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演員段奕宏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像蓋房子一樣,一塊塊往上壘磚頭》,剖析其在優酷白夜劇場《沙塵暴》中塑造刑警"陳江河"的創作理念。他提及,在創作該角色時以"壘磚式"創作方法論,通過環境肌理、生活細節與人性邏輯的逐層堆疊,賦予角色真實的時代重量。
《沙塵暴》以一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為敘事背景,通過一樁橫跨多年的懸案,串聯起兩代人在利益、道德與親情間的撕裂。段奕宏在文中詳述創作細節:為塑造游離于案件之外的刑警陳江河,他與導演耗時月余梳理角色前史,從辦公室案卷的擺放邏輯、電腦系統的操作習慣,到托親友特寄新疆酸奶疙瘩融入牧民生活場景,以細節構建人物的“生命肌理”。
劇中,陳江河不僅深陷師徒矛盾、父女隔閡的困境,更見證著劉盈盈、王良等角色在命運中的掙扎。這種對生命哲學與時代困境的深刻洞察,正是打動段奕宏出演陳江河的重要因素。“《沙塵暴》中的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困境里掙扎,需要我們不斷追溯,回到源頭去叩問。”
作為優酷白夜劇場2025年開篇之作,《沙塵暴》憑借8.1的豆瓣評分成為年度口碑最高的懸疑劇。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三大平臺懸疑劇場共誕生7部豆瓣7分以上作品,優酷以《沙塵暴》《邊水往事》《雪迷宮》《新生》《微暗之火》五部高口碑劇集持續領跑行業。優酷白夜劇場通過類型化敘事與藝術價值的深度融合,已建立起"品質懸疑"的行業標桿。
以下是段奕宏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原文:
《像蓋房子一樣,一塊塊往上壘磚頭》
文/段奕宏
做演員多年,外界常會問,你更想演什么類型的角色?如何在趨于同質化的角色中做出突破?其實,我更關心的還是作品本身,立意和主題能否吸引我。
遇到《沙塵暴》的時機很微妙。我演的陳江河是個警察,故事的發生地虛構在西北,人物、環境對我來說都不陌生,但由這個角色衍生的內容是嶄新的,恰好是現階段的我試圖去探討的?;蛟S早幾年,我未必會被吸引,有了更多閱歷后,我被編劇趙冬苓老師敘述中的生命哲學深深打動,這個文本的厚重復雜超過我的設想,也點燃了我的創作激情。時代洪流下,平凡小人物如何探索自己的出路、改變命運?這種敘事并不少見,甚至可以概括為一個大的母題,但隨著社會進步和觀眾審美需求的提升,文藝作品也可以在母題上拓展各種分支,與時俱進,用文本的力量去凸顯作品的厚度。
陳江河這個人物寫得精彩,故事中所有人的命運都牽動心緒。劇組在甘肅瓜州的柳園鎮拍攝。30多年前,這里因為鐵路樞紐和礦產資源而迅速發展。1992年我從新疆去北京,出疆第一站就是柳園。初見柳園,這就是我們西北的“小香港”啊,太繁榮了。隨著鐵路擴建、礦產衰竭,經濟重心轉移,柳園也逐漸沒落,現在再去看,難免覺得蕭條?!渡硥m暴》中的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困境里掙扎,需要我們不斷追溯,回到源頭去叩問。有時,我演著演著,偶爾會有一個閃念:如果我和他易地而處,究竟該如何做出選擇?平心而論,我未必能做得比他好。這也使得我在創作中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獲,屬于表演的反哺。
陳江河不是參與具體事件的某個人,而是一個游離的旁觀者。一開始,他讓我非常無力,沒有抓手。我和導演譚嘉言反復討論,開工第一個月,我們天天聊到半夜,找人物的“根”。一方面我要明確陳江河的來歷、性格成因、社會活動前史等,并以此落實他的動機、行為習慣和其他細枝末節;另一方面,我得讓陳江河區別于我以往的同類角色,不陷入表演制式和思維慣性中。
這是我對自己的一種警惕。雖然也是成熟演員了,但面對表演,我對一切可能是慣性的東西都心存警惕。陳江河的來路和去處,社會關系圖譜以及衣食住行等細節,都是我們在創作中逐一補齊的。從文本到落地,過程里的辛苦無需贅述,但我們都很慶幸,因為最初的堅持,這個人物更加鮮活生動。為了查案,他在辦公室里堆滿案件資料,電腦里有什么系統程序,他平時睡什么床,用什么通信設備……一切按照人物所處的環境和現實依據來設計,像蓋房子一樣,一塊塊往上壘磚頭。拍之前,劇組走訪了當地政府部門,我特意讓老家伊犁的親友郵寄來幾斤酸奶疙瘩,因為在陳江河工作的礦區正好也有哈薩克族牧民,食物可以拉近角色之間的距離,也能多幾分煙火氣。
拍攝正值4、5月份,氣候干燥,溫度回升,加上海拔高,有幾場劇烈的追逐戲讓我覺得身體不適。這大概是我和陳江河的某種共鳴,環境和事件共同影響著我們。我在拍攝中也不斷追問,這個人物究竟會把我帶到哪里?我認為自己洞悉了人物內心最隱秘的部分,他對過去的抗拒,在師徒、父女、婚姻感情上的糾葛,都是我創作的基石。他帶著我走,我也把他深扎在這片虛構的土壤里,賦予他靈魂。
從事表演行業多年,我仍然為這種細微但具體的創作悸動而驚喜,不僅在表演中體會到人物的張力,自己也得到相應的提升。我很享受創作的碰撞,希望觀眾也能在這部作品中汲取到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