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紅心三代傳·龍崗黨員家族故事⑨」何氏三代黨員走出和回歸客家圍屋的人生
文/李薇 圖、視頻/王磊
一方圍屋,一脈家風,何家人的靈魂堡壘,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地。11月17日,百年客家圍屋“茂盛世居”張燈結彩,第四屆深圳非遺周“龍崗區橫崗街道非遺在社區”盛典在此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嘉賓及非遺文化專家共同參與并見證了這次別開生面的“非遺在社區論壇”及話劇《百年茂盛》實景演出活動。在茂盛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何奕廣看來,這是這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圍屋魅力盡顯的時刻。
本期的三代黨員家族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橫崗“茂盛世居”何氏家族后人。從那個富甲一方、繁盛一時的家族中走出來,走到時代的洪流中,再回歸到這方圍屋打造的精神家園中,而這次回歸不是一次簡單意義上回歸,而是要將其從家族中帶到社會之中,帶到龍崗人乃至深圳人的當代生活中,傳承家風、活化圍屋,是對先人最好的紀念,也是對自身的充分要求,更是對傳統文化最深層次認同,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龍崗,是深圳的文創大區,正在建設文體高地。近年來,蒸蒸日上的文化產業,已成為龍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龍崗文化創意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21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0%。當前,在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的背景下,龍崗正“加快打造深圳都市圈東部文化中心和國際文體活動中心”,將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何家第一代黨員何添榮(左)

何家第二第三代黨員
何氏三代人 從開拓到回歸
何添榮是家中第一代黨員。這代人的生活其實和百年圍屋是漸行漸遠的。年輕時他在村里擔任民兵隊長,治保主任;隨后到大康礦山擔任領導并跟班學習,接著調任荷坳磚廠任廠長;改革開放后在橫崗股份公司(原農工商)辦公室主任,從橫崗城管辦副主任直到退休。一生為人正直,對子女要求嚴格。1967年成為共產黨員,今年獲得了“光榮在黨50年”獎章。
第二代黨員何健文,200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接任村里管理環境衛生工作,后調任股份公司物管部任物管員一職,見證了橫崗的擺脫了市容環境臟亂差的階段,通過系列改造,完成城市形象品質提升。何嘉敏是家中第三代黨員,從小聽父親和爺爺講述何氏先輩艱苦創業、守業的故事。還有就在茂盛世居里,參加東江縱隊的叔公何嘉猷英勇就義的事跡。“小時候是當故事聽的,長大之后才發現這是根植在血脈里的東西。家族的往事塑造了我的人生”, 何嘉敏說父親不善言辭,但總是用默默做事體現著共產黨員的擔當:小學時候,下暴雨停課,放學路上看見父親在雨中守著撬開的污水井,一邊觀察著排水,一邊防止行人不慎掉入坑中。“父親個子不高,但那一刻特別偉岸,我想這就是共產黨員的形象吧。”內心對黨的向往這顆萌芽的種子到大學開花結果了。何嘉敏在2013年成為了共產黨員。現在他在四聯社區茂盛居民小組黨支部擔任支部委員,主要負責黨建宣傳工作。今年,龍崗區橫崗街道四聯社區黨委居民小組黨支部牽頭,聯合本地優秀黨員青年導演成立了茂盛戲劇公社,并在茂盛世居排演了一出話劇《人質》。這是橫崗本地青年自編自導、自謀自劃、親力親為的一出話劇,也是四聯社區打造的第一個才藝傳承共建項目。自龍崗區全面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龍嶺模式”以來,橫崗街道四聯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廣泛發動組織轄區社會團體、居民小組、企事業單位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積極探索多元共建項目的內部運行機制,不斷提升基層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水平。該話劇的排練演出,也是支委對“龍嶺模式”的創新式的探索嘗試。
茂盛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何奕廣也是家里的第三代黨員,他說自己的工作和茂盛世居息息相關。茂盛世居是龍崗區一處保存非常完好的客家圍屋,月池、圍屋、風水林的要素一個都不缺,這是非常難得的。橫崗和龍崗其他街道一樣,從八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一大批三來一補企業。隨著時代發展,經濟的轉型、創新型產業的涌入,社區原來靠廠房租賃的發展模式將會逐漸被取代,在這種產業轉型過程中,“文化產業”的地位就凸顯。這時候,老祖宗留下的“茂盛世居”這座客家圍屋就顯得彌足珍貴,“未來,我將以何氏家族后人的身份,更是以茂盛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的身份,深挖圍屋的文化內涵,將以此為基地,在傳統節日引入更多的嵌入式文化活動,吸引周邊乃至整個龍崗和深圳的市民參與,讓老圍屋活在當下。以敬畏之心珍視文化遺產,用匠心呵護遺產,創新活化遺產,才能真正把根留住。
大宅門內外的春秋
何家三代黨員都是“茂盛世居”何氏家族的后人。他們的人生與這座圍屋血脈相連。位于橫崗街道的“茂盛世居”建于清道光年間,迄今有近200年歷史,是目前深圳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客家民居古建筑,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年前,何維松、何維柏兩兄弟從廣東興寧縣來到橫崗。兩兄弟從小商販做起,用扁擔挑著豬肉擔走村串巷叫賣,長途跋涉到數十里外的鹽田沿海販賣燒酒。就這樣,白手起家,做成了茂盛商號。“茂盛”這個名稱源自二人之父“俊茂公”之號。隨后茂盛大屋繼而興建,何氏家族由此富甲一方。它蘊含、代表著深圳本地客家文化中的開拓進取、廉潔清正、勤勞節儉、詩書傳家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華。
去年,龍崗區橫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創新編創大型廉政評書劇《百年茂盛》在龍崗區文化中心大劇院進行了公演,獲得廣泛贊譽。該劇立足本土,以橫崗街道近200年歷史的客家傳統族居大屋——“茂盛世居”的真實故事為原型,以何氏家族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崇善尚德的為人準則、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這三大“茂盛精神”對當代社會的傳承意義為閃光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滿足了廣大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百年茂盛》的創作主題上接國策、下承家道,是一部跨越200年風雨滄桑的家族奮斗史,一部客家人勤勞儉樸,守望相助的家風傳承史,弘揚了茂盛世居何氏家族艱苦奮斗、崇善尚德、尊師重教的優良家風,折射了一個國家的發展變遷,也展現了華夏兒女的家國情懷,是一部認真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倡導“家風好、民風純、黨風正、政風清”的正能量文藝精品,該劇榮獲“2020深圳市青年戲劇月”話劇類“最佳劇目獎”,并入選“戲劇中國”2021年度優秀劇目線上展演。
龍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區,有著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目前,龍崗有181處客家民居類的不可移動文物。 2019年,龍崗區出臺了《龍崗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管理辦法》和《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實施細則》,創新體制機制,將文物活化利用項目分為“政府主導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客家圍屋根據自身的產權、特色,經過了一輪活化,從歷史走到了我們身邊,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客家圍屋承載著的是客家人重視耕讀、勤勞奮進的精神。這種精神與今天深圳開拓奮斗、開放包容的社會意識和社會風氣一脈相承,而深刻理解這種精神對社會的核心意義,對于一直努力向前意義重大。同樣,這些留存的客家圍屋承載當下人們“尋根”“思源”的精神需求,弘揚傳統文化內涵,能夠讓大家作為新深圳人形成一種榮耀感和自信感,從而將這種優秀的文化傳遞下去。從客家圍屋所代表的傳統客家文化,到龍崗平湖山廈村成立深圳地區第一個基層黨支部等紅色遺址傳承的紅色文化,從中國第一村南嶺村代表的改革開放拼搏文化,到華為等科技企業在全球長袖善舞所代表的創新文化······龍崗這個全國工業百強區正逐步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內核。
12月4日,一場文化名家的詩書雅集,龍崗區“鶴湖智庫”成立大會在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客家圍屋鶴湖新居前廣場舉行,40余名國內文化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文化智庫正式成立。該活動是龍崗區是加快文化強區建設,推動深圳都市圈東部文化中心崛起的重要舉措。該智庫將為龍崗文化發展建言獻策,為龍崗建設高水平深圳東部中心提供文化支撐。 龍崗區委書記張禮衛在智庫成立大會上表示,當前龍崗正全力打造深圳都市圈東部文化中心和國際文體活動交流中心。真誠希望各位專家能夠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為龍崗的文化發展建言獻策,助力龍崗加強對外文化合作和資源引進,持續提升龍崗的城區文化品位和影響力,助力建設“近悅遠來”的魅力城區。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馮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