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一樓,挖了一個地下室!這樣真的可以嗎?
173 2025-07-05
菊石(學名:Ammonoidea),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得名,海生無脊椎動物,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一個亞綱。菊石亞綱約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期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約2.25億年),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最后與恐龍一起于白堊紀晚期(距今約6500萬年)滅絕。
菊石通常分為9目約80個超科,約280個科和約 2000個屬,以及許多種和亞種等。頭足類動物,運動的器官在頭部。體外有一個硬殼,與鸚鵡螺的形狀相似。在頭足類的進化過程中,惟有鸚鵡螺還背負著一個沉甸甸的硬殼,慢慢地在水中游動,依靠硬殼保護自己,而其他的種屬在進化中已脫掉硬殼,輕裝前進。按照鸚鵡螺的運動方式推斷,菊石也是一種游速不快、運動連貫性很差的動物。
菊石的復原圖
看見菊石的復原圖,大家腦海里的印象可能還是它們的近親鸚鵡螺的模樣,一般很難說出它們和鸚鵡螺的具體區別。一些菊石和現生鸚鵡螺有著一樣的外殼,并且在外殼內部也有著分隔而成的氣室。單單觀察外形,似乎很難將它們區分。
鸚鵡螺和具有生長紋,橫肋的菊石復原圖
菊石動物在生長過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階式的移動,在其后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隔壁是指隔開相鄰兩個氣室的膜狀物質,成為化石后,它的形態就像隔板一樣。)用以支持動物體,增加浮力和加強殼體。
因此殼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動物體棲居而沒有隔壁的部分,稱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氣殼,被相鄰兩個隔壁所分隔的空間叫做氣室,大部分菊石有26個氣室,而目前還活著的鸚鵡螺一般是30個。菊石的隔壁是一個曲面,相對于鸚鵡螺具有前后褶皺,通常具有復雜的形狀,尤其是在近殼壁處褶皺十分強烈。
隔壁與殼壁的接觸線叫做縫合線,是菊石分類中十分重要的標志(縫合線指的是隔壁與殼面兩者之間的相接處的線。)鸚鵡螺的縫合線彎曲方向是一致的,而菊石的化石里是各種波動扭曲的形狀,菊石的縫合線進化得比鸚鵡螺更復雜,因為這樣可以增加肉體和外殼的接觸面,讓內部結構更穩,并增強外殼的強度,滿足在深水中行動和躲避敵害的需要。
每一個隔壁有一個圓形隔壁孔,為體管所在位置。體管可能起聯系軟體與殼體和調節浮力使殼體沉浮的作用。它通常位于腹部邊緣,但少數類別的體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
菊石殼體的旋卷程度很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松卷、觸卷、外卷、半外卷、半內卷和內卷。殼體外形也多種多樣:由薄板狀至圓球形,有的呈三角形旋卷,有的呈直桿狀或呈環形,腹部尖形,平板狀或圓形等。
各種異型殼(圖片來源:見水?。?
此外,殼體表面有不同類型的色帶,但絕大多數色帶都不能在化石上保存下來。
菊石的殼口覆以口蓋??谏w有的單瓣(也就是單口蓋,古生代口蓋很少主要為單口蓋,單口蓋為一片角質薄片,它不能完全封閉口部,同時也易分解消失。)
有的雙瓣(也就是雙口蓋,侏羅紀出現了雙口蓋:由一對大致呈三角形微向外凸的鈣質片組成,兩薄片中間有一條直的接合線。)
也有的由雙瓣接合而成(稱為合口蓋,合口蓋只見于晚白堊紀,由三層組成,外層薄,表面具斑點狀、粒狀、脊狀和溝狀的同心紋,中層厚,泡沫狀或管狀構造。內層薄,內表面光滑。)
通常口蓋與菊石殼體分離保存,帶有口蓋的菊石化石十分稀少。
15為合口蓋,23為雙口蓋,46為單口蓋。
圖片來源:見水印
菊石殼體的大小差別很大,一般的殼只有幾厘米或者幾十厘米,小的僅有1厘米;大的則達到2米。
菊石化石均產于淺海沉積的地層中,并與許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通過對含菊石地層的古地磁、古溫度的測定、巖性和巖相分析和對菊石古生態的研究,推測菊石棲居在熱帶至溫帶的有一定深度的海域,內中又因殼壁厚薄、殼形和殼表裝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習性,例如:殼壁較厚和具粗強殼飾的類型是較不活動的類型;殼壁較薄、表面平滑和具尖餅狀殼形者是較活動的棲居于較深水體的類型。
泥盆紀早期出現的棱菊石
菊石化石具有殼飾豐富,殼壁較厚,外觀優美等特點。菊石化石是在東源增坑發現的,共有200多塊,是目前全國發現數量最多、 品種最豐富、規模最大的菊石化石群,其中有塊42厘米的特大型菊石化石,為南國之冠。由于保存完好,外觀紋飾奇特,這些化石看上去更像是長在石頭里的菊花,形態可愛。
菊石化石
菊石演化迅速,分布范圍大和易于辨認,是推算巖石年代、劃分和對比地層最有效的標準化石,地質學家可以使用它們來確定含有菊石化石的地層的年代。在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同時,因為菊石在地層中保存完整,具有優美和諧的曲線而有較好的收藏價值。
晚二疊紀至三疊紀出現的齒菊石
在中國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中含有各種菊石,特別是廣西的早泥盆世菊石群,華南二疊紀菊石,廣西、青海和西藏三疊紀菊石和西藏侏羅紀及白堊紀菊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廣西、貴州、青海和西藏的海相地層中都有發現菊石化石的記錄,特別是在西藏的珠穆朗瑪峰地區有大量的菊石化石產出,甚至隨手可得。因為在2億多年前,那里曾經是古喜馬拉雅海,由于造山運動,地殼上升,海底變成了高山。因此,生活在海洋底層的菊石,就呈現在地面上,成為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變化的見證物,同時也為恢復當地的古生態環境的提供了有利的證據。
菊石化石的剖面及外表面
菊石化石的縱剖面呈美麗的螺旋形,棕黃色半透明,色如琥珀,,閩、臺一帶民間認為菊石可以轉運、行氣,給人帶來好運氣、好風水,多喜收藏,室內成對擺放。個體碩大,色美者價高,精美者可稱寶石級收藏品。 不過菊石總體產量很大,它的科研價值勝過收藏價值。
(圖文資料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