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史,有這樣一場戰役,中國投入近120萬的兵力,不僅給予日軍“一記重拳”,挫敗了其進攻華北的陰謀,并且還長時間拖住了日本軍的主力部隊,令其不能從中國戰場脫身前去支援“反法西斯戰爭”。
那么這場重創日軍,改變世界局勢的長沙會戰到底有何特殊?中國軍隊又是如何取得最后的勝利?
1939年5月11日,此時的日本侵略軍為了爭奪諾門坎地區的歸屬權,與蘇聯發生了戰爭。“目中無人”的日軍在諾門坎戰場上,遭到了蘇蒙軍隊的聯合抵抗,最終吃了敗仗。諾門坎戰役的失利,讓日軍不得不放棄對待蘇聯的強硬政策。而在日后的蘇德戰場上,也不慢輕舉妄動。
諾門坎戰役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公然撕毀“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對波蘭發起突然的進攻,至此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在外國戰場吃了敗仗的日軍越想越氣,決定好好利用中國戰場,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薛岳啟用天爐戰法
由于諾門坎戰役上的慘敗,此時的日本士兵各個都一副無精打采的面貌,日方高層為了一改現狀,決定在中國戰場對長沙發起進攻。當時中國處在一個比較落后的位置,日軍欲在長沙戰場“找回面子”,順便鼓舞士氣。但是事情的發展,卻沒有像日本人事前預料得那樣。
諾大的中國戰場,日本人為何要選擇長沙作為突破口?其中還有日本人很多的“小心機”。
首先,日本人計劃占領長沙,以此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從而達到自己“以戰迫降”的目的;其次,日本人計劃通過長沙戰場,使日本軍隊南下與緬甸越南部隊匯合;最后,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而此時的德國已經通過閃擊戰大敗波蘭,日本人見到法西斯陣營的盟友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便也想以勝者的姿態進軍“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閃擊波蘭
其實當德國向波蘭發起戰爭后,美國和英國紛紛為波蘭發聲,并且還與德國發生了戰爭。日本早就有“稱霸全球”的野心,對于英美的勢力范圍太平洋地區,早已是“垂涎三尺”。所以當日本得知英美與德國之間的戰事后,便迫切想要支援太平洋戰場。
但是眼前在中國戰場上,日軍還不能夠脫身,所以日本需要先解決在中國戰場上的戰爭。為此日本高層便決定派岡村寧次為長沙會戰的指揮官,欲在長沙重創中國軍隊。湖南在戰爭史上一直處于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湖南是中國著名的谷倉,顧名思義湖南每年能夠為中國進行大量的糧食供給。在抗日戰爭時,湖南所生產的糧食,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前線,起到了充分的保障作用。為了守衛湖南不被日軍侵占,國民黨軍隊的第9戰區司令部就設在長沙,而駐守長沙的中國軍隊指揮官就是薛岳。
起初,蔣介石對于日軍的作為并沒有太大的動作。但是日軍的野心卻觸及了美國人,這便使得美國人對日本人懷恨在心,并且希望能夠通過中國戰場來牽制住日本軍隊,不僅如此美國方面還為中國進行了戰略援助,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1939年9月,整裝待發的10余萬日本士兵,在岡村寧次的率領下,兵分多路開始向長沙發起進攻,企圖殲滅第9戰區的主力部隊,欲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第9戰區的指揮官薛岳將軍率領大軍早已做好了準備,并且還使用了“天爐戰法”。“天爐戰法”顧名思義,就是將敵人困在“天爐”中慢慢消耗敵人,待敵人的資源消耗殆盡之后,便將敵人一網打盡,這正是“天爐戰法”的巧妙之處。
當時發起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日軍,曾計劃在9月份之前完成攻占長沙的計劃,為此,日本人向長沙戰場派出了7個師的兵力,多架次戰斗機,欲對長沙進行海陸空聯合作戰部署。日本人為了能夠攻擊長沙防衛薄弱的地區,兵分六路,采用“分進合擊、長驅直入”式的作戰方式。
第9戰區指揮官薛岳通過對日軍進攻策略的分析,特意在湖北周邊設置了15支防守軍隊。18日,日本軍隊在岡村寧次的帶領下,開始從湘北墻河附近地區發起進攻。日軍因環境不熟,使得在前幾次作戰中,經常會被中國軍隊牽制,日軍方面的有生力量,逐漸被中國軍隊消亡殆盡。
岡村寧次
對于長沙日軍久攻不下,著實令岡村寧次頭疼。為了加快長沙戰場的進程,日軍不僅投放了大量的炸彈,并且還悍然使用生化武器,大量投放毒氣彈和瓦斯彈。日軍的做法,令中國軍隊損失慘重,河流中漂浮的戰士尸體,甚至都造成了河流堵塞。
對于日軍在戰場上的丑陋行徑,中國軍隊的戰士們并沒有進行“死頂”。中國軍隊的戰士們在完成對敵人有生力量的部分殲滅后,便按照薛岳的要求重新撤回我方防線之內,為引誘日軍進入薛岳的戰術包圍圈做準備。
前線正在抵擋日軍的52軍隨著薛岳的一聲令下隨即撤退。日軍見到中國守軍倉皇逃竄,便認為是中國部隊傷亡過大而選擇了撤退,日軍為了防止中國軍隊“逃跑”,便開始全力追趕企圖全部殲滅中國軍隊。然而日軍的追擊,卻正中薛岳的心意,為日軍準備的戰術包圍圈早已等待日軍多時。
對于在長沙戰場上急于取勝的日軍,薛岳一開始就制定下來自己這個“天爐戰法”。對于進犯長沙的日軍,薛岳并不只是打算將其抵擋在城外,他想要做的,是將日軍引誘進自己的包圍圈,從而拉長日軍的戰線,破壞日軍的供給線,以此來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
薛岳
日軍的先頭部隊剛剛出擊便陷入了薛岳的包圍圈,在長沙城外的日軍進攻多日,都沒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時間一長,日軍才回過神來,原來自己已經是孤軍深入,而日軍的先頭部隊也即將面臨彈盡糧絕的危險。
而反觀贛北、鄂南地區的日軍,在與中國軍隊的對戰中也并沒能取得突破。日軍作為主力軍的湘北部隊,對長沙久攻不下,被迫只能作出撤退。第一次長沙會戰歷時24天,雖然中國軍隊的戰士們傷亡很大,但是日軍也沒有吃到好果子,付出了2萬多士兵陣亡的代價,擊毀日軍飛機、游艇更是多到數不過來。
二次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戰勝日本軍隊,不僅阻擋了日軍想要達成侵占的目的,并且對于國際戰場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日軍一直都有想要支援前線戰場的想法,但是主力部隊卻被中國軍隊緊緊牽制在中國戰場上,這樣一來,中國便為歐洲戰場上的許多國家分擔了來自日本方面的壓力。
對此,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還對中國軍隊連連稱贊:“盟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與中國軍隊在長沙會戰中所取得的成績是分不開的”。
美國總統羅斯福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突然爆發,德軍的500多萬大軍火力全開,兵分三路向蘇聯發起進攻。在蘇德戰爭初期,由于蘇聯內部指揮不當,使得蘇軍在面對德軍的進攻時節節敗退,不到半年時間,蘇軍的兵力就被德軍消滅了近400萬人。
蘇德戰爭中德軍所取得的勝利,使日本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時的日軍決定再次向長沙發起進攻,以此來徹底消滅中國軍隊。自1941年8月開始,日本方面便在湘北地區集結兵力,并且分析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日軍兵敗的原因,重新作出將日軍的主力部隊“并列于狹窄的正面,從而進行縱深突破”的作戰思路。
1941年9月7日,日軍向大云山陣地發起進攻,不日便奪取了此處陣地。之后日軍相繼突破了多道防線,情急之下,薛岳緊急將指揮部撤出長沙,轉往湘潭。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由于第9戰區指揮員的失誤,使得日軍一度攻占長沙,并一路追擊到株洲一帶。
對于突破防線的日軍,中國守軍與其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對決。中國軍隊的反撲,從守衛空虛的日軍手中重新奪回了多處陣地。9月28日,蔣介石為了緩解薛岳方面的壓力,命令陳誠率兵向敵人守備薄弱的宜昌發起反攻。
對于中國軍隊優勢兵力的進攻,日軍的13兵團誓死抵抗。經過幾天的激戰,日軍13師團已經傷亡慘重,敵軍師長更是已經寫好遺書,準備好了隨時自殺的準備。宜昌戰役是1941年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一次主動出擊,讓敵人付出了7000多人的陣亡的代價。
第二次長沙會戰對于薛岳來說是“恥辱”的,經過失敗后,薛岳鎮定思痛,總結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僅僅過了兩個月時間,薛岳便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大敗日軍。雖然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軍一度攻占長沙、株洲,但是最終日軍并沒能得逞,至此日軍在國際上的威望開始一落千丈,而中國軍民的抗日熱情也開始達到新的高度。
重創日軍
當時日軍在國際戰場上吃盡了苦頭,同時日本還受到了多國的能源制裁,使得日軍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此時的日軍迫切想要美國方面做出讓步,但是攻占美國顯然日本是做不到,所以日本人決定偷襲珍珠港,以此來削弱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兵力,逼迫美國人做出讓步。
1941年12月7日,日本悍然對美國發起“空襲”。日軍飛機的多波進攻,使美軍多架戰機和軍艦遭到重創。對于日軍的瘋狂行徑,美國人憤怒無比,不惜決定舉全國之力向日本開戰。日軍的偷襲珍珠港行動,也進一步擴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
日軍偷襲珍珠港
與此同時,在太平洋地區,貪得無厭的日本人還向美國和英國等一些國家的殖民地發起進攻,其中也包括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為了支援駐扎在香港的英軍,蔣介石政府便命令薛岳前往。
薛岳將要支援香港的消息很快便被日軍所悉,為了阻止薛岳,日軍決定再次向長沙發起進攻。不僅如此,當時由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占領了不少國家的地區,日軍所取得的勝利讓日軍變得“沾沾自喜”,日軍這種勝利的態勢也讓日軍開始計劃攻占長沙,徹底擊敗中國。
此時的薛岳已經對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失利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且對“天爐戰法”進行了重新改良:將新墻河、汨羅江作為一、二防線。
日軍憑借優良的武器裝備,使得中國軍隊連連敗退,并且日軍接連突破了多道防線,但是令日軍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再一次陷入了薛岳的“陷阱”中。同時薛岳為了防止日軍看出破綻,特意讓戰士們裝作“逃跑”的態勢。而就在此時,香港卻傳來了英軍向日軍投降的消息,日軍指揮官得知這一消息,瞬間變得“斗志昂揚”,便決定全力進攻長沙。
長沙會戰中的中國軍隊
就在日軍孤注一擲前進時,先前“逃跑”的中國士兵卻來了個“回馬槍”,使日軍再次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見到這樣的場景,日軍才反應過來,自己原來早已陷入了薛岳的陷阱。
得知情況不妙的日軍決定撤退,但是在中國軍隊的層層包圍圈內,日軍在四天的時間內,僅僅向后撤退了幾十里路程。而前來支援的日軍,也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阻攔。此次戰役進行到1月12日時,日軍士兵在敵方飛機的掩護下,才得以逃出第二道防線。
自此,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再次吃了大敗仗,經此一役,中國軍隊殲滅敵人5.69萬余人。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大捷。
長沙會戰紀念碑
經過三次長沙會戰,日軍不但沒能占領長沙,打敗中國軍隊,并且由于在中國戰場上大量損兵折將,使得日軍再也沒有過多的兵力,去支援歐洲戰場。
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三戰三捷”,不僅重創了日軍,而且還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英、美、蘇等國家紛紛向中國發來賀電,贊賞了中國軍隊在長沙會戰中的出色表現。甚至,英、美等國家還廢除了一些曾經與中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讓世界各國開始重新認識中國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