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走廊尋遼塔
今年的春游計劃本來是江南行。在杭州呆了幾日,去了靈隱寺,看飛來峰摩崖石刻,去了浙江省博物館,看在《國家寶藏》里出鏡的三件國寶,還去了錢塘江畔,看月輪山上的六和塔。煙雨江南中的木構宋塔,身姿清秀,襯著桃紅柳綠,煞是好看。旁邊展廳中有對中國古塔的介紹,原來古塔還有這么多種形制。正好有朋友在約清明節尋訪遼塔,干脆一路向北,去遼西走廊上看看那些佇立千年的古塔。

大地上的滄桑遼塔
廣濟寺塔,遼塔模板
我們的第一站,是錦州。
錦州城位于遼西走廊東端,南臨渤海,大、小凌河由此入海,在水陸交通上它都是一個重要的樞紐。公元十世紀契丹國建立時,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后來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始有錦州之名。
遼國的統治者對中原文化非常向往,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占當時后晉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后來他在此登基,定國號為遼。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遼朝都吸收了許多漢文化元素,宗教也從原來的薩滿教改信佛教。全盛時期的遼國疆域內,寺院眾多,佛塔林立,逐漸發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遼朝晚期更是“僧侶、佛寺之數冠北方”。 公元1053年,臨海節度使耶律庶忠受遼興宗的皇后蕭垯里派遣,出使北宋。宋仁宗皇后以黑、白、赤三色舍利相贈。公元1057年,繼位的遼道宗耶律洪基特地為皇太后修建了廣濟寺塔,用以供奉三色舍利。

廣濟寺塔全景 本文圖均由 刀哥 攝
我們在遼西地區實地看到的第一座遼塔,就是廣濟寺塔。第一眼,我就喜歡上了它。
這是一座八角實心十三層密檐磚塔,是遼塔中的“多數派”——在目前已知的100多座遼塔中,大半都是這樣的造型。因為是皇家敕造,廣濟寺塔的體量碩大,“身高”超過70米,是現存第二高的遼代古塔。塔身共有十三層塔檐,第一層有復雜的仿木鋪作,往上則采用疊澀法出檐,遠遠望去,線條極其優美。巨大的須彌座上雕刻著眾多人物與花卉鳥獸圖案,塔身第一層的每一面都安置有佛龕,除主佛大日如來佛外,還供奉著釋伽牟7尼佛、阿彌陀佛、燃燈佛、不空成就佛、迦葉佛、阿閦佛和拘那舍佛。佛龕兩側各有肋待菩薩,上方則裝飾著飛天、華蓋和祥云等。所有這些都用砌磚成垛,燒刻成形,再鑲嵌于塔身之上,富有強烈的立體感。這種磚雕佛像是遼代的獨特工藝,極大地豐富了遼塔的美。

廣濟寺塔的須彌座雕刻
總的來說,遼塔的結構與我國其他地區的古塔大致相同,一般都由基座、塔身、塔檐和塔剎等幾部分組成,部分塔還有地宮和天宮。但與我此前見過的古塔不同的是,修建遼塔的工匠把建造重點放在了須彌座和塔身第一層,賦予它們最華麗的裝飾和最隆重的布局。
彼時的工匠,把他們所信奉的神靈與喜愛的世俗生活,通通放到了塔上。從下往上細細欣賞,須彌座上有束腰部分,通常設有四到六處壸門,里面刻有樂伎、花鳥、神獸、伏獅等。最迷人的是那些樂伎,他們或演奏或舞蹈,手中所持的樂器有不少都來自遙遠的西域。事實上,在佛教東傳的路線圖中,遼西走廊本就是重要的一站。在塔身第一層的各個平面中,能工巧匠總會妥帖地安排好佛與菩薩、飛天的位置,再在相應的位置裝飾祥云、華蓋與靈塔等圖案,不管是縱向長方形還是橫向長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從哪個角度欣賞起來都會覺得詳略得當又重點突出。
在距離廣濟寺塔約100公里的北鎮市,我們在崇興寺雙塔前上了一堂遼塔“復習課”,因為不管從形制到佛像的布局到磚雕風格,雙塔與廣濟寺塔幾乎一樣。
崇興寺雙塔位于北鎮市醫巫閭山之東。這座山在某些時代或許比現在的五岳還要出名,它是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天地山川儀式常去的“北鎮”之山,北方少數民族如契丹族也視它為神山。據《遼史》記載,遼代的九個皇帝中有三個就葬于醫巫閭山的顯、乾二陵。從公元947年至1107年,遼代各朝皇帝都曾到過此地。崇興寺雙塔也應該是興建于這一時期。

崇興寺雙塔局部
從遠處看,崇興寺雙塔東西對峙,高度幾乎一致,但工匠巧妙處理了兩塔塔檐的間隔,就使之看起來東塔清秀,西塔巍峨。它的形制也與廣濟寺塔幾乎相同,但在同行老師的指點之下,我們仔細觀察,發現兩座塔的基座上,出現了很多胡人的形象。例如在壸門之中,雕刻有胡人獻寶圖案,一些演奏中的伎樂人,也有著顯著的胡人特征。這些雕刻,為今天遼國歷史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大凌河邊,三塔并立
在遼西走廊,大凌河流域是主要的農業區,也是五京往來之間的重要水陸交通要道。遼在此地設有五州,其中的霸州就是今天的朝陽市。
從朝陽市區出城,沿大凌河一路往西南方向而行,沿途我們看到了三座遼塔,均矗立于河畔丘地,十分醒目。可以想見,在千年以前,船只行駛于大凌河上,這些高塔,也應當承擔著為行人指明航向的作用。
慶幸我們是在春天造訪黃花灘塔。它佇立在一座小山坡上,被果園圍繞著,滿山遍野的桃紅杏白,盛開在四月的陽光之下。雖然我們因此繞了很遠的路,曲曲折折,走了半晌,卻一點也不著急,因為古塔一直在視野的前方,在花樹的中央。此情此景最宜入畫,我們也時不時就停下來,以花為前景拍上一張。

花叢中的黃花灘塔
終于走到古塔下,有了前幾次看塔的經驗,我們立即發現,基座與塔身第一層的布局與眾不同。
基座壸門中常見的伏獅變成了臥蟾;塔身第一層正對大凌河的一面沒有佛像,而是開了一道券門,內有塔心室,費力仰望,隱約可見室內墻上繪有佛像。其余七面的磚雕也較為簡單,只有立佛一尊,上方有華蓋一頂,不見菩薩與飛天。究其原因,或許這是一座修筑于河邊的風水塔,兼有鎮水和領航的功能,也不像皇家寺塔那樣有財力支持,所以工匠們從實際出發,簡化了塔身的裝飾,卻刻上了他們認為可以降服河妖的蟾蜍。
告別了鮮花叢中的黃花灘塔,我們繼續往沿河往西。第二座塔是東平房塔,比較少見的六角實心九級密檐塔,看上去小巧玲瓏。六面塔身又是如何安置遼地盛行的七佛呢?放心,造塔者自有辦法。第一層北面中間是一座假門,兩旁刻有力士,南面正對大凌河,與黃花灘塔一樣開有券門,內設塔心室。其余四面雕的則是四方佛。如此的變通,可見遼代工匠之匠心。

東平房塔的券門與塔心室
八棱觀塔位于高高的山丘之上,爬上去頗費了一點兒勁。初初看去,這座塔與其它見過的八角密檐塔大同小異,但仔細端詳,特別有眼花繚亂的感覺。過了好一會兒,突然醒悟過來,原來十三層密檐的每一層都有磚仿的斗拱,而且形制各一,有轉角鋪作,有補間鋪作,使得塔身整體線條突出,非常壯觀。而其它遼塔,通常只是第一層塔檐上飾有鋪作。再看,除了蓮臺坐佛兩側刻有靈塔,在基座束腰位置,也飾有大小不一的靈塔。細細數去,全塔上下竟然有48座小塔。如此繁雜的雕飾,難怪會讓我們眼花。

八棱觀塔的密檐
站在八棱觀塔下,放眼望去,大凌河從容向東而去,遠處的東平房塔和黃花灘塔依稀可見。正是這些遼塔,共同守望著大凌河河谷地帶。
朝陽北塔,柳城杰作
最好的總要放在最后。在遼西地區有這樣一句話 “柳城人善造佛塔”。隋唐時期,朝陽稱為柳城。當我看到朝陽北塔那挺拔的塔身和第一層美麗的雕飾時,始信柳城人絕非浪得虛名。
朝陽北塔雖然稱為遼塔,但它其實不是一座建于遼代的塔。說到它的歷史,實在是有點復雜。它的“第一世”應該是前燕龍城宮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皇太后馮氏在宮城舊址上建起“思燕佛圖”;后來,隋文帝仁壽年間,人們又在思燕佛圖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木構樓閣式舍利塔。到了唐代,在毀于火災的舍利塔殘基上,重建了當時流行的方形空筒式密檐磚塔城。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塔身上典型的遼代風格磚雕,則是遼代工匠在原唐塔身外包裹了一層磚塊之后,重新進行了裝飾,最終為這座歷經劫難的古塔打上了深深的遼代烙印。在同一處地基上,先后修建起不同風格的木塔和磚塔,柳城人的造塔手藝的確了得。
“五世一塔”的身世,令朝陽北塔成為名符其實的“東北第一塔”。在北塔博物館,我們又詳細地閱讀了它長達1500年的傳奇故事。地下展廳珍藏著1988年維修北塔時從塔心室天宮中發現的諸多寶貝,包括佛舍利以及盛裝舍利的金塔、瑪瑙罐,還有銀制菩提樹、琉璃瓶、寶蓋等。接下來我們又進入了朝陽北塔的地宮。它于1986年被發現,出土了石函、石經幢等文物。走在地宮里面,可以清晰看到地基上露出的隋唐和遼代的夯土層、墻磚和礎石。
朝陽北塔塔身第一層的磚雕,是我此行看過的最完美的布局。主佛端坐蓮座之上,頭戴華美寶冠,兩側各有肋待菩薩,跪坐蓮座上,手捧法器。身旁是一座靈塔。坐佛頂部華蓋兩側,各有一名飛天身處祥云之中,衣帶飄飛。更妙的是飛天身邊又有一對飛天手捧華蓋,同樣身姿優美。所有的雕刻都精致細膩,經得起時光的流逝和長久的端詳。

北塔第一層
擅長造塔的柳城人,作品當然不會只有這一座北塔。我們又趕到城郊鳳凰山麓,去看云接寺塔。到達山腳時,陽光燦爛,抬頭望去,白云朵朵,一座高塔聳立山間,幾與云接。于是明白了這個名字的由來,竟是如此貼切。

遼闊天空下的云接寺塔
云接寺塔與朝陽北塔風格相似,也是略帶唐風的四方實心密檐塔。塔身第一層雕刻著四方佛,跌坐于蓮座之上,座下分別是馬、孔雀、金翅鳥和象四種坐騎。坐佛與華蓋之上,各有飛天翱翔于云中。我們爬到稍遠的小山丘上。從這里看過去,云接寺塔在藍天白云的陪襯下,更似有仙氣一般,飄逸出塵。
陽光太好,我們在山丘上坐了良久,不忍離去。就將這一刻定格,作為遼西尋塔的句點,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