算借沐府之力,在云南東山再起,遭此冷遇無異于霜打頭來懷抱冰了。復辟的熱望就此被潑滅,當和尚的命也就由此注定。

心灰意冷的建文帝從云南折返貴州后,所盤桓之地幾乎都在黔中安順一線的深山寺廟中。這些地方距離皇太子朱文奎所隱藏的巖臘苗寨均不出100公里范圍,由此,建文帝禪隱黔中安順的故事流傳至今,既神秘多幻,又叫人深信不疑。

二、張三豐與建文帝與貴州均有不解緣

建文帝的逃亡路線與一個人有關,那就是歷史上武功蓋世,神秘莫測的張三豐。

張三豐在朱元璋傳位于朱允炆之前,就已在皇宮側門上題詩,留下了蕃王必亂的預言。此事當然關系到明朝社會的穩定,不得不引起朱元璋的重視。所以,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稱病要找張三豐為其診治,曾專門派人尋找張三豐,但卻未見其蹤。朱棣篡位后,同樣派秘使三番五次尋找張三豐而不得。后來,建文帝在逃亡過程中,也曾寄希望于張三豐,冀求得到這位世外高人的輔助而奪回皇權。張三豐自知與朱氏皇權將有難以扯清的糾葛,其行蹤名為云游,實為避亂。這可以從他的一首名為《卻聘吟》的詩句中得到佐證:

流水行云不自收,朝廷何必苦征求。

從今更要藏名姓,山北山南任我游。

據《張三豐先生全集》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張三豐踐約到云南看望弟子沈萬三,在回武當途中見福泉山(今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內之道教名山)林木蔥郁,是修仙煉丹的好地方,遂在此山高貞觀后面一空地結茅為廬,修道成仙。按福泉山簡介,張三豐從明洪武二十五年在福泉山修道七年后,即出外云游而不知所蹤。又有說他回到了武當山。算來,那是建文二年的事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云游到云南,如約會見弟子沈萬三。之前,沈萬三與其長子沈茂已遷居黔中安順屯堡重鎮,即今天的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天龍鎮。經營云貴馬幫,富甲一方。沈萬三本是江南巨富,俗稱“江南財神”,是一個皇帝也妒忌其財富的人。洪武六年,沈萬三曾出巨資為朝廷修建南京城。當時,朱元璋曾與沈萬三約定,兩人各修半座城,后完工的為先完工的擺酒慶功。結果是富可敵國的沈萬三比朱元璋提前三天完成工期。朱元璋在為沈萬三擺酒慶功的宴席上,佯稱沈萬三為民間白衣天子,沈萬三雖連聲說不敢當不敢當,但酒后為討好朱元璋,又出言“請為皇上犒軍”,不想卻激怒了窮苦出身的朱元璋。你沈萬三憑富甲天下就想收買我的軍心?居心何在?于是當場下令殺了沈萬三。幸得馬皇后挺身力保,才改為家產籍沒入宮,發配云南充軍。

沈萬三到了云南,幸得好友沐英留住府中,并與之結為親家。沐英曾于明洪武十九年入朝,借口云南民窮庫空,保舉沈萬三為云南理財,得到朱元璋首肯,沈萬三方得從罪民身份中解脫。

一生崇拜道教,在久別十六年后重逢師尊張三豐的沈萬三真是千言萬語,難以訴說人生曲直。從此,張三豐帶著沈萬三尋得貴州福泉山為修行道場,一個此生不再云游,一個看破富貴潛心跟隨。洪武二十六年,沈萬三辭別人世后就下葬于福泉山,時年86歲。他的遺骨直到明弘治十年(1498年)才由其五世孫沈廷禮運回周莊,葬于銀子浜下。

建文二年(1400年),張三豐似乎預測到朝廷將發生變故,為避免卷入朱氏皇權之爭,他也離開了福泉山,從此以后,他的行蹤再無人知曉。他是在回避什么?抑或他已預知到建文帝遁匿的蹤跡將會力求與他契合?這種設想在今天看來仍是那樣的令人費盡猜疑。

建文帝是什么時候潛行進入貴州的呢?如按沈萬三在安順市平壩縣天龍鎮的后人沈赤兵等人所著的《天龍秘事》所述:“沈萬三之長女沈線陽聲宏體碩,天生男相。文善繪事,武善劍術。永樂五年,建文帝在出游貴州途中遭官兵追捕,被沈線陽救駕?!备鶕@段記述,建文帝進入貴州當在永樂五年前后。

建文帝進入貴州后即到過福泉,駐足在距福泉山15公里之楊老驛竹王城中的留云禪院觀音寺中。福泉竹王城是當地少數民族祭祀夜郎竹王的地方。城中寺院林立,川、滇、湘、桂會所遍布,來往客商、馬幫、馱隊絡繹不絕。其中的觀音寺建于北宋年間,寺中有座天然蓮花巖生得十分峻峭可愛。傳說中,建文帝常于蓮花巖參禪打坐。蓮花巖上有“天削芙蓉”四字,據《陳黃氏歷史敘碑》所載:“老城觀音寺,系歷朝留云禪院舊址,明建文皇帝因避朝亂,南巡經此,入寺隨善,見石峰玲瓏可愛,御題‘天削芙蓉’四字于其上。其后,名人題詠甚多,至今日久,字跡不明,唯御題四字顯明可見,真神助圣御不磨也。”由此可知,建文帝進入貴州后是到過福泉山的,至于他深入福泉山是否約會到張三豐,那又是誰也說不清的事了。他為什么要題“天削芙蓉”四字?是贊美這蓮花巖天工雕琢或是訪求張三豐不得而感嘆老天為什么要將蓮花削而掉地,喻指自已心事不得圓滿?

總之,張三豐與建文帝均與貴州有不解之緣。而建文帝進入貴州,是否有訪求張三豐的目的,這可以成為史學界的一個疑案。

三、建文帝進入安順伊始

建文帝逃遁之前定然有個長遠的盤算。從全國的形勢來看,他欲潛藏待舉,必須尋個安全之地,會聚可靠之師。而依據滇黔地險,借力沐氏兵強,應該是最理想的方略??墒?,在云南他吃了沐府的閉門羹,被禮送出境,路途中還險些被官兵拿捕。到了黔中安順,這個鄉鄉遍屯堡,處處江南腔,山曲皆藏寺,路窮可遇僧的所在,讓他這個披著僧衣的帝王有了些許的安全感。他正好憑藉著他的和尚打扮,憑著他的江南口音,使他在與鄉民的交流中找到了縈懷胸中的戀鄉情緒。而且如魚游水,感到了一絲自由和暢快。數年的逃亡、數年的疲于奔命,他已惶惶如喪家之犬。這時的他需要的是安養心神,洗去俗塵雜念,以存身為要的環境。

長順白云寺,與平壩高峰山相距五十公里左右

他選擇黔中安順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歷史上,安順一線的黔中地帶,幾乎所有的寺廟都是禪宗臨濟宗一脈的僧人所主持。禪宗在佛教界的修行方式是不以講經說法為能事,主張的是參禪打坐,讓佛理開悟直指人心,以達到我即是佛,佛心自在的境界。這種修行方式正可以讓這位帝僧在寺廟中掛單時,免去許多與人交流、難免言多必失的惶恐,對其特殊身份的保護無疑是一種天然屏障。

當時的安順城不要說在黔中一線,就是在整個云貴高原,都是赫赫有名的軍事要沖,數一數二的繁華地段。而鎮守安順的將軍顧成,正是讓建文帝至今想起仍嘆息不已的當年愛將。

在那場生死存亡的“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曾將英勇善戰的顧成從貴州遠調燕京指揮討伐朱棣的大軍。此舉無疑是對顧成厚望有加。不幸的是,顧成在燕京城下兵敗被俘,反而投降了朱棣。建文帝氣極之下殺了顧成的兒子,再次興兵討伐。這時的顧成站在燕京城樓,羞愧難當,并不出戰。流落安順的建文帝此時想起與顧成的過往,是不是懷有一絲僥幸,或許顧成會回心轉意再為我所用?不管怎么說,建文帝就在安順城郊的飛虹山寺廟中駐足下來。

《續修安順府志》記載:“飛虹山在城東五里,勢如長虹垂地,上有寺。相傳建文帝往來滇黔時,常住其上。所盤桓處有懸崖,名臥龍處,據云夏月無蠅蚋。”

當年安順城郊有個顧家寨,是顧成的親兵把守。出進安順的驛道從寨前經過。驛道有水井一口,是往來客商歇息解渴的地方。一天,身著僧衣的建文帝來到此處,趁顧氏親兵圍井喝水時拿出一個玉碗,在舀水喝時,故意失手將玉碗滑落進水井中。人人看了都喊可惜,可是建文帝卻笑笑說,此碗無非身外之物,貧僧我有的是。眾人驚訝,張目以對。一個云游僧人竟有如此貴重之物,掉入井中也不覺可惜??磥泶松皇瞧匠I?,來頭一定不小。

這個消息自然傳入顧成耳中。顧成心知這一定是裝扮成僧人的建文帝潛至安順了。玉碗失手實際是對我的試探啊。這時的顧成一定在想,你重用我,我兵敗被俘投降了朱棣,我有愧于你。但你已殺我兒子解恨,我也就不欠你什么了。你潛至安順,無非想策動我反。但反去反來也都是你朱家天下,我可沒有更多的兒子給你們殺了。于是,顧成干脆裝聾作啞,不問此事。其實就是采取一種回避和敬而遠之的態度。俟后,建文帝對顧成的態度心知肚明,已知仰靠無望,只得打消了策反顧成的念頭。后來,建文帝玉碗落井的故事傳播開來,顧家寨的人干脆把寨名改成了“玉碗井”。不想,這個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反而提高了這個村寨的知名度。

四、建文帝在黔中安順的足跡考證

(1)禪隱白云山

建文帝進入云貴,本想依仗滇黔地險、沐府兵強、以圖東山再起的打算很快成為泡影。駐足安順飛虹山,又起策動舊將顧成重新為我所用的心思,不想遭來的卻是顧成連眼珠也不回轉一下的冷漠與輕蔑。一切努力付水東流,使建文帝悲悚莫名。加之朱棣臨朝造勢,已廢除他建文帝號,對其親眷故舊大開殺戒。而且朱棣還派出胡瀅、鄭和進入云貴明察暗訪他的下落,此時的建文帝已是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欲行先藏,居無定所,昔日皇帝落到這個份上,除了寄身空門,皓首白云,禪隱高峰,他還有什么更好的茍且偷生的方式呢?

如前所說,貴州佛教叢林,是臨濟禪宗的天下。只要投身遍布林澤的空門,任由你閉眼參禪,絕無驚擾。這也是一種無關世事,功德自知的修行。佛法本就講究因緣和合,果證因生的辨證關系。這給建文帝的禪隱提供了先決條件。說來也巧,當年黔中就有兩處元末明初草創的禪林。一處是今與安順相鄰的長順縣白云山;一處是今平壩縣的高峰山。兩山均山險林密,野徑通幽、云靄繚繞,有萬峰來朝的險勝。建文帝選擇這里,這里也因建文帝而揚名。

據沙先貴先生所著《發現白云山》載:白云寺前身為羅永庵,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與安順圓通寺、開元寺、福泉月山寺等皆為貴州創建較早的寺院。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進入貴州時,其游記中有關貴州的記錄有三萬余字,其中有三千多字全是為尋蹤建文帝遺跡之白云山而著述。據徐霞客考證:“白云山初名螺擁山,以建文帝望白云而登,為開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一統志》有螺擁之名,謂山形如螺擁,而不載建文遺跡,時猶諱言之也?!?/p>

徐霞客為客觀考察建文帝禪隱白云山之陳跡,留歷白云山三天,其日記中記錄了有關建文帝活動的遺跡:遂北向而登……皆密樹深叢,石級迤邐。有巨杉二株,夾立磴旁,大合三人抱。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拆而西半里,為白云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后架閣兩重,有泉一飲,在后閣前楹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注:今白云山主持通鑒法師言,石竅中有山洞,洞內曾拾得明代瓷碗,是躲兵防亂的好地方,這或許是建文帝禪隱白云寺的需要和安排)。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潭,時有雙金鯉出沒其間。由閣向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余,后有石龕,可傍為榻。其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云建文帝所遺者,當屬神其跡者所托。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供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至此)。此乃崇禎年間巡方使胡平運所為……

明朝的徐霞客如此認真的考察,客觀的記錄,他要說明什么呢?他明顯要告訴后人,靖難之變后,建文帝的確是個未亡人,而且潛藏的地點就在貴州黔中一線。

建文帝是什么時候始創白云寺作為禪隱之地的呢?白云寺立有清代貴州名人周鐘瑄所作之《白云山序》云:“又以白云名……以至于今者,蓋三百四十年于茲矣!……余于戊寅之夏曾至茲山,今又五十年矣……”為此,沙先貴先生在《發現白云山》中考證出“周鐘瑄生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字宣子,貴陽花溪黔陶人,曾官任福建邵武知縣,臺灣諸羅知縣,山東高唐知州,戶部河南員外郎,荊州知府等職,戊寅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周鐘瑄曾到白云山尋訪建文帝遺蹤,后赴山東、臺灣等地為官。周鐘瑄于乾隆九年(1744年)曾返原籍,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次登上白云山,前后相隔正好五十年,接照周鐘瑄所說白云山創建“蓋三百四十年于茲矣,由此上溯推算,白云寺應創建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也就是說,建文帝于這一年來到白云山,開始了長達20余年的云游修行生活?!?/p>

而建文帝居住在白云山多年,又是什么時候離開白云山的呢?沙先貴先生進一步考證出:“建文帝于明永樂六年(1408年)隱居白云山螺擁庵,終日念佛誦經,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此時,大明王朝已由南京遷都北京,朱棣也于1424年病逝榆木川。明正統五年(1440年),建文帝的身份被廣西思恩府(治所在今廣西武鳴縣)知州岑瑛知道后奏報朝廷,明英宗赦免了他,并將他迎入宮內,奉為“太上老佛”。白云山頓時名聲大噪,揚名天下。各界人士慕名前往,爭睹建文遺跡。明人嚴坦齋寫詩贊道:

山間常滿四時春,中有白云擁圣人。

瞻仰不窮來往客,一番題詠一番新。

建文帝離開白云山三年后,即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時任金筑安撫司(治所在今長順縣廣順鎮)安撫使金鏞命人重修白云寺。據《廣順州志》記載,金鏞“擴廟宇兩重,蠲莊四六所充其賦”,并建“潛龍佛殿”,以奉祀建文帝。

這就是說,在朱棣死了十九年后,為什么貴州大明朝的地方官就敢明目張膽地為建文帝建殿供奉呢?這主要是1424年10月,明仁宗下旨寬宥建文帝及其舊臣的原故。二也可以佐證,若建文帝當年沒有禪隱白云寺的事實,當時的人,而且是官員,誰又敢如此造次多事?須知此舉不唯是為建文帝鳴冤,也是對前朝皇帝不恭。是貨真價實地為前朝建文皇帝翻案,為歷史沉冤昭雪。更是為后來研究這段歷史的人論證建文皇帝已在朱棣圍攻南京時死于宮中一說給予一個還原真相的否定。

今白云山留傳下來的建文帝詩作頗多。其中,尤以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刊印于《廣順州志》中的四首讀來令人興嘆: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茅屋與團瓢。

南游嶂嶺千層拱,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希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歸何處?唯有群鴉早晚朝。

風塵憶昔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倉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夜永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亡望翠臨。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青蒲嫩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斷絕紅塵守法宗,清高不與世人同。

牢鎖心猿歸定靜,莫教意馬任西東。

禪杖曾挑滄海月,袈裟又接祖師風。

吾今滿眼空門事,幾個知音悟了功?

(2)“西來面璧”高峰山

高峰山位于黔中安順平壩縣馬場鎮境內?!顿F州通志》載:“安順平壩高峰山,上鐫‘西來面壁’四字,相傳建文帝由定番白云山云游于此,山多虎害,自立剎后,虎乃潛逸?!?/p>

《高峰山寺》瑣記:山上尚存大明洪武年間所立碑記略,以江西秀峰和尚來此斬棘建寺,后建文帝遜國為僧,隱居西南……遂掛錫于此。山中刻有“西來面璧”處,即當初建文庵內結跏跌坐之禪臺。

今高峰山萬華寺齋堂地下有藏身洞,不知建于何年。1997年6月,山東大學劉樂一教授在當地文物部門幫助下,親往考察發現:洞內藏有高一米,寬一尺的方石,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銘文。方石后面是一塊明萬歷時刻制的石碑。讀碑文方知山寺建于洪武七年,開山僧是秀峰和尚。他于永樂四年七月收留過建文帝,此碑是秀峰圓寂前手書,刻制后藏匿于室下的。

進入萬華禪院大門,迎面有一兀立巨石,石下有石龕,隱刻有“獨印把關”四字,相傳建文帝帶玉璽入山,“獨印把關”除了喻此地為建文帝僧所居之地外,是不是還寓示著某種隱情?

據萬華禪寺27代主持覺銳法師介紹:永樂十七年,建文帝再次來到高峰山,面晤第二代主持本體和尚,兩人參悟禪理,甚是投緣。本體更是特為建文帝建禪臺,令弟子搬來木梯,奉建文帝在禪臺石崖上題寫了“西來面璧”四個大字。這個“璧”字為什么不寫成巖壁的“壁”呢?因為“璧”字才有靈光,寓佛教圣地,宇宙通明之意。后有人猜測,建文帝帶出之傳國玉璽就有可能藏埋在高峰山。其“西來面璧”之“璧”字,即暗寓玉璽之質。為此,《高峰山志》還收錄乾隆年間安順進士陳鳳儀游高峰山并瞻仰古禪臺遺址所題詩句:“金川門啟帝閣空,天下云游寄梵叢。跡困緇流防病虎,山藏古寺臥潛龍。不堪回首六宮火,最是傷心十族忠。怪得文皇無覓處,托詞猶說訪三豐?!?/p>

看來,隱跡白云山的建文帝云游與白云山相隔不過五十來公里的高峰山應是合情合理的。一是高峰山有與他甚是投緣的本體和尚。二是相距咫尺,出行不難。當然,也許還有另外的因由——高峰山下還有建文帝的舊人呢!

(3)高峰山下舊人墳

建文帝潛行云貴,禪隱黔中當然并不是只身一人。中國自古就不缺少忠仆義士。作為心懷寬柔的建文帝,雖然在靖難之役后情如喪家之犬,但也有盡忠之人跟隨護駕。

今黔中安順高峰山下,老百姓對傳說中明朝的兩座墳墓仍然保護有加。

一座是位于平壩縣馬場鎮佳林村田隴上的太監墳。其碑文刻有:“名列青史,有明從亡太監之墓。本隴越姓公立,大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當地越姓民眾傳頌此墓主人乃是跟隨建文帝的從亡太監。路途中因急于奔勞而路倒于此。當時鄉民知他是個太監,便草藏于倒斃之處。清時,越姓人家出了一位大官名為越其杰,官至河南巡撫。族人感念是否是當年義葬路斃太監而得其保佑,使越姓族人得以發達,同時也感念這位不知名姓的太監對建文帝的忠貞情烈,遂為其得修墳墓并立碑以記,以贊其忠君之義,使其“名列青史”。

另一座墳墓位于馬場鎮嘉禾村田壟臺地上之侍從墳。碑刻為:“明故顯考龍六曰文字墓”,左側為“天運乙巳年拾貳月吉日立”,右側刻孝男四子之名。抬眼望,墳墓前的兩株古柏粗壯蒼勁,每株高約二十米,須兩人才能圍抱。這應該是墓主人后人栽植的風水樹,樹齡當在五、六百年左右。

巧合的是,當年林明璋先生一行踏勘這兩座墳墓時,墳前荒徑上正好遇著一位老漢在路旁歇息。經一番交談詢問,老漢堅持說建文皇帝侍從的墳墓就在此山之上。此山名叫大地山。老漢并稱,他叫龍步英,他就是建文帝侍從的后人。

龍步英老人說:“聽我父親講。我家老祖先是建文帝的‘左丞右相’,明朝永樂年間,老祖先跟隨建文帝從長順白云山來到高峰山上。后來在山下遇著一寡婆,就跟她生活了。老祖先有四個兒子?!睍r已83歲的龍步英老人說,以前嘉禾村龍姓人家有幾百戶,現在大多搬了出去,只有一百多戶還在此處居住。

平壩高峰山寺中《高峰山萬華禪院開創歷史資料匯抄》摘錄有建文帝侍從龍文宇《明惠帝于高峰山避難敘》碑文。其記載云:山名高峰,像形……余游黔避難,遍歷千山,靡有佇足之期,為乏藏身之地。而所以偕行者,或轉徏,或流連,遭逢不偶,修短難齊。君臣之遇,忍再難耶?獨存余以孑然之軀,盤桓此地。屈指數之,已歷有年。無處依歸,將所謂何處安身者耶?其在是歟!茲者雄心莫問,發已皤然。肯云:“皇恤我后,用思子結滿枝。是以,以欲匹偶,伉儷情深,披既無漂萍流籜之嫌,我何有跪足蓬頭之厭?’結廬山下,載身載育矣。”

這段碑文亦說清了建文帝關照龍文宇下山擇偶成家之事。

另有資料顯示,嘉禾村龍氏祖先龍文宇乃建文帝侍從。其跟隨建文帝來到高峰山后,建文帝乃令龍文宇建高峰道場。龍氏四處化緣,遇山下一寡婦班氏,遂結為夫婦。夫婦倆同心協力,發動周圍村民同建山寺,不數年,寺乃成。

查歷代紀元表,安順馬場鎮嘉禾村龍氏祖墳立碑時間的“天運乙巳年”應為明洪熙乙巳年(1425年),距今已有584年。

五、帝陵成秘,安順至今有傳說

建文帝死于何處,墳瑩歸葬何處?現今國內各地相關刊物均有舉證但卻未有權威斷案。

在黔中安順,今有朱元璋欽封永平侯謝成之后裔、退休教師謝偉臣先生,按其家譜傳敘而獨有見解。

謝偉臣先生說,按家譜記載,謝成之子謝秀二傳有二子,長子謝英為其祖,隨顧成征南;次子謝銳則在宮中作錦衣衛將軍,后隨建文帝避難護駕。在建文帝進入黔中時,為避目標暴露,建文帝曾與太子朱文奎分兩路潛藏。謝銳保護太子朱文奎隱居今安順巖臘鄉苗寨。家譜中提到叔祖謝銳名下,僅注四字:“閻王斷案”,實乃有所避諱。

建文帝七十歲后,思子心切,到巖臘鄉苗寨山間結廬為廟,與子團聚,死后就葬在當地山間密林之中。時人知其為建文帝墳塋,便稱其地為“王山坳”。謝偉臣先生之叔祖謝銳死后也葬于此山之下,時稱謝將軍墳。王山坳苗民中至今仍存朱姓。苗俗中,獨朱姓一支既承苗民風俗,又保持著漢人祭祖傳統和婚喪因襲。問其原因,則不知所然。這不得不令人對民間傳說心神領會。

安順巖臘鄉當地苗民盛傳王山坳葬有皇帝,前些年尚有人鉆探盜墓,多得瓷器、銅器。上輩人傳言,皇帝靈柩深入土中,深度達三人三伸手。按一人一伸手計,則深埋土中達六米以上。而按時下風氣,當地人埋葬死者,是不可能深埋如斯的。更令人稱奇的是,王山坳就是一座土山,可它的周圍卻全是石山擁簇。王山坳坡地層層疊臺,山森林秀,遠望恰如一座天然陵園。至于建文帝是否真的葬身于此,黔中安順之一隅的苗民疆土中為何有“王山坳”之地名存焉,還有待于有志于斯的史家探求考證。

(以上文字為“今日頭條”獨家發布,不經作者許可,轉載必究。資料權屬為安順地方文化學者林明璋先生)

上一篇: 日本軍官舉刀撲來,指導員連開3槍,一看:擊斃大尉
下一篇: 唐山灤州市狼窩鋪、吉家墳、蓮花池、曬甲嶺、相公莊地名由來。
最新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播放精品视频 | 日本在线免费播放 | 亚洲成人免费 | 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在免费线 | 亚洲视频欧美在线专区 | 高h全肉图 | www色小姐|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9 | 国产精品第十页 | 亚洲无人区码二码三码区别图 | 被爽到叫呻呤视频免费视频 | 99国内偷揿国产精品人妻 | 伊人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最近高清中文字幕无吗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字体 | 久在线观看福利视频 | 四房播播开心五月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 2022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狂躁 | 久久综合视频网站 | 美女快播第一网 |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爆乳JULIA女教师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 成人免费视频无遮挡在线看 | 日韩人妻双飞无码精品久久 | 亚洲麻豆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 免费看黄软件 | 美女露出乳胸扒开尿口 | 亚洲国产在线精品第二剧情不卡 | 99re久久热在这里精品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 影音先锋av333资源网 | 亚洲免费视频观看 | caoporn超碰|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久久香蕉电影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 | 日韩精品a在线视频 |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