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暗財位的布局技巧,廣州風水先生黃天雄
195 2025-07-19
在韶山毛主席銅像往西4公里左右的一處峽谷中,有一景區,碧峰翠嶺,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鳴禽。
在《毛氏族譜》中能夠找到“一鉤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鐘人莫識,石橋如鎖幾重關。”的贊詩,這里便是毛主席的舊居所在之處——滴水洞。
從毛主席在滴水洞的舊居西上,有一條青石小道,小道通往牛形山上的虎歇坪,毛主席家的祖墳便在此處。
想要到虎歇坪并不容易,從青石小道上去之后山路異常陡峭,需沿鐵索攀緣而上數百米。
正如名字一樣,虎歇坪在原來真有老虎經常出現在這里。
因為這塊地向陽,所以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經常會有華南虎在這里歇息,曬太陽,指物為名,故名虎歇。
滴水洞原是毛主席祖上耕作的地方,后來毛主席的祖父有一次在滴水洞這邊干活,中途休息的時候沿著滴水洞西上來到了虎歇坪。
見此地風景秀麗,氣象萬千,乃是氣運匯集的風水寶地,于是便要求后輩在其逝世后將之安葬在這里。
不管風水之說是否有科學依據,但就風水學的觀點來看這虎歇坪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為了能夠爭取到這塊地,毛主席的祖父還和其兄長有過一番爭執,后來風水先生耍了個小計謀,說是征詢過土地,誰先逝世誰安葬在這里。
舊時候的人,對死比較忌諱,在聽到風水先生這么說之后便沒再爭這塊地。但最后,還是讓毛主席的祖父安葬在了這里。
與毛主席的祖父一樣,深信風水學的還有蔣介石。
在與毛主席斗爭的幾十年時間里面,蔣介石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都輸給了毛主席,很是無奈。
因此,蔣介石對毛主席那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是說能夠扳倒這位對手,任何旁門左道的手段也都不吝使用。
蔣介石從最初認識毛主席的時候,就知道毛主席不簡單,但是體會到毛主席的厲害還要到土地革命時期。
毛主席在井岡山的時候,蔣介石就多次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圍剿,但是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根據地的紅軍不僅沒有被國民黨軍消滅,還越打越強,越打人越多。
到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工農紅軍已經有了近7萬人的規模。
要不是后來因為部分人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瞎指揮,中國的革命起碼少走很多年的彎路。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毛主席失去對軍隊的指揮權,于是紅軍被迫長征。
眼看山窮水復的時候,毛主席在遵義會議中重新掌握指揮權,于是工農紅軍絕地反擊,不僅逃出了蔣介石的包圍圈,還差點在貴陽捉住了蔣介石。
蔣介石嚇了個半死,也被毛主席的軍事天才所驚到。
在蔣介石眼中,一個軍校都沒讀過的文人,竟然能夠有這樣高明的軍事指揮才能,簡直不可思議。
于是,從那時候開始在蔣介石心中已經認定,能夠在將來與之爭天下的也就只有毛主席了。
別看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大總統,其人做起事來也真夠下作的。
眼看在軍事上斗不過毛主席,于是便聽身邊的人進讒言,動起了刨毛主席祖墳的打算。
特別是在聽說毛主席祖父的墳墓所在之處名為“虎歇坪”之后,更是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龍脈”所在,有虎踞龍盤之象。
在蔣介石的授意下,當時的湖南軍閥何鍵便讓人摸到了毛主席的老家,準備刨毛主席的祖墳。
但是由于派去的人不知道毛主席家祖墳的具體位置,于是便被毛主席的一位堂兄給擺了一道。
這幾個前來刨墳的人一來到韶山沖,便到處向人打聽毛主席祖墳的位置。
毛主席的堂兄知道后便自告奮勇地給這幫人帶路,結果將這幫人帶到了毛主席同宗的一個作惡多端的地主毛俊賢的祖墳前。
這伙人也懶得證實真假,于是提起鋤頭便刨了這個地主的祖墳,還撿了幾根遺骨回去交差。
蔣介石見到手下不僅刨了墳,還撿了遺骨,當即就嘉獎了這幾個人。
隨后請了個道士做了法,將遺骨扔進湘江里面。
說來蔣介石也在歷史上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竟然背地里面做這樣的事,也真是夠了。
后來在到達延安之后,毛主席得知這件事,對蔣介石的做法輕蔑地說道:“蔣介石挖我祖墳,此舉大失民心,他必敗無疑!”
歷史正如毛主席所預見的一樣,蔣介石最終民心盡失。
不過說起來,毛主席的一生也真的是與虎有緣。不僅在其一生的詩詞中多有虎氣,在其革命生涯中也多次有“打虎”之志。
少年時,毛主席就寫過一首名為《詠蛙》的詩歌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這哪里是在詠蛙,分明就是詠虎嘛!就這首詩歌而言,少年時候毛主席的那種豪邁之情,已經可見一斑。
往后,毛主席常常將敵人比作老虎,而自己就是要做這“打虎人!”
1947年,胡宗南圍攻延安,革命圣地被十萬國民黨軍團團圍困。
素有“西北虎王”之稱的胡宗南是我軍的老對手了,從土地戰爭時期開始就多次與紅軍作戰。
要說胡宗南卻也當得起這“西北之虎”的名號,其人不僅是黃埔出身的名將,深諳軍事指揮之道,在圍困延安的時候更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
只可惜,這只武裝到了牙齒的老虎,遇到了毛主席。
在圍困延安的過程中,不僅沒有討到一點好處,還被毛主席狠狠地扯了一把虎須。
當時,面對胡宗南的十萬大軍,我軍在延安防守的兵力只有五千人。
這般巨大的兵力懸殊,讓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擔憂。
就在大家都躊躇無計的時候,毛主席提出了放棄延安,運動周旋的對敵策略。
毛主席說:“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按照毛主席的方正,在胡宗南攻入延安的時候,黨中央便撤出了延安,與敵周旋。可是當輪到毛主席撤退的時候,毛主席卻不愿意走了。
毛主席愣是說要在延安看看胡宗南的兵長什么樣子。
毛主席的倔強嚇壞了在場的所有人,后來還是周總理來勸毛主席,毛主席才答應離開。
離開時,毛主席在墻上給胡宗南留下了幾句話:“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不能進,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這幾句話正中胡宗南的心病。
原來,胡宗南被蔣介石要求接下進攻延安這個苦差事。,在進攻延安的過程中,被我軍采用的“蘑菇戰術”整得焦頭爛額。
好不容易攻入了延安,卻見毛主席早已經撤離,在看到這一墻的嘲諷,最終只能是怒極反笑。
毛主席不僅安全地撤離了,還帶著胡宗南的部隊到處兜圈子。
既然是主場,那就要好好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西北之虎”。
今日打個伏擊戰,明天包圍胡宗南的幾個小部隊。
一段時間下來,胡宗南每日都在損兵折將,但卻沒有對我軍造成實質性的損傷。
就這樣,看起來胡宗南攻打延安來勢洶洶,但最終卻是無功而返。
等到最后,只能是邀請蔣介石來延安毛主席的住處做了一個一日游,讓記者拍了幾張照片后便悻悻地走了。
這場戰役,蔣介石手下的“西北之虎”最終沒有討到一點好處,損兵折將,就像是老虎被拔掉了胡須一般。
往后解放戰爭的幾大戰役中,再沒有大的作為。
除了胡宗南這被毛主席拔了胡須的“西北之虎”外,人們最為熟悉的另外一個毛主席與虎的典故,就該是毛主席的“紙老虎”理論了。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朝鮮半島戰火再起。
美帝國主義糾結起聯合國軍,公然入侵朝鮮半島,干預朝鮮內政。
朝鮮一失,美帝國主義也就公然陳兵于我國邊境線上了,唇亡齒寒,朝鮮不得不救。
然而,當時的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
國家實力遠遠落后于美國,不僅武器沒有別人的先進,國內的生產能力也遠遠落后于對方。
很多人在比較中美實力的差距之后都認為出兵朝鮮并不明智,而美國人也同樣是瞧準了這一點,于是在中朝邊境可勁的挑釁,甚至連航彈都丟到了我國境內。
面對美帝國的囂張跋扈,毛主席卻說:“一切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等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毛主席從來不吃威逼利誘這一套,以前不吃,建國后更不吃。
在毛主席看來,自打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開始,帝國主義在中國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日子就一去不返了。
任何膽敢挑釁中華人民的行為,都要打回去。
就像是當初的“紫石英”號事件一樣,挑釁是沒有好結果的。
最終正如毛主席所預料的一樣,在全體中國人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志愿軍在朝鮮半島單挑16國,在巨大的裝備和工業代差之下還在朝鮮與美軍打了個五五開,逼得美軍接受和平談判。
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證明了誰才是真的“虎”,誰是“紙老虎”。
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太平盛世,并且在世界上具有極高的影響力,都與這場戰爭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