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大師不敢說的秘密!中國九大“天選之城”,重慶武漢落榜
140 2025-07-24
“坑前不坑后,坑左不坑右”,是一句在農村流傳較廣的俗語,同時,也是一句風水方面的口訣,既是陽宅選址的一條原則,也是陰宅選址的一條原則。
那么,這句俗語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要理解這句話,關鍵是如何理解俗語中的“坑”字。
現在一些人對這句俗語中的“坑”字的理解,各種說法都有。有的說,俗語中的“坑”,是指在庭院開挖水池或水塘;有的說,俗語中的“坑”,是指在庭院里打出來的水井;有的說,俗語中的“坑”,是指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或者說洼下去的地方。
以上這些說法,哪一種才是俗語中“坑”的真實意思呢?
這句俗語既然是古代傳下來的風水口訣,這個“坑”字,就應該按古漢語的字義來理解。
沒代字典《玉篇·土部》對“坑”字的解釋是:“坑,塹也;丘虛也;壑也。”按照這種解釋,“坑”的意思是溝壑,也就是山溝,即兩山間低洼而狹窄的地方。
晉代葛洪所著的《抱樸子·知止》中,有這樣一句話:“坑穽充蹊,則麟虞斂跡。”《廣雅·釋言》對這句話的“穽”解釋:“穽,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倘若路上布滿了陷阱,麒麟和白鹿都會隱藏起來,不敢在道路上行走。這里的“坑”指陷阱,也就是人挖的深坑,也指洼下去的地方。
清代黃香鐵鐵搜集、考證研究編著的《石窟一征》一書中,對“坑”進行了考證:“山澗曰坑,亦曰坑空。”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坑”指山坑、溝壑。
由以上可以得出結論,俗語中的“坑”,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指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或者說洼下去的地方,比如,山坑、水坑、溝壑、洼地、深坑等,這些大多為天然地貌,也有一少部分為人工改造形成的地貌。
而人工開挖的水池、蓄水的塘、水井,且正在使用之中,在風水習俗中,有專門的名稱,并不歸納于“坑”一類的地貌。只有廢棄的水池和水塘,才被納入“坑”的范圍。
廢井或枯井,因為太小,對地貌的影響并不明顯,比如吊井,只有一個小圓口,而且還凸地面,整個井藏于地下,一般不納入“坑”的范圍內,而是在房屋和庭院的修建中,另有風水習俗方面的說法。
了解了“坑”含義后,下面就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
“坑前不坑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房屋或葬墳選址,一般只能選擇房屋前面有坑的地方,而后面有坑的地方是不能選擇的。
這里并不是說,房屋前面一定要有坑,沒有坑且地勢平坦開闊之地更好。在沒有地方可選擇的情況下,前面有坑的地方,也是比較理想之地。
在現實生活中,丘陵地區、山地,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地區,地勢高低不平,建房和葬墳選址是有一定難度的,要完全避開“坑”的地貌,是不可能的,會陷入無地可先的境地。有了這種說法,選擇的地址也就多了。
如果把坑放在房屋或墳墓前面,而后面沒有坑,古人認為,對建房和葬墳來說,是“順勢”,俗稱順天道,也就是順應大自然的地形地勢而為。
相反,如果把坑放在房屋或墳墓的后面,而前面沒有坑,就是一種“逆勢”,俗稱逆天道。民間有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說“前包后洼,不孤就寡”,此語中的“后洼”指的就是“坑”。
古人的這種經驗來源于古代的格斗,如果有人從前面襲擊時,可以做出及時的反應,如果從后面襲擊,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人們一般不怕前面來襲,而是怕后面的偷襲。背后的危險,才是最大的危險。
這也是我國民間建房也好,葬墳也罷,選址時總是強調“前有明堂后有靠”的原因。
因此,古人認為,選擇后面有坑、有河流、有水塘的地方房屋或墳墓,讓人精神緊張,心里難安,影響身體健康。
“坑左不坑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寧可在房屋或者墳墓的左邊有坑,也不要在房屋或墳墓的右邊有坑。與前句話一樣,如果左右都沒有坑,這樣的環境更好。如果沒有地方可選擇,還是要選擇左邊有坑的為好。
古人把房屋或墳墓的四方用四獸來代表,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古人認為,青龍好動,應變能力強,有生氣,可以隨時應對環境的變化,而白虎宜靜,不可打擾。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在房屋或墳墓的右邊,如果有坑、池、塘等,叫白虎開口,不吉利。
另外,這句俗語所說的“前后左右”,指的是庭院的前后左右,坑不在庭院內,而是在庭院外。
我國民間習俗,一般忌庭院內有坑,尤其忌有深坑和大坑。民間有俗語說:“院內有深坑,必定傷兒丁;住宅后有大坑,主兇不發家”。
這主要是出于家庭成員的安全考慮。深坑或大坑,如果有人掉到坑里,容易出傷亡事故,家里的兒童和老人更是如此。
最后作一下總結,“坑前不坑后,坑左不坑右”這句俗語,是農村建房和葬墳選址的一種傳統做法,目的是為了保證房屋或墳墓的安全。
這句俗語產生于農耕時代,從當時建筑材料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角度來說,科技含量非常低,也非常脆弱,古代在建房和葬墳時,這樣的選擇是為了趨利避害,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事情不是絕對的,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也有充分利用地形建房,后邊也有坑,右邊也有坑,只要房屋修建之地安全可靠,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其中有一些民俗方面的說法,明顯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更缺乏科學依據,我們在解讀這類俗語時,要認真甄別,以科學的態度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