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地攤怎么比店里賣的還貴!
194 2025-07-04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類善于總結經驗。”
從遙遠的大西洋沿岸到我們熟悉的田間地頭,人們口中總是說著各種耳熟能詳的俗語,有關于氣候的,也有關于莊稼的,有關于人情的,也有關于生活經驗的。這些朗朗上口,寓意深刻的俗語早已成為指導我們生活的寶典。
古人的住宅與現代不同,那時候的人少,即使再窮的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小院,很多人都會在院子里栽種樹木。比如,陶淵明就在自己家門前栽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魯迅先生的門前也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也感動了無數人。
古人為啥這么喜歡在院子里種樹呢?
其實,除了納涼之外,在院子里種樹更多地是為了取“蒙陰”之意,希望給后輩帶來福氣。
不過,話可以亂說,樹卻不可以亂種,從周朝開始,人們對院子里種樹就已經很有講究了。
比如,《周禮》中就曾經記載:皇宮中應該種植棘樹,還要按照講究“左九棘”、“右九棘”來種,這樣才符合規矩;縣衙的庭院中則大多種植槐樹;《詩經》和《楚辭》中還把植物分成了嘉草和惡草。
除了這些講究之外,古人還講究風水,不同的樹木有不同的含義,如果貿然栽進院子里,就有可能“惹禍上身。”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五種樹:松樹、柏樹、桑樹、梨樹、槐樹。
松樹和柏樹屬陰,一般種植在陰宅旁邊,取“四季常青,靈魂不滅”的意思,不適合種在庭院中,這樣的樹種在家里難免讓人心存芥蒂。
陵園中的松柏
桑樹為啥不能種在院子里呢?因為“桑”和“喪”同音,種在庭院中不太吉利,所以最好也不要種;
而“梨”和“離”同音,同樣也不太吉利,大部分人平時可能都被長輩告知過:梨不能分著吃,也是這個意思;
槐樹就比較有意思了,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到夏天,槐樹上就會生出很多槐蟲,一條條用絲掛在樹上,有時候還會突然掉下來,正因如此,很多地方人認為這些蟲子是“吊死鬼兒”,十分不吉利。不過,隨著地域不同,人們對槐樹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還流傳著“院中有槐,升官發財”的俗語。
院子里的槐樹
這些樹真不能種嗎?其實不然,這些講究大多數只是人們的一些日常忌諱,圖個吉利而已。
沿海地區的漁民有些十分有趣的忌諱,比如,行船時一定不能說“翻”字和“扣”字,而要用“劃”代替;漁船上的“帆”也不叫“帆”,而叫“篷”;漁船卸貨也不能說“卸完了”,而要說“滿了”;打碎東西不能叫“碎”,而叫“笑了”;在海上看到鯨魚,也不能直呼其名,而要叫“老人家”或者財神爺爺。
二月河在《雍正王朝》寫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
田文靜到山西上任,覺得肚中饑餓,于是來到面館要了碗刀削面,正坐著等面,聽到周圍的人都讓老板多加點“忌諱”。為了表示自己不是也吃面的外行,他雖然不知道這“忌諱”是什么東西,也大喊著讓老板多來點“忌諱”。
面剛上來,田文靜吃了一口就酸的牙齒打顫,原來,這“忌諱”就是醋。
古時的館子老板大多忌諱“酸”,因為人們常說“窮酸”,醋自然就成了開門做生意的大忌,所以人們也大多稱醋為忌諱。
此類有趣的忌諱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國外還是國內都屢見不鮮。
那么,忌諱是從哪里來的呢?
忌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的人們,生產力十分低下,對周圍的自然環境充滿敬畏,不知道風、雨、雷、電如何產生,對那些會威脅種群的力量更是充滿敬畏之心。久而久之,人們便創造了很多莫須有的神靈,通過向神靈祈禱來獲得心理慰藉和必要的滿足感。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近代西方宗教學奠基人之一的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把這種賦予萬物生命和精神的思想稱為“物靈論”。
這種“物靈論”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就能找到端倪。
最早的神話是什么樣子的呢?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神話是從盤古開天辟地開始的,其實不然,最早的神話一定不是關于世界起源的,而是關于日常生活的,因為填不飽肚子,沒有地方遮風擋雨的人是不會關心世界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只關心“人是怎么沒的”。
翻開《山海經》,我們就能看到大量原始人“物靈論”的證據,最有名的莫過于西王母了,在這本書中,這位后世美艷無比的神仙竟然是一只妖怪:
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狌,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后來,人們對這些“莫須有”的神靈產生崇拜,進而演變為固定的儀式,當然,這種儀式中語言是必不可少的,人類掌握語言系統之后,便認為語言并非人類獨有,而是所有生物共有的,想要與神靈溝通,不僅要使用正確的儀式,還要說出正確的咒語,及禱告詞。
久而久之,語言便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也有了更多的講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忌諱在語言上加以固定,最終演變為“忌諱”。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這些所謂的“忌諱”也越來越站不住腳,所以,能夠記住的人也越來越少。就像過去的傳統一樣,有糟粕自然便有精華,我們能做的,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是真正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