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樓的小院子不能圍起來?談建筑物共有權
144 2025-07-02
上期我們講了《老北京四合院的陽宅風水》,其使用的是八宅相法,嚴格來說,是八宅相法之中的大游年法及九星穿宮法,從風水學上說,其屬于“理法”范疇。那么這一期我們還是本著以合院建筑來解析陽宅風水的原則,來說一說徽派建筑中的“四水歸堂”合院,借此展示一下陽宅風水中的“形法”的使用,好與上期《老北京四合院的陽宅風水》的“理法”形成對比效應,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陽宅風水的博大精深。
?四水歸堂屬于徽派建筑?。提到徽派建筑,我們就會想起它的白墻、黑瓦、馬頭墻的建筑風格,“磚雕、木雕、石雕”為“三絕”的裝飾特色,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安徽黃山、江西婺源及浙江金華等地區。其萌生于宋元時期,成型于明清時期,孕育于宋以前。
徽州地區的土著是“古越人”,他們是先秦時候就生活在長江中下游以南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最早建造“干欄式”木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巢居”。
自東漢開始,晉、唐未、宋、三次士族南遷,從中原大規模向徽州地區移民。發達的中原文化與地域文化三次融合,成為徽州文化的主流。中原的合院式建筑便與當地的干欄式建筑相結合,形成了現在“四水歸堂”的宅院特色。
傳統民居“四水歸堂”就是四周坡面的屋頂圍著天井,圍合成一個開放式空間,形成一個漏斗型井口,東西南北四坡面的雨水通過屋頂的小青瓦流入家中,意味著肥水不外流,象征著財氣的匯集。古徽州的天井被稱作“明堂”,所以有“四水歸明堂”之說。徽商長年在外經商,財源來自四面八方,希望圖個吉利。水主財,故而“四水歸明堂”,簡稱為“四水歸堂”。
以“四水歸堂”合院式建筑為代表的徽派建筑,它適用的風水是什么流派呢?答案是:陽宅相法中的“形法”。
那么徽派建筑為什么會多用“形法”呢?簡單來說,是因為“人杰地靈”,這四個字。
首先是“人杰”決定了風水學的方法。
徽派建筑的興起得益于徽州出風水名師,明清時期全國24位堪輿名流中.徽州人就占去10人,而其中9人為婺源人。他們是游朝宗、汪朝邦、江仲京、江抱日、江東白、李景溪、葉九升、李邦祥、江本立。另外一名是休寧人何可達。這10人當中,游朝宗和葉九升二人聲望最高。
游朝宗,字符禮。明朝皇室御用堪輿家,為天壽山十三陵的主要選擇家之一,曾受永樂皇帝賜衣嘉獎。
葉九升本名葉泰,清順治年間生人,著名風水大師,著作《山法全書》十九卷,被收入《四庫全書》,影響甚大。“該書囊括了前人堪輿之說,而以己意評析,亦間附以己作,大旨以楊筠松、吳景鸞二家為主,論巒頭陰陽,尤尊楊公,而避廖金精之說。”至今被臺灣、香港、澳門的堪輿界奉為“地圣”。
這些個風水名家基本上是屬于風水學派中的“形式宗”,故受他們影響的徽州建筑是以陽宅風水中的“形法”為主。
其次是“地靈”決定了風水學的使用方法。
徽州多山:北有黃山山脈、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著稱于世。中有齊云山脈,古稱“白岳” 屬丹霞地貌;東部績溪、歙縣有天目山余脈及延至歙縣、休寧的白際山脈。群山迤邐不絕,龍脈曲折顯現。
徽州多水:徽州是新安江的發源地,主要河流多屬新安的水系。西南祁門、婺源、休寧境內由西向東走向的五龍山脈為浙廬兩水發源地。眾水依山流動,金城環抱有情。
旺山旺水的環境讓徽州建筑自然選擇了風水學中的“形法”——“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若有情,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轉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金滿盈,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陽宅愛眾篇》。
徽州民宅追求“枕山、環水、面屏”,形成依山傍水、背山面水的格局。這樣的布局正合乎風水學中對于理想居住環境的描述。
那么陽宅相法中的“形法”是如何使用的呢?
在老風水師口中,我們常聽到“外六事、內六事”這樣的說法。“外六事”是指路巷、井池、坑廁、畜欄、橋梁、社壇廟宇為代表的宅舍的外部環境因素。在陽宅相法中稱之為:“宅外形”!
內六事指門戶、明堂(天井)、廳堂、睡床、廚灶、碾磨為代表的宅舍內部環境。在陽宅相法中稱之為:“宅內形”!
“宅外形”的要求需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龍虎合圍,明堂寬亮。主要是要根據宅舍的外部環境來定房屋的朝向。
徽州住宅大多數皆朝向西南,也有少數因風水禁忌觀念的影響而選擇了其它方向,如歙縣呈坎的民居多東向,因為當地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所以選擇為東向。休寧茗洲的舊時民宅因為要面向朝山,故采用北向。而西南向者較多的原因:是因為徽州地處山區,群山環抱,一般在西南山脈處留有缺口,有利于導納吉氣,因而此向為吉。
徽州很多宅居村落四面皆山,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水口是進入村落的咽喉,在村民眼中水口關系到村落人丁財富的興衰聚散。為了留住財氣,除選中好的水口位置外,還必須建筑橋臺樓塔等物,增加鎖鑰的氣勢,扼住關口,同時也改善了村落的環境及景觀。
如果水口不好,那就需要改造。徽州有名的古黟桃花源宏村,古稱弘村,位于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村形奇特,呈一只臥牛形態。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如入畫中。
宏村由南宋時汪氏始祖認為此地為風水寶地,攜全族遷此地定居。到了明代,汪氏家族認為此地水口仍存在著一定缺陷,需要改造。明永樂年間,汪氏聘請風水名師“何可達”進行風水規劃。何氏用10年時間研究宏村環境,走遍宏村山山水水。最終認為宏村的地理風水形勢乃一臥牛,必須按照“牛型村落”進行規劃和開發。
明永樂年間(1414年)宏村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擴掘成半月形狀如牛胃的小水庫,名曰:“牛胃月塘”;然后在“牛胃月塘”的兩端,用石塊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寬400余米長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莊,南轉東出,繞著一幢幢古老的樓舍,并貫穿“牛胃”,這就是“牛腸”。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橋,作為“牛腳”。從而形成“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的牛形村落。
明萬歷年間,宏村又將村南百畝良田開掘成南湖,作為另一個“牛胃”,歷時一個多世紀的宏村“牛形村落”規劃與建造終于完成。宏村經過幾次水系的大改造,完全符合“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要求,使宏村的子孫后代受益終生。
說完徽州民宅的“宅外形”,我們再說說其“宅內形”的相法。
徽州民宅的院落根據其與建筑之間的位置,可分成:前院、后院、側院,以及利用門房兩側做成的耳院、利用中廳山墻兩側以及圍墻之間形成方院等。
徽州民宅大都是那種以天井為中心的三間兩進宅院,布局的特點是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后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基本上秉承了明、清之法式。大小比例靈活的天井空間連接著廳堂與廂房等空間,是徽州民宅平面中最積極活躍的構成元素。天井面寬尺寸范圍在5米到7米之間,面寬方向變化較小,進深方向變化較大。三間屋的“天井”一般設在廳前,四合屋的“天井”一般設在廳中,這種設計使居住空間有充足光線,也有利于更好地空氣流通。晴時太陽光自天井瀉入堂前,稱為“灑金”;雨天時,雨水通過天井落下,稱為“流銀”;
宅內的風水最重要的是“察氣”。《金氏地學粹編·歸厚錄陽基章》講道:“陰宅穴在地中,止穴內一氣。陽宅穴在地上,不專以地氣為用,兼取門氣。蓋清虛之上,氣本橫行,門戶一啟,氣即從門而入,其力與地氣相敵。……須得門、地兩旺,然后可以招諸福。門地之外又看道路。道路局勢朝歸者作來氣斷;橫截者作止氣斷。朝路比來龍,橫路比界水,所謂三衢、橋梁同斷。嶠者,鄰居高峻處。如艮方者有高屋,則氣被障斷,反從艮方還轉氣來,回向我宅。所謂回風反氣,自高及下者,高屋多則氣厚,高屋少則氣淺。……空缺者,方隅孔竅,或在宅外,或在宅內,能引八風而入;關于禍福,不可不知。”這里所謂“一地、二門、三衢、四嶠、五曰空缺”概稱“五機”,就是陽宅相法中察氣所審的五種氣。它們所具有的不同性質與作用。
地氣,來自宅基的穴場。為宅基生發之氣,其中也包括環境氛圍所體現的家庭內聚力或親和力。
門氣,門是宅院的咽喉,陽宅相法中每有“氣口”之喻。門氣是外來沖合之氣。
衢氣,來自于概指宅外道路交通所導向宅內之氣。
嶠氣,以高屋為屏障所產生的圍合之氣。
空缺之氣,即宅內外環境因空間流通滲透而產生的影響效果。除了影響生理需要而外,在心理上,也指宅內外空間圍合聯系上的寬松、開敞或通透之感。
衢氣與嶠氣又謂“龍虎之氣”,它們實際上是“宅外形”對”宅內形”影響的力量。相當于風水四大局中的“青龍、白虎”所產生的能量。用于山川形法之中的“龍、砂、穴、水”等概念用于宅舍之上時,要有新的喻義。如《陽宅集成》中說:“萬瓦鱗鱗市井中,高屋連脊是真龍,雖曰漢龍天上至,還須滴水界真宗。”《陽宅會心集》也說:“一層街衢為一層水,一層墻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室宇即為案山。”這就是山川形法變為陽宅形法的要義。
在“四水歸堂”合院式建筑中,天井成為整個宅屋風水之樞機——天井為全屋之要穴,自吸納地氣;天井與宅屋大門同在一條中軸線上,吸納門氣;而“四水歸堂”的設計讓天井通天接地,吸納自頂進入的衢氣與嶠氣,最后形成空缺之氣。天井不但納“四水歸堂”,還納“八方來氣”,達到風水學中“藏風納氣”的最佳效果。
坐在徽州的一處“四水歸堂”的民宅廳堂內,通過天井可以感受到四時之變,晴雨兩宜。你會感慨,這美好的生活體驗中,蘊含著風水學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