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自建房風水布局全解:從傳統法則到現代實踐的深度指南
115 2025-07-22
原創作者:杜相環知魚齋
本篇文章為杜相環原創,謝絕任何媒體或個人轉載,感謝各位粉絲的點贊、支持和打賞。
列位看官,今兒咱把桌子這么一拍,茶水一斟,且聽我細細道來江城武漢那樁奇聞軼事!
要說武漢三鎮的風光,最繞不開的便是龜山、蛇山這兩座“鎮城之寶”。
您別看它們海拔不高,龜山90.02米,蛇山85.12米,擱在昆侖、喜馬拉雅腳下,那就是倆小土堆。可老話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兩山靠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詩篇加持,愣是成了揚名四海的“大明星”,連帶著武漢的名氣也跟著水漲船高!
咱先嘮嘮這兩座山的“老底兒”。它們可是武漢最早的“老住戶”,打遠古時期就在這兒扎了根,歷經滄海桑田,見證了無數朝代更迭、戰火紛飛。要講武漢的掌故,不先從它們說起,那可就失了大半趣味!
先說漢陽的龜山,東起長江邊,西臨月湖,全長1730米,模樣就像只趴著的大烏龜。它最老的名字叫翼際山,可老武漢人更愛叫它大別山。三國那會兒,東吳的江夏太守陸奐,帶著兵在這兒安營扎寨,還修了座魯山城,從那以后,龜山又多了個“魯山”的名號。
有人說,這是因為魯肅曾在山上屯兵;也有人說,是陸奐的“陸”和“魯”字音相近,傳著傳著就成了魯山。您瞧,光這名字的來歷就夠咱琢磨半天啦!
再看武昌的蛇山,西起長江,東到大東門,足有3500米長。當年修武漢長江大橋,西邊1000多米的山頭被夷平,改成了引橋。蛇山以前叫黃鵠山,山下是黃鵠岸,江邊的水灣叫黃鵠灣。
唐朝時候,這兒山林蔥郁、溪水潺潺,風景那叫一個秀美,李白路過都忍不住寫詩贊嘆:“東望黃鵠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strong>
宋朝時,因為鄂州的治城建在山上,它又被叫做石城山,還有個名字叫金華山。
這蛇山啊,不同地段還有黃鵠山、殷家山、黃龍山等七八個名號,中部的高觀山,元朝叫高冠山,明朝又改成長春山,您說復雜不復雜!不過要說這龜山、蛇山的名號,出現得可就晚多了。
明末清初那會兒,老百姓瞅著兩山的模樣,一座像大鰲浮在水上,一座蜿蜒盤旋如巨蛇,一東一西雄踞長江兩岸,活脫脫像兩只神獸守著江城,便給它們起了龜山、蛇山這倆接地氣的俗名。慢慢地,俗名越叫越響,本名反倒沒多少人提起了。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老輩人代代相傳的神秘傳說。相傳上古時期,大禹治水來到長江流域,帶著兩員得力大將,專門整治水患。可江里的水怪實在厲害,興風作浪、翻江倒海,沿岸百姓的房屋被沖垮,莊稼被淹沒,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大禹的兩員大將心急如焚,為了徹底制服水怪,他倆一合計,咬咬牙使出渾身解數,化作龜、蛇兩山,往長江兩岸這么一趴,死死地把水怪鎮壓在山下。
從此,長江水患少了,百姓們終于能過上安穩日子。后人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在龜山頭臨江的禹功磯上,蓋起了禹王廟,也就是現在的禹稷行宮,香火一直延續到今兒個。
您可別把這只當故事聽!實際上,龜、蛇兩山對武漢的貢獻那是實打實的。它們像兩扇天然閘門,束住了浩浩蕩蕩的長江水,限制了江中的沙洲肆意擴張,給武漢留下了一處常年不淤的深水港。當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正是瞅準了這兩山“龜蛇鎖大江”的地勢,才能一橋飛架南北。這兩座山對武漢交通的重要性,可比單純的觀光價值大得多,只是很多來游玩的人,都沒察覺到罷了!
這真是:
龜蛇并立鎮大江,
歲月悠悠話滄桑。
大禹神兵留佳話,
化作青山護楚鄉。
橋跨天塹通南北,
港泊千帆映日光。
若問江城奇景處,
兩山故事永流芳!
喜歡我的故事請點贊關注,我會繼續努力,給大家奉獻更多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