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伊人网站-久久伊人天堂视频网-久久伊人青青-久久伊人男人的天堂网站-在线免费公开视频-在线免费福利

七政四余——星盤推步用制術理推太陽行度

147小編 126 2025-06-26

在使用Moira排星命盤時會遇到星盤選擇問題。其星盤主要分兩大類:鄭式星案制也叫赤道制恒星制。即采用天赤道來觀測星體,其28宿恒固定不移,位于天赤坐標上。中華赤道制恒星制采用周天365.25度(時間長度)并非360度(幾何角度)。另一個是黃道制,即采用黃道面來觀測星體。中國自古就是以赤道坐標為基礎的,而西洋采用黃道制。

我們不能簡單的就說用哪個制,因為兩個制的使用牽涉到兩種星命論命體系的根本術理。我們古人認為陰陽五行生萬物,天地間的陰陽和五行是有實象的。陰陽就是太陰和太陽。此處太陰不僅僅指月亮而是主要指北極帝星(以北斗為標記)。五行即五星。滿天星斗以28宿為代表圍繞北極星旋轉,形成天球赤道坐標,古人以此為“天經”這表明古人早就認識到宇宙中的星星是圍繞北極為中心旋轉的。赤道以28宿為一周天,記做365.25度。這個數值實際上是太陽恒星回歸周期,古人稱“天周”或“周天”現代天文稱為“太陽恒星年”。恒星年是以遙遠的恒星(如天球上固定的點比如28宿)為參照物的地球運動周期。從地球上觀測,以太陽和某一個恒星在同一位置上為起點,當觀測到太陽再回到這個位置時所需的時間。恒星年長度是365日6小時9分10秒,或365.25636日。赤道周天配以十二辰次(星紀,玄枵等)分割赤道為十二宮,以此對應地球的經緯度形成建立起固定的地理分野聯系(完整的分野是李淳風在前人基礎上歸納建立的)。我們的“鐘表時間”其實就是恒星時間,全世界的時區分割就是十二辰次的全球分野。

五星圍繞太陽運轉,古人描述為“太陽乃五星之精”,形成黃道,古人也明了太陽系也是圍繞北極旋轉的。古人以黃道為“地緯”。太陽從上一次的冬至到這一年的冬至回歸周期古人稱為“歲周”,現代天文稱為“回歸年”,目前這個周期是這個時間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或365.242199174日。太陽回歸周期與恒星周期之間的差異就是“歲差”,恒星年比太陽年要長20分24秒。

西方以黃道為主去推命,它就把黃道分割十二宮(寶瓶,雙魚之類),中國從赤道出發。所以赤道坐標的十二辰次(星紀,玄枵等)不是黃道坐標的十二宮(摩羯,寶瓶),它們是兩個宮位制兩個圈。其實西洋黃道回歸制就是我們傳統的24山概念。如果你用中國星命七政四余,必須用赤道恒星制,28宿十二次恒定不動,動的是太陽系黃道十二宮。如果你用西洋占星黃道回歸制,那么太陽系黃道十二宮恒定不動,移動的是28宿十二次。還有一種黃道恒星制類似赤道恒星制區別只是28宿是直接從黃道測量的。有些人用七政四余但是采用黃道制就是用了不同的尺度,張冠李戴,就是亂了綱紀。

一經一緯,天經地緯組成矩陣,萬物都在這個矩陣中運行。太陽和北極星就是天象中的一陰一陽,一雌一雄,一經一緯,一個地方諸侯,一個一國之君,他們共同影響著小小地球的萬物生長,但是帝為至尊,因此古人以赤道為主黃道為輔,兩者合論。

如何結合經緯?古人采用了把赤道28宿十二次投影到黃道上,其實它就相當于是現在的地球經緯度定位。這個坐標體系建立后就是恒定的尺子,一個矩陣。每個坐標點上萬物輪回變化起起落落但是坐標位置不變,這就是星命中的赤道恒星制。這種根據28宿赤道宿度轉換成黃經度數的方法古人稱為“變黃道術”,它不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黃經,而是一種“擬黃經”。所以再次強調中國十二辰次(星紀,玄枵等)不等于西洋黃道十二宮(摩羯,寶瓶)。

為什么要變赤道為黃道而不是直接從黃道測量去28宿?

從上述幾何模型不難理解,其實“擬黃經”是一種黃赤結合坐標。古人所謂“五星為緯,28為經”“一經一緯義不窮”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種及其巧妙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設置就把“陰陽”相應在術數上具體化了,如果你從黃道測量28宿那么只有陽而無陰,西方占星就是沒有陰陽概念的。這種赤黃的度數轉換計算是受到歲差影響的,表現在黃道宿度寬窄會有盈縮變化,但是其與十二宮的對應關系是設定為恒定不變,即東方永遠是青龍,西方永遠是白虎,具體怎么計算大家自己去看資料。所以說七政四余是以恒定的天赤道為背景去觀察太陽系的變動。自李淳風歷法中首次給出28宿黃道值后,其后歷法都提供更新的28宿“擬黃道”宿度。有了這個坐標,那么就可以來推算十一曜黃道行度了。

我們先來探討星命中的推太陽行度。太陽行黃道,所以太陽行度推步其實就是歷法中“黃道日度算法”有兩種方法,一是歷法采用的精確計算一種是民間采用的約法。

1、歷法算法

歷法上用太陽24節氣位于28宿的宿度來推算太陽行度。一般步驟是:

1)計算出太陽在冬至時刻的赤道宿度

2)再利用黃赤道差算法,計算出太陽在冬至時刻相應的黃道宿度

3)然后計算太陽在24定氣時刻的黃道宿度

4)根據太陽每日的定行速(實際行速)即日纏表,即可得到任意給定時刻太陽的黃道宿度(擬黃經度數,以下不再復述)。

唐以前古人歷法中會給出太陽在24節氣中的赤道宿度,此做法首見于三統歷。此法先算出冬至時太陽的赤道宿度(歷法中稱為冬至加時赤道日躔宿度)然后加上太陽24節氣行度常數:365.25÷24=15.21875,就可以計算出冬至后每節氣的太陽赤道宿度。由于歲差原因,不同歷法給出的24節氣宿度不同。

計算24節氣赤道宿度做法一直持續到李淳風的《麟德歷》,此后各家歷法基本沒有再給出這樣的表格,因為李淳風推出了28宿擬黃道度數,所以求得冬至日赤道宿度后就可以直接求算冬至點的黃道宿度。

在采用歲差的歷法中,通常有兩種方式來計算冬至點的赤道日度。一種令上元時刻太陽位于冬至點,并且已知其所在之赤道宿度,此數作為常數在歷法中給出,通常為赤道虛宿中的某個度數。例如《大衍歷》上元冬至點在赤道虛宿1度,從此起算。另一種是《崇天歷》算法以歲差乘距所求年。到了《授時歷》由于取消了上元積年,它的歷元(1280年)冬至點距離赤道虛宿6度,于是在《大衍歷》算法上增加一個常數“周應”來計算。

根據上面“擬黃經”模型,太陽居于黃道上,此時擬黃經=真黃經,所以用28宿擬黃道度數可以推算任意日太陽黃道行度。歷法中又稱為“冬至加時黃道日躔宿度”。

“黃道宿”表示冬至點所在黃道之宿的起點。x表示所求年“冬至加時赤道日躔宿度”。只要給出了黃赤道差h(x)。于是x-h(x)度即為所求年冬至時刻太陽的黃道宿度。這個黃赤道差在《授時歷》前都是線性函數到了《授時歷》是利用“弧矢割圓術”算出“黃赤道率”表來計算的。其赤道積度、黃道積度、黃道率、赤道率,都可以根據所求年“冬至加時赤道日度”的數值,在“黃赤道率”表中查到。以后基本中國歷法都遵從《授時歷》算法直到清朝改西洋歷法。星命在中國清朝以前一直是采用這種28星宿擬黃道宿度,而西方是一直采用28宿黃道宿度直接來標記的(不分陰陽),清朝采用西法,兩者坐標體系有根本不同,因此星命自清朝開始產生了分裂,古訣很多無法應用了,學習星命需要注意。

2、使用太陽行度約法

對于民間星命家來講是通過如下步驟:

1)把歷法中的太陽黃道日躔宿度編撰成“太陽行度歌訣”來運用的

2)然后根據太陽在24定氣時刻的行度盈縮改正(三辰通載中提供了太陽盈縮值)

3)根據太陽每日的平行速(不是實際行速)一日一度,即可得到任意給定時刻太陽的近似黃道宿度。

在明代刊布的《張果星宗》中提供了太陽行度歌訣如下:

· 立春虛一起,雨水危九求。

· 驚蟄室六度,春分壁三游。

· 清明奎九下,谷雨婁六留。

· 立夏胃八邊,小滿昴八收。

· 芒種畢十一,夏至參九頭。

· 小暑井十三,大暑井念九。

· 立秋柳十度,處暑張五有。

· 白露翼二立,秋分翼十七。

· 寒露軫十三,霜降角十及。

· 立冬氐二行,小雪房二至。

· 大雪尾六臨,冬至箕四逼。

· 小寒斗十連,大寒斗二直。

立春虛一起,雨水危九求,驚蟄室六度,春分壁三遊,清明奎九下,穀雨婁六留,立夏胃八邊,小滿昴八收,芒種畢十一,至參九頭,小暑井十三,大暑井念九,立秋柳十度,處暑張五有,白露翼二立,秋分翼十七,寒露軫十三,霜降角十及,立冬氐二行,小雪房二至,大雪尾六臨,冬至箕四逼,小寒斗十連,大寒牛二直。

我們知道明朝使用《大統歷》,其歷元為洪武17年,即公元1384年,查得其年立春1384-1-2708::22分,Moria采用恒星制,太陽入虛0度56’,入玄枵(子)宮寶瓶座9度50’。

這里看出來Moria使用度數方面的問題了。Moria使用360角度制,是屬于60進制,所以排出來的角度數必須要轉換成365.25古度值(10進制)!轉換過程分為兩步:

a)大家可以用excel制作兩者的轉換,算法就是取整求余數,再乘以權重即可。例如Moria經度表為118°30′17″:假設源數據在A1,我們在B1輸入=INT(A1)+INT(MOD(A1,1)*100)/60+MOD(MOD(A1,1)*100,1)*100/3600結果就轉換成10進制下的118.50度。

b)通過比例系數365.25/360=1.0145轉換成古度

上述角度轉換成古度如下

計算結果表明的確是立春時候入虛一度。而在同樣明代萬民英編撰的《星學大成》里也有“太陽行度法歌”:

立春虛四度 雨水危十 求驚蟄室九度 春分壁六遊 清明奎十一 榖雨婁九留

立夏胃十一 小滿昴十 收芒種畢十四 夏至井一頭 小暑井十八 大暑井初秋

立秋柳十二 處暑張十 週白露翼五度 秋分排軫遊 寒露軫十八 霜降角十二

立冬氐五度 小雪房五 時大雪尾火九 冬至箕六依 小寒斗十三 大寒牛五遲

萬氏注了一句“我朝立法多在虛一度”。表明萬是知道這首歌訣采用的是明朝以前的太陽黃道宿度位置,如果你要使用是要根據歲差調整的。按照72年退1度來計算的話,得出3*72=216年前,那個時候是公元1384-216=1168年,也就是南宋隆慶年間。就是說這段太陽行度口訣是依照那時候的天象情況編撰的。

我們來看那時候的立春星盤,Moria太陽在虛3度60分,玄枵(子)14度60分。轉成古度日下

轉換后證明太陽的確入虛四度,入子宮摩羯玄枵中度多,符合歌訣所述。通過上述計算驗證了《星學大成》書中太陽行度歌訣是基于南宋時期歷法來編制的。《星學大成》前面是集成琴堂流派的歌訣,而根據琴堂派的傳承記載,上述傳承歷史中可知枯木禪師得一行之星命書于史彌遠(1164年—1233年)手中,正好符合此段歌訣的適應時代,因此可以佐證琴堂流派的確從唐一行以后秘傳在密宗之中直到南宋由枯木再次發揚。

民間還有簡法計算太陽行度訣云:正月太陽在子,二月在亥,一月一移,依次數之。此訣記載于南宋年間的《五行精紀》中。

明白了太陽24節氣行度的原理,你應該知道口訣所謂“正月太陽在子”是指立春建寅月,日躔在玄枵(子)宮。不要認為凡是正月都在子宮。例如后唐明宗四年930年正月十四日雨水。你在計算太陽行度的時候可不能認為正月太陽到玄枵,而實際上太陽進入了諏訾初度。

這個口訣也被《道藏十八飛星斗數》記載。可見傳說十八飛星是五代時期陳摶所創的確很可能。此約法現在還能使用。我們來看2016年2月4日立春,太陽在女宿,玄枵1度。

《星平會海》也有類似太陽行度詩

太陽行度不虛行,大寒五日子相迎。(以大寒為初一,初五到達子宮)

雨水五日居亥上,春分初七戌分明。

谷雨九晨臨酉位,小滿十日便過申。

夏至九晨歸未上,大暑八日午運行。

處暑當加九日巳,秋分十一始來辰。

霜降十三烏出卯,小雪十二始居寅。

冬至八日來丑位,十二宮中不暫停。

附帶探討個問題,采用此約法碰到閏月怎么行宮?歷來學星命特別是紫微斗數的人對此有不少爭議。如果只是從文字上來解是無效的,我們得明白星命必須符合天象。看示例2014年有農歷閏九月,我們分別看九月與閏九月的太陽行度。此時霜降,太陽沒有過宮只入辰宮16古度,要行十五日后才入卯宮。可以看出一直要到閏九月十五日才入卯宮。所以斗數中關于閏月怎么行宮的問題曾有古書云“閏月十五日前在上月,十五日后在下月”就是此意也。星命的問題必須用行度來檢驗。

這個約法口訣對于琴堂派來講夠用了,但是果老派則不行。這就是果老命度派與琴堂宮主派的最大不同,果老受到當時歷法精度制約遠比琴堂派要大,如果沒有24節氣太陽行度表,太陽盈縮度表就根本無法立命度,而且所得到所謂“精確”太陽行度還是與實際行度有差。所以論命無需一味追求“精度”,那些迷信果老派“行星精度”能夠提高“論命準度”的都是不動腦子的人。

堯典四仲星蘊含的術數奧秘

根據學者們研究《堯典》的最早寫本可能在商代已完成。《尚書·多誓》稱,“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典”是古典,“冊”是商代的時文,前者當指《左傳·昭十二年》所說的“《三墳》、《五典》”之類,《尚書序》稱,“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堯典》(含《舜典》)應是五典中的“唐虞之書”。堯帝曾任命羲和氏四臣在二分二至那天觀測星象,以敬授民時。《堯典》有關此事有具體記載。《堯典》的鳥、火、虛、昴四星,一般解釋為“昏中星”。“大火”和“鳥”其實是十二次,“虛昴”是28宿。《夏小正》經文“五月初昏大火中”,《傳》曰“:大火者,心也。心中,種黍菽糜時也。”此與《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相符合,證明“星火”是夏歷五月(仲夏)的昏中星。戴震推斷《夏小正》所記五月星象與《堯典》所記“時之相去未遠也”,并進一步推證《夏小正》的時代與《堯典》的時代相距不遠。所謂“昏中”即“昏而正中”,指昏時恒星位于天空的正南方,此時恒星到達所能升起的最高位置,俗稱“當頭星”。

四仲星是用來觀象授時的。古人通過地平圭表測影長來確定至日,但是如果要確定至日日在宿度,還必須采用其他方法,堯典時代采用昏旦中星法。所謂昏旦中星法是在昏、旦時刻測出當時上中天的恒星赤經,由此接比例推算出夜半時刻上中天的經線,則與之差半周天(接中國古度,即差182度)的方向即太陽赤經。太陽所在宿度推算公式描述如下:

日在宿度=昏中星度-昏中距;或者

日在宿度=旦中星度+明中距

這種方法的運用需要兩個條件:一要有配合“蓋天說”的周天28宿距度-石氏星經;二要知道昏明時刻,這牽涉到一日百刻的刻漏計時制度,以及對“昏”“旦”的定義。圭影和刻漏的算法都牽涉到一個共同根數-太陽視赤緯(太陽時角),它牽涉到地平坐標和赤道坐標。

圓NESW表地平面上的四方點,ZPNS為子午圈。Z為天頂,P為北赤極,圓GWF表示赤道,A表示處于地平線上的太陽,h表示此時的太陽時角,圓HAD表示太A的周日平行圈,δ=AB表示太陽A的赤緯。C點為平旦時刻或者昏時,弧CD表示昏明距中度,H表示夜半。晷影與太陽的赤緯有關,刻漏與日出時刻太陽時角h有關。

圭影和刻漏既然牽涉到地平坐標和赤道坐標,那么我們就應該知道《堯典》四仲星是基于“蓋天說”體系的28宿來描述的。我們往往認為“渾天說”優于“蓋天說”,其實是我們的誤解。古人其實從兩個不同角度來描述的,“蓋天說”是從地平角度來講的,就是地理地方的概念,而“渾天說”是從星天角度來講的,兩者是天星和地理,互相結合,互相配合,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堯典》“蓋天說”體系的28宿采用的是漢代以前的“古度”,其源于“石氏星經”,而“渾天說”的28宿體系源于“甘氏星經”,如果大家能夠明白天星和地理的區別那么就能理解為何有兩種星經的存在。

既然圭表測影長同地平體系的“蓋天說”是緊密結合的,因此采用“蓋天說”的28宿度是很正常的。如蓋天說的《周髀算經》記載二十八宿距度測量方法,所舉例“牽牛八度”就是地平經差,所以二十八宿古度屬于蓋天說地平系統坐標。

注意,在《黃帝內經》里云“虛張為經,房昴為緯”可見采用的是石氏星系,而在甘氏體系中星張二宿位置是互換的。后人往往只知道甘氏星系,而認為內經記載錯誤,例如唐初的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對此段話的評論是:“經云‘虛張為經’者錯矣,南方七宿星為中也。”他認為夏至點是在星宿而不是張宿。

根據學者研究,漢代以前的昏旦定義類似于現代的天文昏蒙影的定義,是一種蓋天說的地平體系。漢代以前以“日出前三刻為明,日落后三刻為昏”,(這里又看到了古人對“三”的運用,另一個運用是“三分損益”定律呂)。漢代后一直采用“日出前二刻半為明,日落后二刻半為昏”。

根據堯所在時代是公元前2300左右,邵雍云:甲辰元年,唐虞繼位。甲辰元年即公元前2375年。用Moira星歷推算那時候冬至日太陽在虛8度左右(此擬黃道宿度非赤道宿度),基本在虛危之間。玄空風水歷代相傳“唐虞天正,夜半子正,日躔虛九,此虛危之間”因此這個時段可以確認。

在緯書《尚書·考靈耀》中記載了古六歷中《殷歷》關于求“昏明中距”的地平方法,略述如下:取“晝夜三十六頃”,夏至“求昏中者,取十二頃,加三旁”;冬至“求昏中者,取六頃,加三旁”;并可推知春秋分“求昏中者”必定為“取九頃,加三旁”。由此可知“晝夜三十六頃”相當于現代天球生標系中的時角日周天360°,每一頃合今10°,化為365又1/4度制則每一頃合10又14/96度。36頃制可以看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360°制。冬至“取六頃”指冬至半晝孤為60°,夏至“取十二頻”指夏至孤半晝孤為120°,春秋分半晝孤90°。

根據《考靈曜》記載“冬至日出(地平圭表)辰位,日入(地平圭表)申位。”

如果比照《考靈曜》中規定冬至取六頃的話,冬至昏中距為(6/36+3/100)x365.25度=71度。根據其昏明中距驗算值與現代天文學方法計算得出的半晝弧理論値相比較,其冬至昏明中距小于半晝弧理論値3度,則此刻太陽還未落下無法觀察的,因此古藉考靈耀記載有誤,無法自洽。

那么冬至日昏刻取為申后三刻的話,即取七頃加三旁(午正到申共計75度)。那么有(7/36+3/100)x365.25度=81.97度。根據堯代日在虛危之間,那么以地平28宿度來講冬至日在虛14度,那么昏中星度=33(虛14的積度)+81.97=115積度,剛好落入胃昴之間,與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正好吻合。根據冬至日在虛14度,那么根據太陽行度夏至日在張3度(石氏古宿度,甘氏為星宿)。

夏至則“日出于寅,入于戌”。

夏至求昏中者,取十二頃,加三旁,為午正到戌共計120度,為12頃,則有(12/36十3/100)x365.25度=132度。張3度的積度為215,加132.71得348,夏至昏中星入斗,不合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大火之次包含氐房心三宿,因此要符合“日永星火”的話必然還是取七頃加三旁,即張3度的積度215+81.97=297,入氐宿9度,屬于大火之次,合堯典“日永星火”之說。因此可以確定,夏至昏中星是計算得到的,因為這個昏中距太陽還未落山無法觀察。

根據冬至日在虛14度,根據太陽行度91.31度,春分日在昴宿9度。

如果根據春秋分,取九頃加三旁,則昏明中距為(9/36+3/100)x365.25度=102度來計算的話,春分昏中星=昴宿積度124+102=226積度,可以說剛入星宿(225積度),如果允許計算誤差的話,可以認為合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星鳥即張宿,“主春者,張昏中,可以種稷”)。因此春分的昏中星可以認為是測量出來的。

堯典秋分昏中也是計算得到的,以秋分日躔房1度推得秋分昏中為306積度+82=388積度,入虛4度,符合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綜合所述堯典四仲星除了冬至日,春分的日躔和昏中是實測的,其他都是推算得出的,所以歷來學者希望以實際星象復驗四仲星發現都是不能自洽的。

堯典的論述之所以稱為“典”,它傳承的是一種天地的術數規則。它表明有一種規律是以天星28宿所定(即天之五運六氣),它不隨真太陽時變動(真太陽時就是圭表所測的太陽出入時刻。兩者只有在冬至時刻會合)。所以你會看到同樣古老的《黃帝內經》中以房至畢為晝50刻,昴至心為夜50刻,人體氣血每日固定從平旦寅時開始行周身50周,晝夜各25周50刻,這就是人體生物節律,它上映天時,是萬古不易的。人之所以到不同的時區去需要倒時差,是因為氣血要適應轉換后的時區(時區是根據子午線定義,平均劃分的恒星時區,不是真太陽時)。

學術數一定要有陰陽概念,北極是天一生水,為陰卻行陽道(順行且五運相克),太陽是地二生火,為陽卻行陰道(逆行且五運相生)。玄空之所以稱為雌雄就是因為它們不能只以陰陽來描述,而是必須用陰陽相應來描述。以北極劃分的天赤道是五運六氣的運行范圍,靜而守位,萬古不易。以太陽劃分的黃道是五星(五行)運行的范圍,隨時而遷,變動不拘。以不變應萬變,守常而知變,是處理宇宙萬象的正確方法,知道這個道理,那些提出算命要用變動不拘的真太陽時的“大師”們豈不謬之甚也。

(文章來自網絡整理)

上一篇: 學點老傳統~祖墳萬萬不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下一篇: 計得天星圖(二)
最新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婷婷久久精品AV蜜桃 |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99麻豆精品国产人妻无码 |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有码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区中文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综合网 | 亚洲 综合 欧美在线视频 | 24小时日本在线观看片免费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 | 高H高肉强J短篇校园 |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高潮啦 | caoporn 免费视频 |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喷动漫 | 试看2分钟AA片 | 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看 | 麻豆精品一区二正一三区 | 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 蛇缚dvd| 在线观看黄色小说 |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性黑吊xxx | 袖珍人与大黑人性视频 | 欧美做真爱欧免费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 欧美多人群p刺激交换电影 欧美多毛的大隂道 | 恋夜秀场1234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粉色视频午夜网站入口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射精 | YELLOW免费观看完整视频 | 花季v3.0.2黄在线观看 | 99re久久超碰视频精品 | 两个人的视频日本在线观看完整 | 99精品国产自在自线 | 色迷迷电影 | 亚洲成人99|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码2021不用下载 | TIMI1TV天美传媒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