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頭有三樣,家敗人丁散”,床頭都別放這3種東西,有講究!
108 2025-07-02
茶,“君子小人靡不嗜也,
富貴貧賤靡不用也”的普世國飲。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其發(fā)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
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
中國茶葉有上千種,
但大致上可分為六大類:
綠茶、紅茶、白茶、黃茶、清茶、黑茶。
我們今天的主角——河南信陽,
就因一種綠茶聞名天下。
信陽有著悠久的茶樹種植歷史,
在“茶”之一字上也久負盛譽。
“淮南以光州上....“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
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為茶中上品,
蘇東坡更是盛贊信陽茶為“淮南茶信陽第一”。
產(chǎn)好茶的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好地方。
信陽,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
01
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地理上,
信陽恰好處在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范圍上。
境內(nèi)高山丘陵起伏,大別山盤踞在南部,
險峻秀麗的桐柏山臥在西端。
淮河從北部穿城而過,
8條南北向支流分散在市內(nèi)各縣。
與河南其他平原地區(qū)相比,
作為地理過渡節(jié)的信陽,氣候溫和濕潤。
其森林覆蓋率達到42.28%,
高于全省和全國近20個百分點,
空氣質(zhì)量相當優(yōu)越,是河南人的天然氧吧。
著名的雞公山、董寨國家鳥類自然保護區(qū)、
南灣湖森林公園等,都是信陽的“洗肺圣地”。中國的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佛光、云海、霧凇、雨淞、霞光、
異國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等自然景觀,
讓這座山從清末民初開始就被人“覬覦”,
先后有美、英、日、俄等23個國家的別墅洋房落于此處。
一個以保護森林珍稀鳥類及其棲息地為主的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被譽為中部地區(qū)的“基因庫”。
總面積4.68萬公頃,
僅高等植物就有189科1892種、
鳥類記載的有329種、昆蟲類1734種。
坐落于市區(qū)七公里處,
在為信陽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新鮮空氣的同時,
還用青山、綠水、晚霞、明月,
描繪了一幅“水墨南灣風情圖”。
茶樹,是信陽在河南又一項特立獨行的存在。
環(huán)南灣湖分布著大大小小一眾茶山,
清晨時分,茶山被云霧環(huán)繞,
若隱若現(xiàn),美如仙境。
在全國十大宜居城市的評選中,
信陽更是作為河南的唯一城市榜上有名,
并且一上榜就連續(xù)上了十年,
享有“永久宜居城市”榮譽稱號。
縱橫密布的水系,郁郁蔥蔥的茶園,層疊的梯田,
讓信陽頗有些江南人家的小橋流水之感。
但同時也造成了信陽不像河南的“錯位”之感。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
信陽毫無疑問是一座北方城市,
但在其他北方城市的眼里,
作為河南南大門的信陽,
卻又算不上那么“北方”。
02
湖北?河南?
“你們這口音也不像河南人啊,也不說中不中?”
“河南不是吃面的嗎,你們怎么吃米飯啊?”
“河南不是在北方,你們冬天竟然不供暖?”
“你們的早餐標配是熱干面?”
······
關于河南的身份認同感,
信陽人向來就很矛盾。
相較于本省,
它與鄰省湖北的關系無疑更為密切,
不僅飲食上向它看齊,
在距離上也跟湖北省會更為親近。
雖然信陽在長達兩千多年政權統(tǒng)一時期,
大多時候都劃分在河南區(qū)屬之下,
但與湖北的淵源也頗深。
位于豫、鄂交界處的信陽,
有著獨具特色的“豫風楚韻”。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
中原文化、楚文化在這里交匯撕扯。
回溯到戰(zhàn)國以前,
中原文化作為主流文化植根于信陽這片土地。
彼時的信陽境內(nèi)分布著
申、息、弦、黃、江、蔣等小諸侯國,
共同擁護著中原政權。
而等時間來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楚王大敗晉國,一舉爭霸后,
信陽成為楚國的領土,
中原文化的主流地位便逐漸由楚文化取代。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痕。
被譽為“天下第一縣”的信陽息縣,
就是楚國設的,縣名至今未變。
且在信陽境內(nèi),
還有一座楚王城遺址(也叫城陽城),
是中國現(xiàn)存的6座楚王城中
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
來源:B站-喂哥兒
如果說這些是楚文化留下的印記,
那么信陽方言就是另一種雜糅的結(jié)果。
不會說“中”、“乖乖”、“弄啥嘞”的信陽人
去武漢,卻毫無語言障礙。
這無疑更加重了信陽的身份認同障礙。
03
南北“混血兒”?
處于豫、鄂交界的信陽,
難逃“河南湖北”的命運,
但也正因如此,
才造就了信陽這難得的“混血”之美。
南北之中的信陽,
匯聚了南北氣候、南北特產(chǎn)、南北風流。
南吃米北吃面?
包容的信陽選擇兩個都要。
信陽人的早餐桌上,
少不了稀湯白粥,也少不了油酥謨。
咬一口油酥謨,里脆外嫩,
再低頭悶一口米香十足的白粥,
這是獨屬于大多數(shù)信陽人的家鄉(xiāng)味道。
/美食中國《品味信陽》
武漢人天天都要吃的熱干面,
也是信陽人最為熟悉的味道。
但和武漢的不同,
喜歡湯湯水水的信陽人在原有的基礎上,
添加了千張、黃豆芽、紅油、豆瓣醬等十多種佐料,
最后還會以一勺骨頭湯收尾,
那是信陽熱干面的精髓所在。
信陽人極少在中餐和晚餐吃熱干面,
因為要吃飯。
吃飯自然要有配菜,
面炕菜,就是信陽人的最佳餐桌記憶。
所謂面炕菜,
就是將各種食材裹上面粉,
煎到兩面微黃,配以時令蔬菜,
扔進鍋里燜或燉。
面炕雞、面炕魚、面炕辣椒……
基本就沒有什么不能炕的。
美食中國《品味信陽》 美食中國《品味信陽》
食材被面糊裹住,
其營養(yǎng)成分和鮮美滋味完全被封鎖在里面,
所以炕好的菜格外美味,能就兩大碗米飯。
信陽息縣人常說,
“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
碗里盛著米飯、筷子夾著面條的一幕,
在信陽人的餐桌上不算難得一見。
青山疊翠、水網(wǎng)密布的自然環(huán)境,
也饋贈了信陽獨有的美味。
有數(shù)以萬計的野生魚類生活在信陽,
鱖魚、鯽魚、青魚、鱔魚、魴魚等比比皆是。
烤鯽魚、干煸白魚條、商城筒鮮魚、潢川紅燜甲魚……
有多少種魚,就有多少種吃法。
生活在南灣湖的魚,
肉質(zhì)細嫩,鮮甜可口,是信陽菜中的招牌。
其中的花鰱,頭部肥大,是煲魚頭湯的不二之選。
燉好的魚頭湯,呈奶白色,
完整地保留了花鰱的本味,
有種獨特的鮮甜,魚肉緊致細膩,
隨著牛奶般絲滑的湯,滑入五臟廟后,
幸福感滿溢而出。
若論吃魚,在河南,除了信陽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04
看得見的鄉(xiāng)愁?
黃河流域的豪邁與江南景致的溫婉,
在信陽交織。
但縱然擁有如此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
也阻擋不了信陽的人口大量往外流。
近十年來,
信陽是河南省人口流出最多的城市。
2019年末,信陽市常住人口約646萬人,
流出人口約230萬人。
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處的信陽,
三分之二邊界都跟外省交接,
這無疑給了信陽人往外走更為便利的條件,
但究其根本,最大的原因還是信陽發(fā)展難。
信陽以農(nóng)業(yè)為主,
城鎮(zhèn)化率才只有49%,
一半以上的信陽人都在村里干農(nóng)業(yè)。
比較有知名度的產(chǎn)品只有信陽毛尖,
沒有工業(yè)基礎,大中型企業(yè)也幾乎沒有,
缺乏就業(yè)機會。
他們只能往外走,
走向廣東和東南沿海地區(qū)、京津唐地區(qū),
留下了看得見的鄉(xiāng)愁。
在這鄉(xiāng)愁里,
有對家鄉(xiāng)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當在外打拼的信陽人,
喝著信陽毛尖時,犯了鼻炎或咽炎時,
家鄉(xiāng)那清甜的山泉,以及那清新的自然環(huán)境,
就是他們心里頭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