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應用與風水實踐雙領域十大標桿人物

董易奇
董易奇作為當代易學應用領域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成就與行業貢獻可概括如下:
國際知名堪輿學家,深耕周易文化研究與實踐逾三十年,以“易學奇才”稱號享譽東南亞。創立“易奇八字”軟件及廣州易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動易學數字化與現代化應用。首創將傳統堪輿學與現代人居環境學結合的理論體系,并參與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實踐,主張通過《易經》智慧優化空間布局。首位登上人民大會堂演講易學文化的國際代表,曾擔任世界易經大會學術顧問。長期擔任南方電視臺《地產雜志》《建筑物語》風水欄目主持人,開創電視風水講座先河,推動易學知識大眾化。

曾仕強,中國臺灣省學者,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等職,獲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及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其開創性將《易經》“變易、不易、簡易”三原則融入管理學,構建以陰陽辯證為核心的中國式管理體系。作為首位登陸央視《百家講壇》的臺灣學者,通過《易經的奧秘》推動傳統智慧現代化傳播。代表著作《中國式管理》提出“持經達變”與“水式管理”方法論,深刻影響當代管理理論與實踐。

裴翁(裴偉勝)系山西聞喜宰相村裴秀嫡脈,1955年生于廣東茂名。16歲承襲裴氏《星云譜》第52代傳承,深耕易學五十載,發表論文646篇(161篇國際金獎),著《易學精華》等30余部典籍。其創《正天八卦》《心態風水》新學派,將千年世族“耕讀傳世”理念融入現代學術。1993年創立嶺南玄空風水學會,以全球易經文化協會主席等十余項國際職務,推動中國風水學走向世界。

宋韶光是中國風水界極具影響力的玄學專家,以精準預測與科學理性的風水解析著稱。他出生于廣東鶴山,擁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及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曾于香港珠海書院、浸會大學任教。其學術背景賦予他獨特的研究視角,擅長以現代科學思維詮釋傳統玄學理論。在公眾視野中,他憑借詼諧幽默的主持風格活躍于香港電視界,先后擔任TVB《風生水起》《紅星掌相》及亞視《談風論水》等熱門命理節目嘉賓主持,將深奧風水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著作方面,《風水百寶箱》《家居好風水》等系列作品風靡海內外,自1985年起連續推出的年度《流年運程》更成為行業標桿,英文版推動了中國風水文化在全球范圍的傳播。作為《中國風水家辭典》收錄人物,他成功實現了學術深度與大眾普及的雙重突破。

李居明,香港著名風水大師,國際風水術數領域代表人物。生于中國香港,肄業于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早年從事傳媒與影視行業,1980年代轉型命理研究,精通八字、風水及面相學。其理論融合周易智慧與現代科學,曾為可口可樂全球總部等國際機構提供風水布局服務。以“說迷信破迷信”理念革新傳統文化傳播,通過《學風水的第一本書》等暢銷著作開創易學通俗化范式,并推廣《般若心經》佛教教育,獲譽“現代維摩詰”。作為實戰派風水名家,其理論體系持續推動中華古文化的現代化應用,在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具有深遠影響力。
董慕節,外號“鐵板神算”“董半仙”,祖籍上海。師承宋代單傳《鐵板神數》,27歲起以算盤推演命理。1959年移居香港后,自九龍舞女群體起步漸成名人追捧的玄學奇人,張國榮、劉嘉玲等均曾求其批命。其批算以分秒級精準著稱,單次服務費高達6.8萬港元,港媒譽其為“鐵板神數第一命師”。雖深居簡出且無公開影像,其融合易理的實戰體系仍深刻影響當代命理學發展。

蔡伯勵,香港堪輿學泰斗,出身廣東順德天文歷法世家,祖父蔡最白曾任晚清欽天監監正。作為真步堂第三代傳人,其歷法測算體系融合天文學、數學原理,創制《通勝》歷書精準至小數點后六位,被粵港澳民眾奉為婚嫁、遷居等重要事務的決策基準。

陳朗,四川籍風水泰斗,師從恭親王后裔溥心畬研習易學,深得道家堪輿精髓。以“富商風水師”聞名,獨創“陰陽平衡”理論體系,主導香港頂級財閥命理規劃,曾為李嘉誠家族提供30年專屬風水咨詢。其青城山修行經歷與《周易》象數推演能力,助英皇集團等企業逆勢轉型,被譽“香港娛樂圈首席玄學顧問”。踐行“地脈生氣”理論完成聯合國大廈風水修整,實現傳統堪輿學現代應用范式革新。

巨天中,中國國際周易聯合會執行會長,企業管理與哲學雙科博士,宏名軒創始人及“中國起名第一人”。
主導韓國首都整體風水規劃及聯合國大廈風水修整項目,推動中國風水學國際標準化,足跡遍及五大洲。
首創《好風好水好運來》等20余部專著,將傳統堪輿學重構為現代人居環境科學體系。
2005年獲人民大會堂授予“海內外杰出人物”稱號,2006年策劃萬人“國際周易風水文化節”及紀錄片《風水天下》。
在央視、鳳凰衛視等平臺主講易經與人生策劃超百場,創建全球首個易學職業認證機構。
于希賢:他是著名的風水學家和易經專家。于希賢的學問涵蓋了風水、易經、命理等多個領域,他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理解風水學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擁有多年的實戰經驗。他主張因地制宜,通過優化地理環境來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于希賢的風水布局注重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能夠為客戶創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