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雨灑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很多人都害怕死亡,避諱談論死亡,這是天性使然,死為陰,生為陽,畏陰逐陽是本能,人都是“貪生怕死”的,沒有人真正看破生死。
人類對死亡的態度是非常微妙的,它本身的狀態可能會隨著時間改變,很多人不懂,其實生命的意義,是人對死亡的看法決定的。
我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死者為大,入土為安”,這不算是一句成語,而是一種習俗,是一種文化,真正的含義是悼念默哀,是對死者的尊重。
生命往往是最后一道屏障,人死了就足以抵消一切恩怨,這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所決定的。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這是一種為了安置歸來的靈魂的看法。“隆喪厚葬,香火永繼”這個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那時人們相信靈魂不滅,逐漸開始重視身后事。
古代不少貴族喜歡選擇奴隸陪葬,也就是“人殉”,就是通常所說的“活埋”,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但是因為太殘忍,最后還是被廢除。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推崇“禮”,后來便成為了一種傳統。
從死亡到入土,各朝各代變得越來越復雜,分為三大步,還有很多小步驟,流程繁瑣,甚至還有相關的喪葬規定,墓葬流程等甚至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死后如果不能入土為安,是不孝順的表現,重視厚葬是一種盡孝。
“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備矣”,數千年傳統中,厚葬才是孝順的體現,這是社會氛圍所流傳下來的習俗,古人認為尊重祖先,先人便會庇佑后代。
所謂“入土為安”,就是人死后放入棺材里,然后葬到墳里,這是生者對死者的敬畏之情。
古人對于墓葬有一句俗語,叫做“雨灑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有沒有道理?

雨灑墳,出貴人
雨是最尋常的,它是天空的眼淚,是天空心情的釋放。家中有親屬去世是一件悲傷的事,但如果有“雨灑墳”的情況,死者親屬反而會高興。
下葬那天下起雨,是親人送別逝者的最后一程淚水,古人認為,死者下葬后,下雨就意味著祖先會庇護后人,因此才有“出貴人”的說法。
喪葬那天,如果突然下起了雨,家人們會認為是死者對活著的人的不舍之情,是對喪葬程序的滿意,也能給活人帶來好運氣。
親屬認為下葬后下雨,說明逝者的靈魂依然存在,不過這其實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喪葬當天下雨,也僅僅是天氣的原因,不能說明什么。

雨打棺,財人疏
顧名思義,雨打在棺材上,會使財運和人丁越來越稀少。如果棺材還沒有埋葬就下起了雨,這不但會影響葬禮進度,也會被當成是逝者對親人的一種責怪,是對喪葬的不滿意。
棺材比較重,一般都需要很多人抬,如果在去墳地的路上下起了雨,會讓道路濕滑,很容易讓人摔倒,棺材一旦落地,就代表著不吉利。

古人認為“雨打棺”是因為死者還有未了的心愿,或者對墓址不滿意,因此才會用下雨的方式來阻撓。
還有一種說法,這可能是死者生前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是子孫后代不孝順,因此才會憤怒下雨,帶著滿腔怨恨,會導致家庭敗落,因此才說“財人疏”。
“人死如燈滅”,死后就沒有任何意識,也無法有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天氣晴雨,喪葬的隆重,其實不是為死者而是為生人,是為了活著的人能心安。

這句俗語并沒有任何科學道理,但可以讓我們從中得到一種啟發,那就是“孝”,人在活著時要盡孝,否則死后喪葬再隆重也沒有意義。
不孝順的人,不需祖先的庇佑或懲罰,自己就會遭受苦果,一個心思不正的人,又怎么能立足于社會呢?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