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伊人网站-久久伊人天堂视频网-久久伊人青青-久久伊人男人的天堂网站-在线免费公开视频-在线免费福利

走讀山水長興 | 長興白溪朱氏家族源流及宗祠探考

147小編 150 2025-07-03

作者盛良君對古建筑、碑刻之類頗有研究,作為白溪村的“文藝村長”,此文頗有價值。白溪朱氏宗祠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值浙江省文物保護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特此轉載。本文轉載時,作個別字詞的修改,并對部分觀點持不同意見,以括號注明。

以下文章來源于盛良君 ,作者盛德堂盛良君

盛良君: 中國古都學會會員、 古碑刻傳拓及金石研究者,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會員、金陵傳拓學社社員、湖州市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會員等。研究方向:深入挖掘和研究浙北、皖南、蘇南一帶歷史文化。

【摘要】 長興古稱長城。春秋吳越時期吳王闔閭派其弟夫概在長興筑城作為王邑。因城狹長,故名長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晉武帝太康三年(282)置長城縣。后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镠因避后梁朱溫父朱誠諱,改長城為長興,一直沿用至今。在長興縣太湖街道白溪村,至今還保留了一處長興縣域內歷史最早(注:原文如此,但比朱氏宗祠更早的還有鐘樓、孔廟)、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據有關專家考證,此建筑為明代晚期始建,它就是長興白溪紫陽朱氏宗祠。

【關鍵詞】長興 朱熹 紫陽朱氏 宗祠

孔子曰:“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又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祠堂在明清時期是每個大宗族必有的建筑,無論其規模和重要性,都是其他私宅所無法比擬的。宗祠最初是同族人為了紀念同一祖先、執行族規家法、懲戒不孝子孫的地方,以此來維護家族的秩序和繁衍。后來,逐漸成為一個家族族權的佐證與象征。對于長興紫陽朱氏家族和宗祠,專家學者們曾對其作過多次梳理和考證。筆者根據《長興紫陽朱氏宗譜》和白溪朱氏宗祠建筑特色結合宗祠內碑刻作出考釋,以求方家指正、補充。

一、白溪朱氏宗祠建筑風格及結構特點

古人把祠堂風水的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祠堂的選址尤為重要。長興朱氏宗祠在選址上可謂用心良苦,充分利用了白溪村的地形、地貌條件,東、南、北三面環水,曲溪東流,匯入太湖。據民國九年《長興紫陽朱氏宗譜》載:”吾宗自宋季始遷于邑之白溪,其溪前后有二,在縣治東北三里西由畫溪匯箬水合金蓮溪,曲折東注,經前溪瀠洄蕩漾,波轂淪漣外則支浜環插,翼帶盤繞,若蓮鉤疊瓣,極左右回抱之致,群稱為‘蓮花地’,蓋象形也。聚族而居,建祠于其間,以妥先靈。”由此可見,朱氏宗祠選址不僅考慮到地理、風水,也充分考慮到擇水而居的理念,在以水運為主的古代,無疑對族人生產、生活和出行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其次宗祠采用了合院式布局,在強調主、從關系和中軸對稱的前提下,院落之間主次分明,具有格局合理、物景有致的特點。臺基按照從屬和層次照應關系依次梯度抬高,突出各建筑單體的功能與地位。大殿原懸掛“徽國文公祠”牌匾,門廳梁枋有高浮雕“朱熹講學圖”,這充分反映出設計者獨具匠心的建筑理念和文化素養。建筑手法上均考慮了祠堂家廟建筑應有的規格、等級和使用空間。且又有別于浙南和皖南高大封火馬頭墻等突出氣勢和相對封閉的建筑特征,具有典型的環太湖流域水鄉地區傳統建筑風格。

白溪朱氏宗祠落于長興縣安化區八莊(今太湖街道白溪居民區白溪自然村),總體平面呈略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84.2米,東西寬41.8米,占地總面積3260平方米,建筑面積1294平方米。建筑布局為北朝南,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門廳、東西廂房、正廳、披屋及西側附屋;在中軸線的東側分別由門屋、中廳、后廳及連廊組成前后二進回廊式院落。披屋北面為宗祠后院,占地面積537平方米。

宗祠內原有正廳三間,呈中軸對稱式布局,闊16.39米,進深15.28米。整體建筑為抬梁式結構,構架為內四界前后雙單步,前檐單步做成船蓬軒形式,次間為穿斗式結構。正廳為宗祠核心建筑,用材碩大,做工考究,其中明間寬6米,四根直徑50厘米的粗大楠木為金柱、扁鼓型柱礎,方磚鋪地,屋面平緩,屋檐微翹,鐫埔雞脊;粉墻黛瓦、雕梁畫棟。各單體建筑外觀均為硬山頂的單層建筑,除牌坊外,均處于圍墻內,獨立于周圍民居和村莊道路,是一座布局規整、庭院有致、景觀優美的宗祠建筑。

根據2006年大修繕時所揭示的建筑遺跡及建筑風格,并經過國內多位古建筑專家考證,正廳應為明代晚期建造,門廳建于清初;其后三百年間朱氏族人先后多次進行擴建、翻修和搭建,但形制、風格未變

二、白溪朱氏家族源流及宗祠始建年代

(一)白溪朱氏家族源流

據《長興紫陽朱氏宗譜》卷首記載:“吳興山水清遠,而長興獨擅五峰三箬之勝。其間靈秀鐘毓,代多閥閱,而朱氏為尤著。湖郡長興白溪始遷之祖曰鈺者,乃晦翁先生之孫也,宰長興,愛白溪山水之勝,遂率厥子扆公家焉。子孫繁衍,世有偉人。”另據《承務郎長興縣縣令朱鈺制敕》:“縣令之職,錢谷是司,故條目為甚繁,斯官署為匪易,欲勝此任務,在得人爾。長興縣縣令朱鈺乃太師徽國公熹之孫、工部侍郎建陽侯在之子,禮樂名家,簪纓華胄;早承恩于先世,遂列位于榮官;儀法無違,勤勞懋著。嵇年書績上達予聞,特進爾階承務郎,錫之敕命;爾尚益殫乃力、益盡乃心,用酬任使之榮,以俟官階之陟。欽哉!”族譜記載長興朱氏始祖為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之孫、朱在之子朱鈺。(注:清順治及乾隆《長興縣志》職官表中均乏載。)

朱鈺,字子器,為宋理學家朱熹之孫,祖以上皆顯爵,理學勲名,昭垂史冊。宋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出宰長興。剛剛上任,他就聯系地方名流,了解時政利弊,凡舊政有不利于民者,盡皆剔除或修改。時間不久,長興縣域內皆刑不枉施,案無遺留。對于長興縣的未來發展,他擬定方案,逐步施行。首先他整治教育,因為他認為“士為四民之表,學以明倫。首躬行以重實踐,勤課試以起人文”。朱鈺首捐清俸,身體力行,在他的努力之下,不到一年,長興縣就被他治理井井有條。次于士者為農,而蠶桑為衣食之源,也是國家供賦的主要依賴。朱鈺于工作之余親自到田間地頭,對勤于耕種者給予嘉獎,并警示那些懶惰之人。遵循便利,指導人民,使他們罷黜浮華奢侈,以勤勞儉樸為首要,多方開拓進財渠道,多方節省花費用度,使家家戶戶都變得富裕寬余。像朱鈺這樣恪盡職守、一心為民的好官,在古代循吏中也是不多見的。朱鈺的政績不但得到了上級褒獎,長興父老也都延頸禱祝,扶杖以觀德化之成。

端平二年(1235),朱鈺因任期滿而升承務郎。遷將赴任之時,全縣士民紛紛挽留,一度導致交通阻塞。并且要向上級請示為朱鈺建祠祭祀,以感謝他對長興的貢獻,朱鈺力辭。然而百姓卻不忍其離去,無奈他只能請求致仕(退休)歸家,以感長興子民厚愛以及欲建祠祀像之情。遂卜居于長興縣治北之白溪村“建祠其間,以妥先靈”,從此日日山水自娛,悠游林下數十年。

然而在家譜卷首“宗譜源流 · 節錄舊譜諸序”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謹按:宋端平間子器公(朱鈺)令長興,遂居白溪。至景隆公,歷四世已一百十余年,始輯宗譜,而譜本已不復見。樂山公、五溪公續于明嘉靖辛丑(1541),旋與婺源合譜。石泉潘公旦為之序,略曰‘湖郡長興白溪,始遷之祖曰鈺者,乃晦翁先生之孫也,宰長興,愛白溪山水之勝,遂率厥子扆公家焉。’于是翠屏命弟往……而敦本求源之心,易地皆然。即持舊譜出示,如合符節,翠屏囑予文以序篇首云,云是為《紫陽朱氏世譜》。”

以上大概意思是說,長興朱氏家族至明嘉靖二十年(1541)時,由于舊譜遺失,于是找到婺源朱氏與之合譜。為區分婺源朱氏族譜,遂將長興朱氏命名為“長興紫陽朱氏宗譜”(因朱熹號紫陽先生)。這就說明自明嘉靖二十年之前的譜牒不一定準確,完全是依靠婺源朱氏族譜續下來的,而嘉靖二十年之后的譜牒則十分準確、明朗。

(二)白溪朱氏宗祠始建年代

對于白溪朱氏宗祠始建年代,歷代古籍說法不一。

據清乾隆《長興縣志》載:“朱文公祠在縣城宜春門東北五里白溪。朱氏舊有堂三楹,制甚崇宏,族人呼為大廳屋。本朝順治八年(1651),裔孫朱之黯、朱升等醵金修葺,改為今祠。”清光緒《長興縣志》記載:“懷宗(注:指明崇禎皇帝)需才,亟命大司成合較國子一萬二千人中拔朱升等六人,后有人阻撓放歸,過隱生活……卜筑白溪之畫荘。”

以上為目前統一認定說法,就是說長興朱氏宗祠為明崇禎時期朱鈺十三世孫朱升所造的畫改建而成。但結合《長興紫陽朱氏宗譜》記載,南宋理學家朱熹之孫朱鈺任長興縣令,后卜居于白溪“建祠其間,以妥先靈”。所以在南宋時朱鈺已經在白溪建有宗祠。然而根據今宗祠內現存刊刻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長興朱氏宗祠禁約養備碑》記載:“我朱氏建祠于白溪三百余年,春秋時享必以誠、少長咸集必以禮,煌煌家法所當,子子孫孫勿替引之。”由嘉慶二十三年(1818)上推三百余年就是明弘治十三年(1518),那就說明白溪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至弘治十三年(1518)之間(轉載注:本人不同意作者觀點,個人以為最早不會早于明嘉靖年間)

……(轉載省略若干)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朱鈺在定居白溪時,因為家族成員較少,且國家不允許民間建祠立廟,所以朱鈺很可能就是建房自居,并未建宗祠。到了明永樂中晚期至弘治時期(1418—1518),白溪朱氏家族枝繁葉茂,于是才開始修訂家譜、建造了自己的家祠(規模不大),這與今祠堂內保存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碑刻內容完全符合。

下面為明嘉靖后歷代宗祠修復記載:

明嘉靖時,十一世祖五溪公以舊祠庳隘,舍其宅拓而新之。(轉載注:本人認為這才是現在朱氏宗祠始建的年代,而之前白溪朱氏雖有宗祠,但非此地,不可混淆。)

明崇禎時期朱升(1608—1673)在緊挨著宗祠的東面筑畫(轉載注:本人認為朱升建”畫莊“的年代為順治八年,即1651年,并非明崇禎時期。)

清順治八年(1651)宗祠漸就傾圮,季直公、允常公(朱升)、若申公謀于眾,復加整葺。歲時聚謁執豆,駿奔者繩繩緝緝。兵災之后,祠宇圯,契券無存,盡歸烏有。(這里兵災指的是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兵災)

康熙二十七年(1689)朱宏軒重修宗祠。

乾隆辛亥(1791),族眾聚資重新,將畫莊并入宗祠。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立《長興朱氏宗祠禁約養備碑》

清道光七年(1827)立《長興朱氏宗祠禁約碑》

1956年,朱氏宗祠被國家征作糧庫。

19661972年,宗祠前腰樓及石獅被砸碎丟棄。

1999年,朱氏宗祠由白溪村集體使用和管理,后為村民作為家庭工廠使用。

2002年6月,朱氏宗祠列入縣級文物保護點,此后,家庭工廠設備遷出。

2003年8月,被公布為長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3月16日,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52007年,長興縣政府投資400余萬元對白溪朱氏宗祠進行了全面修繕。

綜上,筆者認為長興朱氏宗祠始建于明永樂晚期至弘治年間(規模很小)。至嘉靖時由五溪公舍其宅拓而新之(今正廳位置)。明崇禎時期,朱升在宗祠東側筑畫(今朱升舊宅)。清順治八年(1652)裔孫朱之黯、朱升和若申公等聚金修葺宗祠。康熙二十七年朱宏軒重修宗祠。所以現在正廳為明嘉靖時期所建,而并非朱升所建,朱升只是和朱之黯等重修。

直到朱升長子朱斯年去世之后,畫莊轉歸朱升女婿錢玨名下(錢玨,字霏玉,號朗亭。順治十八年舉人,康熙十六年被選為涇陽知縣,官至山東巡撫)。傳至錢玨孫子錢志棟時,畫莊依舊歸錢家所有(錢志棟1693—1748,字泰瞻,雍正十三年舉人,乾隆二年進士。任直隸滿城知縣、高陽知縣。著有《鳩柴閣集》《畫莊筆圃》)。至錢志棟去世后,畫莊重新歸到朱氏家族名下。于是在乾隆辛亥(1791),族眾聚資重修宗祠,遂將朱升所建畫莊合并成為今天的朱氏宗祠規模。

三、白溪朱氏歷代名人

據《長興紫陽朱氏宗譜》記載,白溪朱氏可謂名人輩出。明清時期高中進士、舉人者達十余人。朱一儒、朱文龍兄弟倆在隆慶四年(1670)同榜中舉;朱一儒的兒子朱鳳翔、侄兒朱汝器萬歷十七年(1589)同時金榜題名,成為長興朱家最早的進士;朱汝器的弟弟朱汝鼇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再中進士。清代出了朱濟、朱鈐兩位進士,可謂“一門五進士”。

朱 鈺

:字子器,南宋時任長興知縣,并攜子朱厥、朱扆等定居于白溪,成為長興朱氏始祖。

朱 扆:字輔卿,號永云。著有《太極啟微》《性理解》二書。

朱 琮: 字德符,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率部攻克長興時,朱琮歸到耿炳文元麾下,因智勇雙全,南征連數城。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琮攜三子隨湯和元帥率部征閩,從浙江明州(今寧波)乘船南進、登虎門、掃南臺、克福州,進延平(今南平),戰功顯赫。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賜琮鐵券。后朱琮告老,攜次子官第回長興白溪榮歸,還有二子留在福建,故有長興福建朱氏后裔。

朱 檳 : 字時忠,號五溪,授迪功郎。

朱世容: 字仁伯,號陽谷。于萬歷丁丑修《紫陽朱氏族譜》。

朱廷珍: 字懷賓,贈迪功郎。

朱大用: 字子才,號峰。貢入太學,任廣州府經歷,授迪功郎。

朱良賢: 字希之,號顧泉。授江西樂安府尹。

朱一儒: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順天中書舍人。

朱文龍: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應天中書。

朱汝器:字午臺,號偕之,白溪村人。萬歷十三年(1585)中舉,十七年(1589)進士,官福建建寧府知府、山西按察副使等職。

朱汝鳳:號五峰。邑庠生,贈奉直大夫,云南曲靖府尋甸州知州。

朱永瑞:字天祥,號喻菴。郡庠生,贈文林郎,內閣中書。

朱 耀:字岱青,號澹菴。郡庠生,封承德郎,晉封奉直大夫,累贈中憲大夫、江寧驛鹽道。

朱鳳翔:字君采,號襟江,朱一儒次子。萬歷七年(1579)中舉,十七年(1589)進士,歷中書舍人、汝南道御史、巡撫蘇松常鎮、廣東電白縣典吏、南京禮部主事和郎中等職。

朱汝鼇:字雨化,號昆河,白溪村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中舉,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河南內鄉知縣、安徽當涂知縣、禮部主事等職。

朱正邦:明代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順天中

朱 升:字允常,號日如,又號贅翁,為長興始祖朱鈺十三世孫,世居長興縣東之白溪。八歲能文,九歲補諸生,時懷宗(崇禎)需才,亟命大司成合,較國學一萬二千人中只撥朱升等六人,后有人阻撓放歸,過隱居生活。朱升性情淡遠,喜幽靜,常與志同道合文友悠游于山水之間。他學識淵博,論古有獨解,尤擅書法,工八法,得鐘繇、王羲之筆意。晚年筑白溪畫莊,隱居教授為樂。他還是研究茶葉的專家,著《茶譜》四卷,《最樂堂》詩文三集。

朱 濟:順治十五年(1658)任廣東萬縣知縣。

朱奕輅:字星駕,號曉坪。康熙癸酉舉人,授明威將軍。

朱 煐:字乘御,軍浩存。贈文林郎,安徽休寧知縣。

朱履臺:字升矣,號敬齋。授奉直大夫,山東濟寧州知州。

朱紫貴:字立齋。貢生,官杭州府訓導。有《楓江草堂詩稿》行于世。

朱 夰:初名杏芳,字云栽,乾隆九年(1744)更今名,字公放,又字山樵,號荑稗老人,又號藥府外史,后離垢生、同群道人、小玲瓏山人、浮玉北堂道人。放情山水,肆志金石篆刻,詩才清雋,書畫有奇氣。客維揚與金農、鄭燮友善。尤精音侓。著摹印篆印譜、山漁刻印稿、宮調譜。著作有《朱氏家譜》《長興縣志》《續印人傳》《泉園隨筆》。

朱伊鐄:字豐鳴,號聲齋。乾隆癸卯舉人,挑選知縣改授景寧縣教諭。

朱 適:字鯨川,號薌泉。乾隆庚子科舉人,揀選知縣。

朱 棟:乾隆丁酉科選拔己亥恩科舉人,歷官至甘肅按察使,授通議大夫。

朱文鼎

: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四庫全書館總校。

朱 鈐:清代乾隆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庫全書成授編修。

朱 樾:字云巖,號廵軒。嘉慶戊寅恩科舉人。道光丙戌大挑一等授廣西陸川縣知縣。歷署天河縣、融縣知縣、永寧州知州。

朱文階:字耀三,號蘋渚。贈承德郎,歷任廣東潮陽縣縣丞、東莞縣縣丞。告歸后修葺宗祠、譜牒、神龕、先塋、碑志。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興朱姓人口17393人,縣內姓氏排名第8位。長興朱姓出自朱熹。朱熹系宋代理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世稱朱子,是中國歷史上繼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儒學大師,其后裔遍布國內外。朱熹有三子,即朱塾、朱野、朱在。朱熹次子朱野(朱鈺的叔父)的第三個孫子朱潛,在南宋末年任過烏程縣令,因“山河破碎”,憤而攜其家族二子一女東渡朝鮮,在韓國全羅南道錦城登陸后定居下來,其后裔繁衍至今,遍布全境。據韓國新安朱氏中央宗親透露,共族人丁已達十五萬人之多。朱潛另兩個兒子朱槐、朱楠仍留在湖州,其后裔分布于菱湖、南潯,有潯溪紫陽朱氏宗族和荻溪紫陽朱氏宗族。

長興朱姓明清甚隆,成為望族,有“南半城朱家,北半城王家”之稱,分布集中在雉城范圍(轉載注:白溪朱氏分布于全縣,而非集中在雉城,包括白溪也不屬于雉城)。朱氏在長興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和主要居住地有:白溪村、朱家道場、忻湖齊山頭、下渚村、烏鴉斗、南符村、朱家村、夾山村、霞城村、七百畝斗、呂山鄉朱家壩等(轉載注:還有西白溪、朱渡橋、狹社橋、莊基村、周塢山朱家村等)。歷史記載的這些朱氏后裔,都傳承了朱子家風,為官有政聲,造福一方百姓。

四、長興紫陽朱氏家規、家訓

最近多次談到家風問題,例如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是中國大多數家庭推崇的經典家訓之一,常常以楹聯或對聯的形式出現于居家的門廳里,對人們的心靈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啟迪、規范、教化和塑造作用。一個家族有好的家訓、家規,才能培育優良家風。

朱熹是中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詩人。他少即聰慧,五歲時即能讀懂《孝經》,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一考就中了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他為官清正有為,官拜煥章閣侍講,為宋寧宗(南宋第四帝趙擴)講學。世稱朱子、徽國公、朱文公。

朱熹拜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與祖師二程合稱為“程朱學派”。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能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不但是理學集大成者,而且還是閩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后世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朱熹一生著述非常多,主要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等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后世及其家族子孫影響很大,朱子家訓、家規必然尤為重要。

家訓 : 祖宗以勤儉植家,以孝悌傳家,以詩禮教家,為鄉邦所推重,我子孫至今賴之。凡為祠下子孫,亦需恪遵祖宗攸行:毋交匪類、毋好爭訟,毋騁驕奢,毋以強凌弱,毋以富欺貧。用是居鄉,則鄉之善士;推是事君,則國之良臣。不然,則衣冠罪人。登我祠堂,且有愧色。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勉之!慎之!

文公家訓 : 衣服冠履第一;語言步趨第二;灑掃涓潔第三;凡讀書寫文字第四;雜細事宜第五

家規 :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厲害義,有傷風化。

祠宇整修,春秋祀典;毋致失期廢馳,有違祖訓。

各宗墳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據。

讀書尚禮,交財尚義;毋致驕慢嗇吝,有玷家聲。

富勿自驕,貧勿自賤;毋致恃富疾貧,有失大體。

婚姻擇配,朋友擇交;毋致貪慕富豪,有辱宗親。

赒窮卹匱,濟物利人;毋致慳吝不為,有乖禮體。

珍玩奇巧,喪家斧斤;毋致貪愛蓄藏,有遺后患。

冠婚講禮,稱家有無;毋致襲俗浮奢,有違家禮。

房舍如式,服飾從儉;毋致僣侈繁華,有干例禁。

家規、家訓這四個字,聽起來總覺得很嚴厲。但是良好的家規、家訓可以塑造出言傳身教的道德典范、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眾多人或家庭所效仿。孔子曰:“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又曰:“道之以德,濟之以禮。”

長興朱氏祖宗規制十四則 :

定祠堂之制以協古禮,設杏園之會以相親睦。

啟割田之舉以辦世業,詳草譜之書以資紀錄。

重祀典之行以申教敬,敦燕享之儀以教孝第。

明宗子之法以統同姓,嚴繼嗣之禁以防亂宗。

隆宗長之禮以敦愛敬,辯服制之等以聯譜系。

制義塜之規以防委棄,酌慶吊之宜以行公禮。

輸會首之任以司經費,附接賓之禮以備行用。

在長興朱氏宗祠內至今還保存著兩塊清代家規家訓碑刻:

(一)《長興朱氏禁約碑》

該碑現保存于長興縣白溪村朱氏宗祠。碑高115厘米、45厘米,該碑于清道光七年(1827)二月立于宗祠內。碑文主要記述了長興縣白溪村朱氏家族有族人暴棄自甘、不務正業、賭博自好、莫顧聲名,故呈請長興縣署立碑勒石,以為永禁。釋文如下:

立禁約后,白溪村切維吾鄉,溪以白名,清流可濯,姓傳朱氏,仁里堪風,士勤誦讀之功、農勸耕耘之力,無季無荒,何敢游手好閑乎?乃近有暴棄自甘、不務恒業、賭博自好、莫顧聲名,若不即加禁遏,養惡必深,甚至尤效漸多,貽害非淺。小則惰農失業,大則破產傾家。蚤夜以思,焉能坐視也?為此,先行請示,今又勒碑,以保永禁。倘敢違此,察出公舉,鳴官究治。呈請示樣,一同勒石。署浙江湖州府長興縣正堂加三級記錄十二次 ,鐘 :“為嚴禁賭博,以清地方而安民業事。照得崇正黜邪,先端術業,移風易俗,首戒慆淫。長邑本禮教之邦,為淳良之地。乃近有不法棍徒,不務恒業,每在鄉村市鎮開設賭場,以致良家子弟往往墮其術中,迷而不悟。始則磐囊倒橐,繼則蕩產破家,流為匪類,貽害閭閻,殊堪痛恨。前經本縣訪聞,節經示禁在案。茲據安區七、八兩莊生耆朱聞天等呈請示禁,為此仰該處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爾等務當各安本業,勉為善良,倘敢仍蹈前轍,一經訪聞,或被告發,定即嚴拿,從重究辦,決不姑寬!地保鄰佑知情容隱,一并懲治。本縣言出法隨,爾等各宜凜遵,毋得輕以嘗試,致噬嚌之莫及也。”

特示!在禁人等,開列于后 : 朱鳴鶴、朱長發、朱壽義、朱松虬、朱俊鶴、朱景福、朱方祿、朱啟芳、朱嘉昌、朱兆虎、朱鼎乾、朱雨龍、朱群口、朱星白、朱鳴龍、朱玉文、朱玉書、朱玉、朱斗魁、朱復和、朱玉麟、朱玉麒、朱經魁、朱士龍、朱萬春、朱士魁、朱東瀛、朱口口、朱岳陽、朱二爻、朱南山、徐順山、徐殿魁、朱亦仁、朱壽南、徐口德、錢長壽、錢如林。

—— 道光七年歲次丁亥二月刻石

印章:長興縣印(滿漢文)

朱星白書

(二)《長興朱氏宗祠禁約養備碑》

該碑現保存于長興縣白溪村朱氏宗祠。碑高103厘米、寬47.5厘米,該碑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十月立于宗祠內。碑文主要記述了長興縣白溪村朱氏家族有族人縱酒猜枚、乘醉喧嘩、毀傷器皿等事,以及家族恒產,將田租收作祭費,店租存典生息,以期擴充,并立碑勒石,以為永禁。釋文如下:

我朱氏建祠于白溪三百余年,春秋時享必以誠、少長咸集必以禮,煌煌家法所當,子子孫孫勿替引之。夫祭畢而燕,即古序齒禮也,亦何可縱酒猜枚、乘醉喧嘩、毀傷器皿等事?顧子姓眾多,賢愚不一,難保無此不肖行為,今族人公約:如有蹈此無禮者,即以不敬論,罰跪于始祖神位前,酌其輕重,分別責懲。有不服者,則永遠(不許)迸祭,毋謂言之不早也。至鄰派公堂,現存祭田四十九畝五分、市房一所,以為春秋辦祭之需。嘉慶十八年曾定職管、章程,近有不遵成規,輒敢目行爭辦,以致虧空累累;若不早為整頓,則效尤日多。茲議定:二、四、六、八每房各派公正之人輪流承值,將田租收作祭費,店租存典生息,以期擴充。所有公議條規,俱一一載明簿記,并刻貼祠內;俾合族人共曉云爾,爰礱石以志之。

——嘉慶二十三年歲次戊寅小春月初吉

紫陽裔孫 公立

五、白溪朱氏宗祠的文化挖掘

白溪朱氏宗祠是研究我國宗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宗祠作為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是族權的佐證與象征。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師皆有廟……尊君碑臣,于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公卿貴人都建祠堂,于墓所”。

白溪朱氏宗祠歷今400余年,其建筑、碑刻、家譜等均保存完整。由于長興地區易受太湖小氣候影響,特別黃梅季節,空氣潮潤,木質極易腐化槽朽,目前清代中期以前的木構建筑存世極少;而該正廳體量之大、用材之碩,尤其用名貴楠木做金柱在明清宗祠建筑極為罕見;門廳雕刻極其精湛細膩,工藝水平高超。無論建筑規格還是建筑工藝,均屬典型性、地域性的上乘之作,彌足珍貴,是研究長興乃至杭嘉湖地區明末清初建筑風格嬗變的重要實物。

朱氏宗祠對于傳承朱子儒家思想、弘揚民族精髓文化以及長興歷代名人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朱熹系宋代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世稱朱子,是中國歷史上繼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儒學大師,其后裔遍及全國各地以及十幾個國家,人數以千萬計。

白溪朱氏后裔多數都生活在太湖流域,單長興縣就有2000余人,宗祠所傳承先祖文化源遠流長。從現存二通《長興朱氏宗祠禁約養備碑》《長興朱氏宗祠禁約碑》,就可以感受朱熹的理學思想,折射儒家核心文化,賦予深刻的時代精神及傳統教育意義。

20052007年,長興縣政府投資400余萬元對白溪朱氏宗祠進行全面修繕,使朱氏宗祠更符合原有的歷史風貌,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同年10月,陳列布展、景觀美化,向游人開放,成為長興對外展示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窗口進行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目前已接待國內外包括韓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及香港等地朱氏后裔尋根問祖。

六、結語

依托歷史名勝,尋找文化與旅游產業最佳結合點是當今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長興白溪朱氏宗祠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前提下,應積極有效地加以開發利用,實現多贏。相信白溪朱氏宗祠在“魅力鄉村”建設中,通過環境綜合整治,景觀綠化美化,整合自然與人文優勢資源,建成太湖西岸一處具有江南水鄉韻味的文化景點,提升長興的文化旅游品位,從而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者:盛良君 攝影:潘志強

注:本文參考文獻資料

1.清 · 順治張慎為修、金鏡纂《長興縣志》

2.清 · 乾隆譚肇基修、吳芬纂《長興縣志》

3.清 · 嘉慶邢澍修,錢大昕、錢大昭纂《長興縣志》

4.清 · 光緒《長興縣志》

5.民國九年《長興紫陽朱氏宗譜》

6.1983年長興縣地名委員會編《長興縣地名志》

上一篇: 朱元璋家祖墳的迷信說法,其中一說是“趕龍人”使壞,過于荒誕了
下一篇: 鮮為人知的朱元璋兩個傳奇故事:出生的風水寶地、小魚鍋貼的情緣
最新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 日韩 欧美 国产 社区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影院 | 亚洲蜜桃AV色情精品成人 | 出轨的妻子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亚洲日日精品 | 黑色丝袜美女被网站 |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M | 麻豆乱码一卡二卡三卡视频 |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 交换:年轻夫妇-HD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精品无码一区二在线 |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 国产曰批试看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 超级最爽的乱淫片免费 | 无码观看AAAAAAAA片 | 东热rq大乱交 | 果冻传媒免费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 欧美亚洲日韩在线在线影院 | 亚洲视频网站欧美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 | 成片在线看一区二区草莓 | 永久adc视频 | 韩剧甜性涩爱 | 97视频久久 | 午夜婷婷精品午夜无码A片影院 | 欧美另类z0z000高清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 | 考好老师让你做一次H | 丁香成人网址 | 99re久久热在线播放8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偷窥女厕 | 精品日韩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玖玖爱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在线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 xxx性欧美在线 | 特污兔午夜影视院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