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文竹,3個地方不能放,小心葉子枯黃落一地
160 2025-07-04
漢武帝茂陵選址因素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漢武帝劉徹的茂陵,營建始于公元前139年。
漢朝皇帝有即位第二年就營建壽陵的制度和風俗,《漢舊儀》上是這樣說的:“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將營陵地。”
(茂陵)
漢武帝也不例外,公元前140年,他接了老爸漢景帝的班,當上皇帝。第二年就組織、招募民夫,給自己修造陵墓。漢武帝“壽陵”基址選在槐里縣茂鄉。為什么選在這里?這就要說說漢朝皇陵的選址制度了。
中國古代皇陵選址,一般受到四大因素制約——
一是地理因素,
二是政治因素,
三是禮制因素,
四是風水因素。
風水因素是唐宋以后影響皇陵選址的最大因素,而在此之前,影響相對比較少,在秦漢時甚至不上風水因素。
漢朝皇陵選址考慮了風水因素?我看不是主要因素。有學者認為漢朝皇帝選址存在風水因素,茂陵所在地民間還有“壓石冢”的故事,說當年漢武帝請了長安城內的一個有名的風水先生幫看了,風水先生推薦了,理由僅4個字——“臥看長安”。就是這四個字,漢武帝動了心。
(茂陵航拍)
這只是一種傳說,并無史料記載。如果當時真的講風水的話,史書上不會一字不提的。
那什么影響漢朝皇陵選址?主要是地理和禮制因素。西漢禮學家戴圣曾編了一本書,叫《禮記》,這本憶里就記載了當時的典章制度,書中提到了當時皇陵選址的原則,就是“葬者宜在國都之北”。
實際上,陵墓選址最好的方位,并不是正北,或東北,而是西或西北,這是因為西邊是太陽落山的地方,也是神明休息的地方。日落于西,稱為“暮”,暮通“墓”。皇帝是天子,死后自然希望以神明休息之處休息,日出日落現象對皇朝皇陵選址影響很大。
(漢武帝)
陵墓離都城多遠為宜?以方便祭祀為宜。早上去了,中午能到,太陽落山前回到家。在這種考慮下,渭水北岸的咸陽原,就成為西漢皇帝的最佳葬地。如果北方沒有空間和位置怎么辦?那也要選在國都的周邊,反正不能太遠。這也是帝王“死后鎮國”的需要,當然這是一種宗教迷信。
西漢共有11皇陵,除漢文帝霸陵在西安東郊的白鹿原上,宣帝杜陵在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外,其余9陵都在當時都城長安之北的咸陽原上。
從西到東,分別是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漢昭帝劉弗陵的平陵、漢成帝劉驁[ào]的延陵、漢平帝劉衎[kàn]的康陵、漢元帝劉奭[shì]的渭陵、漢哀帝劉欣的義陵、漢惠帝劉盈的安陵、漢高帝劉邦的長陵和漢景帝劉啟的陽陵。茂陵在最西邊,處于都城長安的西北方向。
(劉啟陽陵)
說到漢武帝陵址選擇的問題,有一個因素長期被史家忽視了,就是漢武帝的外婆家是這邊人。
他的母親王美人是茂鄉所在槐里縣人,槐里在今陜西興平境內。從人情世故角度來看,“外婆家在那里”,極可能讓漢武帝在選擇葬地時想到了槐里,最終定在茂鄉這個地方。
我這一推測也是有依據的,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引東漢學者應劭[shào]的話說:“帝自為陵,在長安西北八十余里。”這里的“帝自為陵”,清楚地交代,茂陵陵址是漢武帝自己選定的,而不是風水先生,也不是他的朝臣。
(劉邦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