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必看!兒媳真不是外人,她是你家“風水”!處理不好全家憋屈
157 2025-07-05
第三瞳易經詳解系列內容第125篇。
兌卦之后是渙卦。兌卦是悅,人在喜悅的時候精神是很放松的,過度喜悅,人心就容易渙散,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把渙卦理解為拯救渙散的人心。
渙卦跟節卦互為綜卦,渙是散、是離,節是節制。渙卦上巽下坎,取象于風吹水面的自然現象,風在水面上一吹,水就會隨風擴散,風小吹出來的是漣漪,風大形成的是巨浪,為避免局面失控,所以需要節。問題來了,渙卦好不好呢?沒有好不好,看怎么用。渙有很多含義。比如文化傳播就是典型的渙卦,市場營銷也是。渙卦正的一面是把好的思想和產品散出去,讓更多人受益;反的一面是思想和產品不成型就去擴散了。前者可以形成新的渙散效應,后者就像漣漪,微風過后好似什么都沒發生。
《序卦傳》:
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兌是說,也是悅,兌卦達成的共識需要傳播出去,“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離是離卦的概念。離卦代表文明,文明是需要擴散的、需要薪盡火傳的、需要“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的。可是“物不可以終離”,事物不可以始終處于離散的狀態,“故受之以節”。為什么要節呢?因為事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節是適應當下的節制和修正。
比如大家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只是第三瞳對渙卦的見解,這個見解對嗎?不知道。或者說,不合適用對還是不對來形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寫卦爻辭的人已經故去很久了,過了這么久誰也沒法保證自己的見解就能代表原意。倘若大家認為好,那是正向的對文化的傳承、是渙卦的作用;倘若大家認為不好,就需要節。
有句話叫“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也蘊含了渙節兩卦的應用。謠言擴散是渙,智者止住謠言是節。疫情是渙,防疫是節。文化傳承是渙,正本溯源是節。渙的作用是擴大影響,節的作用是避免跑偏。
《雜卦傳》講得很清楚:“渙,離也。節,止也。”離是離散。教義、思想、政策,等等,需要通過渙才能傳播出去。想法再好,不推行開是沒人知道的。“節,止也”,節卦是止、是對渙的節制。一個幾十年前的政策,到今天還適用嗎?大概率需要調整,這個就叫止。比如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的計劃生育,難道定了就不能改,非得實施100年?當時定的政策符合當時的客觀環境,現在調整是因應當前的現實狀況。很多人抱怨80后這一代多么多么慘,啥都沒趕上啥都碰上了,理解了內在邏輯能多些了然少點戾氣。
時代的步伐不會因為任何群體而駐足,碰上了就是碰上了,每個時代的群體都會碰到各自需要面對的事。這件事當前看起來好,叫走運;不好,叫不走運。好或不好都不是真相,真相是隨著時間推進而演變的。當時對不代表現在對,當時錯不代表現在錯。當時的做法是渙,當前的應對是節。
來看卦辭。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宗廟
“亨”是通。“王假有廟”,在萃卦出現過,萃卦也是亨的,這兩卦有個相同點,就是都有共識。萃卦是聚在一個目標下,渙卦是把共識傳播開。“王”是領導人,真假的“假”,通致知格物的“格”,“格”是感格。感格是通過一種媒介感于此而達于彼,這個媒介就是“廟”。廟不是寺廟,是宗廟,宗廟是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場所。
“亨”也通享受的“享”和烹飪的“烹”。古人祭祀需要用犧牲,“犧”是純色的牲畜,“牲”是體全的牲畜,合在一塊叫犧牲。古人認為用犧牲祭祀,可以感格祖先神靈,王者在宗廟里鄭重其事地做這件事,就叫“王假有廟”,“王假有廟”的本質是達成共識和凝聚人心。
利涉大川
“利涉大川”,“利”是利于這么做,也表示可以得利;“涉”是動詞,相當于渡;“大川”是彼岸。“王假有廟”是統一思想、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光知沒有用,還得行,“涉大川”是對知的弘揚、是行的落地。
“渙”個是中性詞,推出去的東西,怎么能確保不跑偏?無它,唯“利貞”而已,“利貞”是“貞則利”的意思。比如對《易》的傳播,正面叫傳承,反面就是招搖撞騙。傳承很難,用把戲騙騙人是很容易的。騙人也能得利,不過那個是一時的,不長久;傳承可能一時不得利,但如果傳得正、傳得好,獲得的是長期的、永久的利。選哪條路,在個人。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渙,亨”,“渙”是卦名,“亨”是結果。亨的結果是怎么達成的呢?跟三個爻有關系。“剛來而不窮”,“剛”指九二,“來”是往下、往內發展,“而”是能夠,“窮”是困境,“不窮”表示不會陷入困境。“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柔”指六四,“外”指外卦,“上”指九五。九二剛來居下與初六、六三交,六四居上承五而志同。再加上“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王”指九五,九五剛健中正居上卦中間。“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上卦為巽,巽為木,下卦為坎,坎為水,“乘木”也就是乘舟,舟行水上,合賴眾力以濟險,如此則可以有功。
九五是中心,九二深入基層,六四輔助執行。為君者如果沒有得力的干部輔助,自己個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都沒用。“王乃在中”,“乃”表示經過艱難轉折后的達成,是很不容易的。《彖傳》點出的這個幾個爻很有實用價值。假設我們要去做件事,比如創業,除了看準方向之外,身邊一定要有人幫襯,在一線還得有中堅力量可以擔綱,再加上自己的百折不撓,這個事大概率可以成。
“王假有廟”還得講一講。不管是什么教義、什么思想,要想達成大范圍的影響,得盡量把它廟化、神化,廟和神都是不可侵犯不容置疑的。這件事情只有九五可以做,九五是王者、是當位的、是正的,當位表示為所當為,正表示不會跑偏、也不是為了自己。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渙卦卦象
“風行水上”,是渙卦的象。渙是散,怎么確保散而不亂呢?“享于帝,立廟”就可以。《大象傳》出現得最多的是“君子以...”,這里不講君子了,講的是先王。也就是說“享于帝,立廟”這件事,君子是完不成的,得是先王那樣創業立統的人才可以。“帝”是主宰,“廟”是與“帝”互動的場所,立廟可以歸系人心。
在《大象傳》中“先王”出現了七次。“后”出現了兩次。其它全是“君子”。君子指看懂了當前卦象揭示的原理的人,后是諸侯,先王比諸侯大。出現先王的幾個卦是比卦、豫卦、觀卦、噬嗑卦、復卦、無妄卦、渙卦。比卦是建立新的戰后秩序,必須要先王,也就是第一代君王才壓得住。豫卦是作樂崇德、觀卦觀民設教,噬嗑卦明罰敕法、復卦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無妄卦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再有就是渙卦。
仔細研究會發現,凡是出現先王的地方,這件事除了先王,其他人干不了。比如復卦,復卦講的是把碩果僅存的那個陽能蓄住以圖發展,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至日閉關”是說從冬至開始閉關休養生息,“商旅不行,是說停止所有的商業活動和外出活動,“后不省方”,是要求諸侯不要在這個時候下來打擾民眾。像這樣的一系列措施,別人講會有人聽嗎?只能先王來。在《易經》里,先王約等于圣王,圣王的指令,是沒有人能違背的,就算有人違背,民眾也不允許。
九五是中正當位的王者,他來做這件事再合適不過,在后世看來做得好,他就是先王。“風行水上”,很容易隨波逐流,在出去傳播之前,通過“享于帝,立廟”這種方式形成統一的精神信仰,有這樣的基礎,執行起來能最大限度避免偏離。
這一篇先到這,下一篇分析渙卦六爻。
往期內容,歡迎點擊頭像,到個人主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