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排別墅應該怎么買,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64 2025-07-02
村莊,是我國農村人口聚集生活的區域單元。
吾先祖瑯琊臺村遷縣城
山東諸城,轄區內多則村莊過千,少則數百。一個村莊,多則人口數千,少則百十人。有的村是雜姓村,有的村往往以一姓為主。每一個村都有一個村名,這些村名背后的文化、承載的歷史值得探究。
諸城的村莊大集
諸城村莊起名,大體分類,有的以姓氏命名,如臧家莊、李家莊之類的;有的以山川河流命名,如小峨眉、兩河村;有的以名人或較大的事件命名,如公冶長村;有的以樹木花草命名,如柳林村、桃林村等;有的以方位命名,幾個村村名相同,村名綴上前后左右東西南北上下,如南三里莊、北三里莊等;有的以距離命名,如十里堡(因距縣城10里路)五里堡,八里莊等;有的以村莊大小區分,如大水泊村、小水泊村等;有的以數目區分,如孔戈莊一村、二村等;有的則寄托著村民的理想愿望,如民主村;有的以建筑物命名,如普橋、土樓等;有的以村莊的產業特征命名,如辛家窯、吳家窯等;有的與宗教有關,如雙廟村、龍王廟子村、姑子庵村等。
還有一些村名帶有溝、峪、山、河、夼、灣、埠等字樣,多與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等有關。綜觀林林總總的村名,有的起名比較隨意,像以姓氏起名,或在其他村名的基礎上冠以方位、數字。有的則很有學問,很有歷史厚重感。許多村莊的名字很響亮,很有氣勢,也很有文化底蘊。有的以歷史名人命名,如郝戈莊鎮尚莊村,周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呂尚姜子牙讀書的地方,齊國第一位國君。相傳因殷商時期年少的姜子牙曾在此讀書而得名。
有的村名很儒雅。元末在濰水有一客店,佃戶聚集在此,名招戶店子村。最著名的是石橋子鎮都吉臺村,據說因秦末時期漢王劉邦伐秦時在此筑臺招賢點將而得名。皇華鎮相家溝村,據考,王姓遷此溝立村,因溝中橡樹多取名橡家溝。據《丁氏族譜》載,清順治時期,丁耀亢遷入,聽信風水先生言,此溝建別業,更為今名。
還有原諸城縣許孟鎮仁里村,元末明初,單姓遷此立村,以“仁德”“蘭花”取名仁蘭。清雍正年間,臧姓由諸城辛家窯遷入。至清同治年間,臧姓有人做官,以“仁人故里”之意,將仁蘭改為仁里。有的村名與皇家、軍事相關。曹陳村、曹寺村、皇莊等等。
有的村名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還有原諸城縣戶部鄉戶部村,與舊時的機構——戶部并沒有關系。據考,明初別姓立村,以北嶺桲欏林的諧音取名戶埠村,《諸城縣志》記有此名,后演變為戶部嶺。1944年后簡稱戶部。
有的村名比肩名城,如 西安村,位于枳溝鎮,是諸城唯一與市名同名的村莊。此外,還有和省同名的村,如九臺鎮有個山西村,皇華鎮有個河北村。
有的村名令人費解,甚至忍俊不禁。諸城南湖區有個我樂子村,明洪武年間,張姓遷此立村。因東南西三面丘陵環抱,村居洼地,取名張家窩樂子村。明末,臧姓遷入,改名前窩樂子村,后窩樂子村,演變為我樂子。相傳明洪武年間,張姓遷此建村。一說因立村于凹地,村南有山,故名窩落子。另一說有張姓三口人逃荒走到這里時,到河崖前邊大崖頭下的一個窩落頭宿下,故稱窩落子。但文字讓人很難聯系到一起。
有許多村,村名有共同特征。現舉幾例:帶有“官莊”字樣的村。萬家莊鄉官莊地名始于宋。一般而言,官莊耕地屬官方所有,是官府圈占田地、召民開墾、相傳元末明初是諸城千戶所招來佃戶在此墾種官地,后成一村,萬家莊鄉的官莊村。還有官莊村前的官莊店村,明末宋氏來此定居,定村前,官莊前面此處是客店,屬官府所管,立村時,加店字,取名官莊店村。
有許多村,村名有共同特征。現舉幾例:還有因村里有客店得名。如城南注輔店村,皇華店村,柳樹店村等。相傳于明洪武二年因有客店逃荒移民在遷此建村。
還有其他原因。南湖區北王家莊子村,明成化年間王姓來此建村。還有南湖區丁家莊子,因丁姓遷入,遂得丁家莊子村。還有九臺鎮山西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到,因官方移民建村得名。
帶有“莊子”字樣的村。此類村大多因建新村演變而來。如馬莊鄉的臧家莊子,明弘治年間,崖上臧姓遷此定居,以新建之意取臧家莊子,現改龍宿村。還有城關鎮的臧家莊子,其村名來歷均與臧家有關,是臧家城后的菜園子,后種菜佃戶解氏到此定居耕種,取村名為臧家莊子。
帶有“窯”字樣的村。幾千年來,農村家庭大量使用瓷盆、罐、甕、壇、缸等器具,而窯,一意就是燒制這些器具和磚、瓦等的建筑物。許多村莊農戶有窯專制陶瓷用品,其村名自然而然帶有“窯”字。如城關鎮就很多帶窯的村,元朝辛姓在此建村,取村名辛家村。后吳姓、黃姓、徐姓相繼遷入,更名為窯上村。清順治年間,辛姓建窯以燒制陶器為業,改村名為辛家窯。另外還有黃家窯,黃姓于明初遷此立村,以前叫黃家莊。后以燒木炭窯為業,故改名黃家窯。城關鎮還有徐家窯、吳家窯,村名與辛家窯來歷相似。如今,金屬和塑料等制作的生活用品替代了陶瓷用具。村名猶在,窯已不存。
諸城還有許多村,村名有共同特征,誰還知有哪些?請在評論區留言,共同學習一下。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物質表征,“記得住鄉愁”為內在文化與精神訴求。
諸城歷史文化名村,龍都街道臧家莊。
現在的農村普遍在村頭立了石碑,介紹本村歷史。許多村建立了“鄉村記憶館”。讀著這一個個熟悉或者陌生的村名,人們仿佛又回到了幼時故鄉的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