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龜與石金錢龜:看似相似卻各有乾坤
155 2025-07-05
一、浙西農居建筑設計因子淺析
農居建筑是構成鄉村風貌的基本單元,也是體現鄉土文化的主要載體。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如何處理好鄉村新農居設計,不僅決定了鄉村在客觀形態上的整體風格印象,更直接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體驗。過分堅守傳統的建筑形制,容易導致建筑陷入形式主義的仿古,并影響現代生活的體驗;而全然地進行現代主義的建構模式,又將會完全喪失鄉村的文化韻味,而簡單地淪為現代化小區。因而如何兼顧鄉村總體風貌及現代居住需求的農居設計成為了介入鄉村農居設計的外部設計力量繞不開的議題。本文試圖通過整理、分析近三年對浙西衢州地區500余幢農居建筑的實地勘測數據,探討影響鄉村新農居建筑的設計的因子次第。
如果對建筑的設計內容進行分解,大致分為總體設計、平面布局、結構形式、立面形式4個大項。總體設計包括朝向、院落形式、建筑面積等。平面布局包括內部流線、內外流線、動靜分區、功能空間布局等。結構形式包括保溫層、屋頂結構、外墻結構及構造、內墻結構及構造、屋頂形式、建筑層數、建筑結構、樓板種類、底層地面種類與材料等。立面形式包括立面色彩、立面開窗等。以上設計內容中各個大項下的各個子項,都受到各類設計因子所影響,基于對浙西民居的大量實地考察調研,我們對上述主要設計因子進行整理、對比,并探索發現了各個設計因子與設計內容的相關性。篩選出當前的7個主要影響因子,分別為氣候、地形、人口、產業經濟、交通區位、建造行為習慣、政策影響。其對于設計結果的相關性具體表現如下:
表:浙西農居建筑設計因子圖(自繪)
(注:圖中“?”的數量表示因子與設計結果至今的關聯程度,“?”越多,關聯程度越高)
總覽來看,建造行為習慣基本上對各個設計內容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甚至在很多子項上都作為了影響力最大的關鍵因子,居住者對于農居造型具有絕對的話語權,這是農居建設過程與城市住宅的重要差別。當然,對于鄉村農居建造行為習慣內在的建造觀念及營造邏輯分析,如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對于其建造行為習慣的影響,亦是一個有待深究的命題。除此之外,產業經濟因子對于設計內容的影響亦值得關注。產業經濟因子在建筑面積、屋頂結構、建筑結構、立面色彩、立面開窗等設計內容的影響上尤其強烈,但影響程度仍然皆次于建造行為習慣。
從另一角度看,交通區位這一因子的影響是所有因子中最小的,僅僅在內外流線和立面開窗上有部分影響。陸路交通自80年代后期,逐步取代了其他交通模式,成為鄉村交通網絡的主角,隨著近年浙江省對于各級鄉村道路的不斷投入,陸路網絡逐步成熟,道路設施不斷完善,由交通區位的差異性而導致的農居形態差異被逐漸消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地形因子亦是對當前農居設計影響較小的因子之一,僅僅在農居建筑的朝向、建筑結構以及底層地面種類與材料上有些許影響。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下建造者對于地形特征是不敏感的,現代建筑技術對于地形的改造性是較為成熟的,以至于地形環境對于建筑設計的干涉極小,這也是現代農居風貌區別于傳統農居,外形逐步趨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圖:衢州市衢江區綿陽村傳統農居造型自然臺地地形的運用(自攝)
除了上述中建造行為習慣、產業經濟、交通區位、地形等因子,氣候因子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氣候形式對于屋頂形式與立面開窗等設計內容起了關鍵性的影響作用,但對于立面色彩設計近乎沒有影響。這意味著我們在單體立面設計和整體建筑群落風貌設計上,受到當地氣候條件的約束,但依舊擁有一定的設計空間。由于傳統建筑對于建筑室內環境的控制手段有限,氣候因子可使得一些處于相同氣候條件下的傳統農居建筑在屋面與立面形制上趨同,一方面這促成了農居建筑群落在風格風貌上的協調統一性。針對現代農居設計,應把握住當地傳統建筑原型的基礎上尋求變化,在統一的節奏中找尋差異性的韻律。
此外,人口因子與政策因子雖然對結構形式、立面形式等設計內容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在總體設計、平面布局等設計內容的影響上仍然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建筑面積影響上。這與當前普遍推行的宅基地政策及農宅建設管控制度有著直接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內外流線這一設計內容,地形因子發揮的作用并未如我們常識認為的那么強烈,甚至明顯小于人口因子與政策因子的影響。這再次說明了鄉村農居建筑的設計機理在很多方面都更加取決于文化層面與社會層面的導向,而非自然環境的引導。以此重申“因地制宜”這一建造理念中的“地”,在諸多方面它都更多地指向地域文化與地區政策,而非純粹的地形地貌。
圖:浙西地區各時期典型農居造型(自繪)
總結來看,我們會發現鄉村農居建筑受到各個因子的綜合影響,探討新農居設計也便成了一個協同各項設計要素的系統性問題。早些年的鄉村農居建設常常陷入千篇一律,或千奇百怪的尷尬局面,實際上正是缺少這類系統性的數理分析,采用機會主義的盲目建造而導致的后果。我們必須認識到,鄉村是一個復雜的人居聚落,鄉村農居建筑群落建設絕非簡單的城鎮現代化小區設計。只有基于對鄉村各項信息的充分調研考察,以及整理分析,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意義上“因地制宜”地設計出符合當地需求的鄉村新農居。
二、浙西農居建筑單體設計策略探索
現代地理學意義上的浙江西部與歷史上嚴州(今稱建德,歸杭州管轄)、金華(婺州)和衢州三府轄區大體相當。三府以蘭江、衢江流域的“金衢盆地”為核心,本課題所關注的衢州地區——東西向橫跨“金衢盆地”,其地鄉土(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基于對衢州地區19個鄉鎮的各個時期500余幢農居建筑單體的實地調研和數據采集,以及對當地居民的采訪,我們探索了當地農居建筑空間和形態的嬗變過程及其發展趨勢。通過對各時期農居的空間形成機理剖析,我們認為現代農居建筑平面設計可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1、宜采用L型平面原型,延續“院落精神”
調研發現,衢州當地遺存的傳統民居基本采用了天井式院落。可以說,院落是當地農居的第一特征,是農村建筑場所感建立的靈魂。在新農居設計中采用L型平面原型,或基于L型的擴展形態,可以更好地形成院落空間。基于這種形態,可在有限的宅基地范圍內自然形成院落空間,并可防止村民的自行搭建輔助用房(如圖)。而基于這一單體形態,亦可以更好地形成空間層次感分明的建筑組團,即私家院落,鄰里公共空間,組團中各建筑單體間的院落空間等各個分區域分層次的空間。此外,處于山地地形中的農居建筑設計亦可以結合地勢高差,形成對應的院落。
圖:由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衢州市衢江區車塘村新建集聚點80平農居戶型的設計采用了L型平面。
2、下中上西,多維設計
衢州地區的傳統民居一般都設置了樓上廳及樓下廳,樓上廳自明后期萎縮為儲物空間,而樓下廳及堂屋一直延續至今,成為鄉村生活中最重要的禮儀空間。堂屋作為衢州民居一層平面的母題,在各個時期建造的民居建筑中貫穿始終(如圖)。它是鄉村生活內容的重要載體,亦是鄉土文化的主要演繹場所。基于上述結論,我們提出了“下中上西、多維設計”的理念,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同時與現代生活辯證統一。
在農居建筑主入口處,設置堂屋(如面積有限制,可結合玄關空間設置),同時注重院落與堂屋、老人房與堂屋的空間聯系。堂屋空間一般軸線對稱,形態方正,其后墻一般為實墻,提供可依墻放儀式性的家具及擺設,從而更好地營造鄉村文化氛圍。至于二樓區域,傳統民居中的樓上廳空間,大多都逐漸萎縮為儲藏空間,現可根據代際需求的差異,增設起居空間。這也便保證了鄉村現代化生活的需要。
圖:浙西衢州地區不同時代民居的堂屋空間(自攝)
3、高低搭配,節約用地
基于節約用地的基本方針,新建農居可根據現狀情況和村民生產、生活習性等因素,采用半地下室、夾層等形式,增加室內使用空間。進一步看,高空間一般包括堂屋、客廳、餐廳等,低空間一般包括車庫、廚房、儲藏室等。在進行空間分割時,可依循功能分區,設置夾層空間。需要注意的是:設置局部下沉應著重考慮排水方案,防止后期積水;設置局部下沉及夾層應兼顧樓梯設計,避免過于復雜的高差變化;設置夾層應著重考慮立面修飾,避免建筑間“沖煞”。
4、可變戶型 流線分離
隨著農村生產方式的多樣化,新建農居可根據當地農村經濟業態的發展方向及農民要求,設置可變戶型,并事先分離流線,避免日后的動線交叉。據此,新建農居設計要點包括農居一般需要預留兩條進入建筑的流線,并應互不交叉,以樓梯為匯聚點;有發展民宿業態可能的區域,應利用夾層空間設置住宿單元;有發展餐飲、商貿等業態可能的區域,客用流線附近應設置可變空間?(如圖)。
圖:現代農居中常用的可變戶型(摘自《浙江省村莊設計導則》(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5年8月))
對于農居建筑的立面設計,我們總結了如下2條設計策略:
(1)虛實對比,形成層次
浙西衢州地區的天井式傳統民居的立面最大特征是封閉的“外”與極度通透的“內”形成的強烈對比,空間“腔體化”特征十分明顯,這是傳統民居獨有的美學特征。這種特征是傳統禮教的影響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立面的外向化趨勢不可避免,但虛實對比的手法可沿用至立面的處理。將基于傳統文化的傳統院落空間,通過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設計技法進行實現,亦是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設計模式。
(2)尊重原理 慎用符號
馬頭墻是浙西衢州地區傳統民居的另一大特色,亦是重要的文化符號。從功能上來說,馬頭墻最大程度地隱藏了建筑的內部結構。因為馬頭墻的存在,建筑之間的組合完全回避了結構交接的問題。在江南地區的鄉土建筑中,這種隱藏結構的思想在風水實踐中表達為避免“沖煞”。 對比來看,浙西地區的馬頭墻也不及徽州馬頭墻封閉。浙西的馬頭墻多順應屋面坡度升起跌落,或只在檐口位置做“小馬頭”(如圖)。新建農居設計中對于馬頭墻元素的運用,應首先理解其內在機理,并以浙西特有形制為模版。
圖:浙西衢州地區傳統民居的“小馬頭”做法(自攝)
除了上述幾點以外,在建筑構造方式,建筑色彩設計與材質選用,洞口裝飾及其它細部設計等各個設計內容上,亦可作為新農居建筑設計的探討點。總結來看,所有設計點都回歸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新農居建筑如何在“傳統”與“變革”之間找尋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這亦是在探索傳統鄉村文化基調下的風俗習俗,如何與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的生活日常進行有機的統一。
建筑設計中古與新的統一,其本質不是一種形制的統一,而是新舊生活觀的融合。故而新農居建筑,并非是教條主義地提出一系列形式要求,而是從設計機理層面反思人居生活與建筑場所的對應關系,并以此提出一些指導意見。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關注到,并非是由建筑形式來限定人的生活模式,而是基于對人們生活習慣的尊重(無論是從前的,還是現代的)來生成對應的建筑場所。
三、浙西地區村莊總體設計指南
基于對浙西地區衢州東部及金華西部25個鄉鎮,近20個自然村的實地調研和數據采集,我們總結了浙西地區自然農村聚落的總體空間布局特征,并給出了現代農村農居集聚點總體平面設計可借鑒的設計策略。
1、順勢而建 獨立靈活
由于受到儒學傳承和地理特征的雙重影響,浙西地區的傳統村落未能出現如浙東地區或金華中東部地區累世積聚而形成的大型規整村寨。浙西地區的傳統村落一般由若干組團構成,各個組團基本都圍繞房廳產生,又在彼此之間編織出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公共空間。而如果該鄉村的原始地形存在高差,組團的構成往往又會與地形契合,應地勢而形成自然分區,形成明顯的立體化的村落景觀(如圖)。
總的來說,浙西地區的鄉村總體布局模式相對自由,村內道路網絡往往順應地勢蜿蜒,大多都形成了自然的網格狀布局。村中各個天井式住宅一般都體量較小,順路而建,朝向靈活。其排列模式較為緊湊緊密,但是實際上戶與戶之間的獨立性較強。這種村落形態顯然與浙東地區不同,亦與徽州地區有所差異,可以認為處于浙東與徽州兩者中間的過渡地帶的浙西衢州地區,在兼容前兩者的一些形態特征之后,亦發展出自己獨有的鄉村風貌特質。
圖:衢州衢江車塘村的布局特征(自繪)
基于對浙西衢州地區傳統鄉村整體風貌及布局形態的把握,新建集聚點片區的總體設計應深入理解本地村莊的建設時序及形態特征。在對現狀中各個片區的關系進行整理與疏導的過程中,客觀的自然要素(地形特征、空間形態等),主觀的人文要素(歷史傳統、社會文化等)都在相互關聯的同時,對整個空間場所進行影響與作用。因此在處理、組織、重塑片區之間的關系結構時,需要兼顧各個要素的共同影響,不能完全傾向于某一或某幾要素而進入“全部遵循”,亦不能完全否定原有的要素及其組織關系而進入“全盤否定”。這也便是要求村莊總體設計應尊重和協調村莊的原有肌理和格局,特別是對浙西衢州特有的鄉村風貌特質進行延續與延伸,從而實現新片區的特征基因與老片區是較為吻合的,也使得兩者處于有機的和諧狀態,保證鄉村的整體性、完整性不會被打碎,同時亦保證其風格特色是連貫的、延續的。
在完成設計基本思想及方向之后,從具體的設計場景中來看,浙西地區的傳統村落由于布局自由,道路蜿蜒,故而沿路而形成的人視角度可感知空間序列設計尤其重要。其中的設計要點如下:
(1)通過節點與軸線將場所空間進行系統的組織。整體網絡可依托于現有的道路、水系等,并以此為脈絡線索將一些重要的景觀節點進行串聯,如一些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公共建筑或廣場空間等。整個網絡體系圍繞村莊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展開,形成“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獨特性風貌。
(2)軸線與節點需要充分體現生態主義原則,基于原有生態環境中的地形地質,水文特征,田地樹木等各類自然要素,生成對應的人工景觀,使得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滲透、融合統一。通過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同性,實現鄉村景觀在空間感受上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并進一步擴展了游覽體驗的景深感。
(3)在組織線性空間時,宜充分考慮交通要素,并對生產、生活、外來游覽觀光的道路系統進行有機地區分,以及協同規劃。同時,優先選擇有較好的景觀風貌、適宜的空間尺度、適合步行的道路。這亦是反映了新時代的鄉村設計,是生產場所、居住生活場所與休閑游覽場所等各場所的融合與統一。
(4)在游覽路徑的規劃上,除了在平面維度的組織安排,路徑還可依山就勢,營造步移景異的立體景觀風貌;在水平維度與豎直維度上協同設計,應避免缺乏層次和變化的平鋪直敘。通過對自然山水等原始條件的借用與改造,使得整體設計延續了自然場景的靈動性與跳躍感,實現各向維度上的景觀變化,豐富了鄉村聚落的整體層次。
(5)在景觀視線的組織上,宜充分利用塔狀建筑物的高點,或山峰等自然制高點,進行遙相呼應的組合構景。以關鍵節點的相互呼應進行組織設計,可以把鄉村零散的設計節點串聯成線,在增加設計效益的同時亦是對鄉村整體性的強化。
(6)為了增加空間游覽的趣味性與層次感,宜在整體空間序列的安排上,采用抑揚結合、有收有放、虛實對比等手法,使得空間體驗在游覽過程中產生不斷的變化。這亦可認為是從游覽體驗的視角出發,使空間場景實現一定的敘述性,實現空間序列上的 “起、承、轉、合”,從而更好地以時間(游覽的路徑線索)把整體空間進行串聯,由此在鄉村整體氛圍營造的基礎上打造一定的主題性。
圖:由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衢州衢江車塘村新建集聚點的宅間道路意向(自繪)
圖:由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衢州衢江車塘村新建集聚點的宅間道路意向(自繪)
2、序列設計 注重邊界
浙西地區的坡地型傳統村落一般依山就勢而建,建筑法線方向與等高線垂直,建筑正立面與等高線平行。在坡度較大的區域,一般會將地形微改造成小臺地,從而形成自然的組團空間和天際線。據此,山地地區新建集聚點的總體布局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建筑高度的控制天際線。建筑物高度層次應體現地形的高度變化,從而形成層層疊落的村莊形態上邊界的趣味性。
為了整體村落的天際線更有豐富的層次,可在平地新建集聚點,同時在視線開闊處,通過建筑屋頂形式或底端構筑物的變換,以及在局部利用高大的喬木等自然要素,或高塔等標志物形成制高點。此外,新建集聚點應尊重村落原有的生態邊界及或許蘊含其中的傳統意向,在功能布局合理的前提下,沿用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圖案狀平面形態。
總結來看,在浙西衢州地區村落總體設計進程中,需要把握幾項關鍵要素的辯證統一。首先是物質的自然要素與非物質的文化要素的融合,實現鄉村實體場景作為文化演繹的平臺,鄉村文化作為鄉村實體的內核。其次為傳統鄉村風貌與現代化格局的協調統一,這不僅是兩種空間形制的交融,更是基于建筑場景來實現新舊兩種生活模式的融合。最后,鄉村聚落在生產、生活等環節上的協同性亦值得注意,新時代鄉村建設不僅是簡單的住宅小區建造,它包含了生產、居住、游覽等多元功能。綜合以上三點,可見鄉村總體設計是一個復雜的多要素并存、相互關聯的系統問題。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18ZC19
課題名稱:浙派民居之浙西農居設計指南
負責人:陳鈺
工作單位: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