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了!男子利用手寫“玉旨”在臨沂廣收信徒斂財50余萬
155 2025-07-02
文/劉付廣富
注:鑅héng,為繁體字,簡體字庫大多都沒收存有相應的簡體字。意:鐘聲。
劉傅氏的另一位東泉宗支的五世祖鑅公,號仁甫,監生出身。他居住在山底山塘尾村。據傳,他約生于明·萬歷乙亥(公元1575年)年,卒于清·順治已亥(公元1659年)年,享年87歲。
相傳,鑅公少時聰穎好學;成年后長得相貌堂堂,一副偉丈夫的壯美相;也頗有能人異士的奇特相。他除勤奮學習四書五經外,還非常喜愛武術;頗有乃祖東泉公的風范。因此舊族譜上稱他為:“仗義好施,敬宗睦族?!彼澡U公在仗義好施方面,名聲遠播,流傳下不少動人的故事。
相傳明·萬歷丙午(公元1606年)年間,化邑有一李姓婆孫倆因賊寇為患,婆孫倆只好一路行乞進山底避亂。沿途乞丐,受盡欺凌。一天剛好討乞到鑅公府上,這時婆孫倆貧病交加,已氣息奄奄了。鑅公一見,趕忙吩咐家人給婆孫倆喂熱粥。好一會他倆才緩過氣來。祖孫倆跪在地上,千恩萬謝。鑅公扶起他倆,收留他倆在家里,并請醫生給他倆治病。離開時,鑅公又贈衣物,又贈錢糧。婆孫倆跪在地上說:“恩公是我兩代人的救命恩人。你真是活菩薩。他日必相報,沒齒難忘。”后來,那個可憐的小家伙,發奮攻讀,皇天不負苦心人,得中文舉人,授直隸州州同。他專程來山底用豐厚禮儀酬謝鑅公。但鑅公堅辭不受,并且說:“濟困救厄乃吾輩之義也,不可施恩圖報。”所以鑅公婉言謝絕酬謝之禮儀。這一義舉,廣為留傳,成為山底一段佳話。
鑅公的仗義好施,還表現在他為人們解紛爭,做好事諸方面上。相傳某村不同姓氏的兩戶人家因建房子的宅基地有矛盾。兩戶都不肯相讓,并各自糾集親朋戚友;大有劍拔弩張,雙方要來一場流血的械斗了。好在有明智者提議:“趕快請鑅公來?!庇腥笋R上趕去請鑅公。鑅公一聽,二話沒說,馬上趕到現場。經鑅公苦口婆心地勸解,化解了兩家矛盾,免去一場流血的械斗,最后鑅公還慷概地說:“你們兩家,有哪一家因此事有損失的。可到我家里取些銀兩來彌補,千萬不要客氣,更不可再生事端了。”后來,兩家互相相讓,真是退一步海闊天高了。據說,后來兩家再無矛盾出現,和睦相處。此乃鑅公從中幹旋之功也。一樁樁美事,一段段佳話,在山底廣為流傳。
公重視教育,常捐巨資給學校作修葺之用。受資助的學校有:中垌學校、石角學校、陸川烏石學校、清湖學校。所以都進中龕kān。這就是“仗義好施”的鑅公。
公娶祖妣曾氏、謝氏兩夫人,共育有:明統、明經、明綸、明維四子。公卒后,附葬于峰子椷hán父墓內,座壬丙兼子午分針,筑灰墳,有碑記。曾、謝兩祖妣附葬于糍粑地祖妣墓內,筑灰墳,有碑記。
(關于明綸公的逸事請看公眾號“劉傅家園”的“舉人公幫堂侄明綸娶妻的故事——劉付永志”一文)
因鑅公“仗義好施,敬宗睦族”,所以其后裔開枝散葉,瓜瓞dié綿長。其后裔分別居住于:山腰村委會的山塘尾村、大塘排村;田頭村委會的棉地村、何木根村;榕樹村委會的蘇茅垌地、下坡地、園子徑村;化州中垌那洪村委會的坡頭埇村、井桶村;蘭山棟北村委石子嶺村;蘭山福嶺村委學山背村;蘭山白石村委竹子堝村;廣西陸川古城清耳村委的塘角村、亞山(大園)村、馬老田村;廣西北流市民樂鎮良村、雷村;石角街;海南等地。
注:本文摘自民俗專家劉傅廣富所著《劉傅傳奇》一書,首發于公眾號“劉傅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