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放三處家不富?這3個地方真別亂擺鞋!
57 2025-07-03
小時候經常停電,為了店里正常營業(yè),家里曾經買過汽燈,燒起來后比燈泡還亮。
汽燈和馬燈很像,但亮度卻不知道是馬燈的多少倍。
每當停電的時候,家里就會將汽燈拿出來,裝上紗罩燈泡,在燈里加上煤油,然后瘋狂地打氣。
汽燈上有個壓力表,當壓力到達后,將一側的開關搬開,點火,會有像噴槍一樣的火射向紗罩燈泡,燈泡慢慢變紅變大,等亮了以后關閉一側的開關,再調解出氣大小,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燈內的壓力會慢慢變小,燈光也會暗下去,這時只要繼續(xù)打氣,它又會繼續(xù)亮起來。
煤油燈為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為燃料。
那時使用蠟燭的人家不是很多,一是蠟燭有點貴還不經用,二是蠟燭也不防風,沒有煤油燈用著方便。
煤油燈多為玻璃質材,底部瓶體如細腰大肚的葫蘆,多為綠色,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有個可把燈芯調進調出的旋鈕,以控制燈的亮度。
在燈頭的一圈有著四個金屬支腳,用來固定上面的透明玻璃燈罩。
每當點燈的時候,需要先把燈罩拿下來,點好后再把燈罩放上去。
以前結婚的人家,多會陪嫁這樣的煤油燈,玻璃罩上貼著紅紙,小時候看別人結婚的時候常能看到。
還有一種簡單的煤油燈,直接用一個帶蓋的玻璃瓶子,在蓋子上戳一個洞,塞上棉線,瓶子里裝上煤油,就是一個簡單的煤油燈了。
我曾經自己就做過一個,被家里人發(fā)現后,就以害怕失火而沒收扔掉了。
時至今日,你是否還記得,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母親縫補衣服的樣子。
馬燈,也叫提燈、氣死風燈等,是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
馬燈和上面的煤油燈一樣,只不過做的復雜點,可以防風雨,也可以在戶外使用。
馬燈的使用和煤油燈一樣,只要在底座里加上煤油,將玻璃罩稍微往上提一下,用火柴點燃燈芯,再放下玻璃就可以了。
我家里沒有馬燈,只在外婆家里使用過,舅舅晚上去牛棚看牛的時候經常使用。
很多年前用來給小麥和稻谷脫粒的石滾,一個大大的圓柱體,兩頭中間各有個凹槽,用來安裝外套的木頭軸,用牛或者驢馬在前面拖著,在小麥或稻谷上來回滾動,就可以將麥粒脫出來。
以前的打谷場都是在小麥或稻谷收割前現整的,先平整土地,再撒上水用石碾子壓,有時還會撒上麥皮,不停地來回壓,直到地面夠平夠硬。
收割回來的小麥就平攤在場上,然后就開始用石碾子來回壓了。
也有的石碾子是放在石盤上的,用牲口牽引著圍著石盤轉圈。
石碾子也相當于今天的壓路機,當年中國人民靠此“神器”夯地基,興建與日本作戰(zhàn)的機場。
搪瓷是一種復合材料,由金屬材料和無機玻璃材料瓷釉復合而成。基體是金屬,通過熔融這一物理過程,瓷釉凝于金屬表面,而與金屬牢固地結合起來,形成搪瓷,以前流行的各種搪瓷廚具就是由這種復合材料制作的。
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個或幾個搪瓷盆,或者搪瓷茶缸,盆里多畫著一個鯉魚或者是牡丹花帶著一個喜字。
搪瓷盆很容易清理,就是怕摔,不小心碰到了會把上面的搪瓷碰掉,掉了搪瓷,里面的鐵皮很快就會銹穿,這也就誕生了一個職業(yè),修補搪瓷盆的。
除了搪瓷盆外,還有搪瓷痰盂,可不僅僅當痰盂使用。
現在商家賣貨都使用電子秤,方便快捷,在以前大多使用的是桿秤。
桿秤,是利用杠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木制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紐等組成。
桿秤各種各樣,有市斤秤,有公斤秤,有幾斤起頭的秤。大的秤有人胳膊粗,很多收糧食的用,小的有鉛筆大小,藥店里用得多,賣菜的多用手指粗細,半米來長的秤。
今天在路邊還看到一個擺攤的老頭,賣的都是一些竹子編的制品,還賣一些桿秤。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童年的夏天,總離不開一把蒲扇。
那時還沒有空調,電風扇雖然有了,但陪著人更多的還是芭蕉扇。
每到天氣快要熱起來的時候,集市上就開始有賣芭蕉扇的商販。
人們買回芭蕉扇,為了使用更長的時間,會用布把芭蕉扇包一圈,防止芭蕉扇的葉子散開來。
扇面破了,有不舍得扔的,還會用舊布頭補上,繼續(xù)使用。
小時候的你,有多少個夏日夜晚,是在母親輕柔的芭蕉扇下進入夢鄉(xiāng)的。
用竹子制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
過去時代衛(wèi)生條件差,生活方式落后,人們的衣著和頭發(fā)中常生虱子,這個時候就需要一把篦子,用密密的篦子將虱子篦出來,然后用指甲輕輕一擠,啪的一聲,虱子就死掉了。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少有人頭上生虱子了,這個東西也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像戒指一樣,寬寬的,上面布滿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來頂針尾,以免傷手,而且能頂著針尾使手指更容易發(fā)力,用來穿透衣物。
小時候見過大人在縫制衣服和被套、納鞋底的時候,會使用這個東西。
還有的人認為這個東西可以辟邪,將它掛在鑰匙扣上隨身攜帶。
以前做布鞋和棉鞋,需要一個鞋樣子照著做,鞋樣子大都是用舊報紙、舊書紙剪的,用來做手工布鞋使用的。
剪鞋樣子是有技巧的,要合腳、有型、美觀,大小、肥瘦、腳前腳后的弧度,腳掌部位的曲度,都有講究,誰家有好看的鞋樣子,別人都會去借。
現在看不到有人再去用手工做鞋了,因為買一雙鞋也需要不了多少錢。
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