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照片3不放,放了家不旺,哪些地方不能放照片
71 2025-07-06
上世紀20年代的“四面鐘” (資料圖)
“四面鐘”現狀
說到“四面鐘”,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很容易聯想到四面鐘街、四面鐘醫院、四面鐘房管站等。在他們看來,就像“南樓”“小白樓”和“五大道”一樣,“四面鐘”指的是地域范圍。它泛指和平路與哈密道、鞍山道交口一帶。而在游客和“新天津人”聽來,“四面鐘”是個地標式建筑。這也沒錯兒,因為“四面鐘”的確是一座帶鐘樓的建筑,也是個存在了百余年的老地標。前面提到的那些地名與這座地標建筑還有著直接淵源。
天津和平路是條百年老街。“四面鐘”就坐落在這條老街上,建成年代也與和平路相當,均為上世紀初期。鐘樓位于和平路與哈密道的十字街西北角上。百年前的日本租界內,和平路名為旭街,哈密道名為松島街。“四面鐘”鐘樓的建筑整體是一座淺色的西洋風格小樓,體量不大,主體兩層局部三層,漂亮又精致。一層帶有西式拱形玻璃門窗,二層各窗的上眉裱有精致的浮雕花紋,三層向上建有一座鐘樓,鐘樓朝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裝有報時鐘表。
有關資料顯示,1898年,日本帝國主義根據同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日本租界條款》和《續立條款》的規定,在天津劃定了日本租界地。當時和平路一帶并不繁華,還是大片的洼地水沼。1902年,日本領事館依托“東京建物株式會社”開始在租借地內大興土木,旭街開建,1920年初具規模。
那時起,“四面鐘”就是旭街上一處靚眼的地標。一位中國人買下了四面鐘樓下的門臉房,開了 “德順西藥房”。當年西藥房甚少,西藥的需求者多是非富即貴的主顧兒,因此,“德順西藥房”生意十分興隆。后來,旭街上先后崛起了中原百貨大樓、勸業場、天祥商場、國民飯店……四面鐘的對面,著名的大公報館開業了,并與之為鄰多年。有軌電車也開通了,黃牌和蘭牌有軌電車的線路都在這個鐘樓門前設站。當年,叮咚的鈴聲伴著電車沿街駛過;如今,在無數人的記憶深處回響。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旭街空前繁華起來。隨之,大量日本僑民涌入天津。“四面鐘”這聚財的風水寶地很快被日本人盯上。他們找到了日租界領事館,并以“此地已被大日本國所征用,其商店、鋪面應由日本人經營”為由,強勢逼迫“德順西藥房”遷離。“四面鐘”樓下成了專營照相器材的“樫村洋行”。事實上,這是一個以商店掩人耳目的日本特務機關秘密聯絡點,從事著軍事情報搜集工作,為日本侵華做著不可告人的勾當。
想起日本侵華的歷史,不禁義憤填膺。好吧,再來說說“四面鐘”吧。一百年前,除了達官顯貴有懷表或手表,百姓平民出了門,對時間通常沒有更精準的掌握。當他們途經“四面鐘”,大概都會不由自主地仰頭看看,記個時間。想來,這一情況也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今,人手一機的時代里,或許人們漸漸忽略了四面鐘的實際報時功能,只把它看做網紅打卡的“老地標”了吧。
抗日戰爭勝利后,“四面鐘”這座小樓幾易其主。新中國成立后,這里開設過鐵路航空售票處,做過報刊發行處,開辦過科技書店,還建過眼科醫院……
大概是因為”四面鐘”極高的知名度吧?1958年,“四面鐘街道辦事處”的名稱被確立,轄區范圍是張自忠路以南,山西路以北,多倫道以東,錦州道以西。大量以“四面鐘”命名的單位接踵而至──四面鐘醫院、四面鐘派出所、四面鐘房管站等等。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座樓被劃歸天津二商局,樓下門臉房先開起了“大豐收食品店”,后改成了“康樂食品店”。許多老天津人至今仍記得:在康樂食品店前排起長隊,拎著保溫桶等候購買桂花小豆冰棍的場景,仿佛還能嗅到空氣中彌散的香甜氣息。
1976年,“四面鐘”的鐘樓在地震中嚴重開裂受損,原產權單位和平區蔬菜副食品公司合力將鐘樓拆除。拆除中,鐘樓內發現一口36公斤重的銅鐘,敲起來仍清脆悅耳。筆者曾試著向幾位研究天津史學的學者了解,但對于這口人工敲響的銅鐘,其用途沒得到確切回復,大家推測可能是為配合當年大鐘表整點報時用的。
2000年,天津市在提升改造和平路的工程中,對原“四面鐘”鐘樓進行了重建加固,恢復設置了四個朝向的大型鐘表,使其又具有了報時功能。盡管我們在老照片中可以窺見,復建的“四面鐘”鐘樓在外觀裝飾中少了藤蔓浮雕等裝飾,但總體沒改昔日容顏。一個歷經百年時光流轉的“四面鐘”,無論前世還是今生,一直矗立在那兒,俯瞰和平路的變遷與繁榮。
提到天津的“四面鐘”,東北角正興德的四面鐘、老龍頭火車站郵電局的四面鐘、赤峰道電報總局的四面鐘,那是有些年頭兒的;另有一些景觀上的四面鐘則屬于新生代建筑。然而,說起“四面鐘”,更多人首先想到的還是和平路上那座老地標。
劉彩霞/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