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了!男子利用手寫“玉旨”在臨沂廣收信徒斂財50余萬
155 2025-07-02
人越在運氣不好的時候,越希望自己能夠時來運轉。
可是如何才能轉運,需要智慧,而不是蠻干,更不是坐等。
作家寧遠在《遠遠的村莊》里寫道:“以貌取人,絕對科學。性格寫在嘴邊,幸福露在眼角,理性感性寄于聲線,真誠虛偽印在瞳仁。”
努力過一個面善的人,從外表到內在,一步一步改變自己,好運自然就來了。
01
面惡的人,運氣趕跑。
在春秋時,楚莊王帶兵朝著北方挺進,很快到了蕭國。
蕭國軍民,奮力抵抗,還向宋國借兵。
經過一陣惡斗,蕭國活捉了楚國的公子丙、熊相宜僚。
楚莊王見自己沒有占到便宜,決定收兵算了。還派人告訴蕭國,彼此交換俘虜,從此兩國做盟友。
蕭國見楚莊王服軟了,洋洋得意。畢竟,在當年,蕭國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國,楚國是大國。
三番五次拒絕和談,還把公子丙、熊相宜僚斬殺,以此來張揚自己的成績,蕭國的做法,徹底激怒了楚莊王。
接著,楚莊王抱著破釜沉舟的勇氣,把蕭國滅了。
很明顯,蕭國的君王,自以為很厲害,在一次小勝利面前,就得意忘形,露出了狂妄的臉色。給國家?guī)砹藶牡湣?/p>
原本可以和大國結盟,保護國人的機會,也錯過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臉色多難看,只有對方才可以看到。這就造成了“人無自知之明”。
把獠牙露出來,你樣子兇狠,但還有比你更狠的人,敢于虎口拔牙。
眼神是惡毒的,斜視別人。給人一種“惡意”,別人馬上會警惕,肯定不會幫助你。
總是抱怨時代,指責外人不幫忙,渾身都會有負能量。壞的運氣,和負能量疊加在一起,人的運氣,自然會更加不好。
一直都是很壞的臉色,不知不覺,人就露出了“病態(tài)”。愁容,一次次加深;皺紋也會跟隨而來。
按照“相由心生”的規(guī)則,人因為惡相持續(xù),心靈也會變得陰暗,想什么,都是痛苦的。與人交往時,第一時間就想到如何拉別人下水,如何算計別人的利益,生活的環(huán)境,也惡化了。
02
面善的人,禍去福來。
劇作家易卜生說:“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人生起起落落,誰都有一段時光,做什么都不順。但是沒有關系,就算你連化妝品都買不起,那么你只要微笑,就勝過了涂抹化妝品的人。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
只要你笑了,就贏了“十年的變老時光”。其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面善的人,能遇貴人。
《世說新語》中記錄一個故事。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朋友。
恰好遇到胡人來攻城,到處一片混亂。
城里的人都在逃走,但是巨伯卻和朋友不離不棄。
胡人來了,巨伯站起來說:“我的朋友生病了,我不忍心拋棄他,若是你們要抓人,請把我?guī)ё摺!?/p>
胡人看巨伯面無懼色,回復:“你有情有義,我們不能無情無義。”
胡人說完,就退出去了。
一場災禍,在一次善良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匪人都有心底的善意,懂得江湖義氣。你若是帶著善意,那么匪人也會回敬你善意,也可以變成你的貴人。
冤家宜解不宜結。你主動對人微笑,傳遞善意,雖然矮人一截,但是事情得到化解了,你又會自然高人一等。
做人,欲高反下;做鳥,欲高飛,先壓翅膀。
面善的人,自帶陽光。
我們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佩服塞翁的勇氣和智慧。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塞翁。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你在逆境中,也會有快樂。
去陰暗潮濕的小巷,你帶著怒氣,會發(fā)現(xiàn)四面墻壁;你往好處想,會發(fā)現(xiàn)墻壁下的一朵花,還有窗格里,透出一縷陽光。
在黑暗中前行,你自帶光芒,從來不會迷路。
有句話說得好:“再長的黑夜,到頭來,還得天亮。”
與其找一萬個理由,說自己在暗夜里,很凄苦,不如找一個理由,熬到天亮的那一刻。
面善的人,沒有內耗。
在一座寺院里,小和尚把花種撒到土里,有麻雀來吃種子。
小和尚很生氣,趕走麻雀。
老和尚說:“隨緣。”
忽然下起大雨,土也被沖走了。小和尚很傷心。
老和尚說:“隨時。”
春風吹來,但凡雨水流過的地方,都有花草發(fā)芽。
老和尚說:“隨喜。”
是的,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你都笑著面對,內心是很輕松的。這就是“心隨境轉”。
這個世界,并沒有什么,值得你一直傷心,懊惱,痛苦,仇恨,報復......能夠做的,就是一笑而過。
過去的,都算了,珍惜當下的,接納改變的。心有多通透,人就有多善良。
03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失去了父母,不得不投奔姥姥。
她“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加上讀書很多,很快被周圍的人喜歡,賈府的少爺寶玉,也對她愛三分。
但是黛玉知道自己不能嫁給寶玉之后,各種痛苦表情都來了。
在寶玉結婚的時候,黛玉就含淚而去。
因為面善,時來運轉;又因面惡,好運消散。
因而,當你運氣不順時,多讀書,多存儲陽光,多給人善意,多說人好處。
人生實苦,你的笑,是最好的解藥。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