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床頭萬萬不要放這3樣東西?提醒:這一種還真別不當回事
71 2025-07-02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如今這里 是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也是村史展覽館
古村建筑的屋檐,頗具嶺南建筑特色
行走在古村的小巷中,恍如隔世
百翠閣由村里的古建筑改造而來,目前是東莞市職工書畫協會所在地
種德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
刺使舊里門廊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萬江大汾,曾與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譽為東莞的四大名鄉之一。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歷史,民居與宗祠在排列組合上還基本是廣府的疏式布局。
時代發展太快,很多古建來不及保護,如今的大汾村已經看不到連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幾步路,就能在現代建筑中間看到夾雜其間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磚、紅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
作為東莞四大名鄉之一的大汾村,明清兩代就以書畫名人輩出而聞名,是廣東省書畫之鄉。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成書畫院,比如百翠閣,還是東莞市職工書畫協會所在地。就連具有近500年歷史的何氏大宗祠也在2010年被改造成為展覽館,不僅展示村史,也曾舉辦過書畫展。
更有意思的是,何氏大宗祠風水格局獨特,是座蟹形仿生建筑,每一處建筑都有獨特的寓意。
種德、連步、青云三座古橋修建于明代
走進大汾村,第一個感覺就是喧鬧:進村的大橋正在修建,而進村的第一站便是大汾村市場,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然而就在大汾村市場往前一百多米右轉,便逐漸安靜了下來,一座簡樸的小拱橋映入眼簾。
橋下并沒有河流,這座小橋直接架在水泥路上,讓人覺得特別奇怪。通過橋旁邊的石碑才得知,原來這是一座古橋,叫種德橋。種德橋是明朝嘉靖年間,何應陽修建。據陳伯陶《東莞縣志》介紹:“何應陽,建石橋二后,舉子四。益喜行善事,廣施與。時疫癘大行,出秘方,制藥以施病者,所活甚眾。邑人楊寅秋之清丈高下,則壤不羞景黍。三舉鄉賓,不赴”。
看來,行善施德必有福報,是故橋名“種德”似乎很有先見之明,也很應景。
從碑文上記載,橋長3米,高4.1米,孔跨4.1米,孔高2.3米,橋面設欄桿,兩端置踏跺,而從現存的外觀看,拱橋為紅沙巖石質,造型也頗為精巧,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古建藝術價值。
如今的種德橋,孤零零立在水泥路中間,失去了往昔的風采,也失去了往昔的用途,如同一個躲進歷史的老人。但也是通過這位老人,讓人們想起曾經的大汾村的風采。大汾曾堪稱廣府水鄉古村落的一個典范,古村里河汊眾多,除了種德橋,還有青云橋、連步橋等明代精致小橋連接交通,與古樹古榕河道共同構成了這座村落的消夏時光。
從碑文來看,昔日小橋流水的風景,畫面感十足,讓人心生向往。《大汾何氏族譜》載:種德橋位處大汾中樞,“橋下風帆,橋上人蹤,往來相繼,最為區要”,這種繁華,倒與現在橋附近的大汾村市場吻合,說明此處幾百年來一直是村里的中樞。
遙想當年的種德橋,“日里塵囂,夜間閑靜可愛”。大汾名人何啟亨,曾這樣描述:“當此清霄,溪頭月上,風姿南來,洲上荻蘆輕翻,波面恍若魚游錦水;榕下球花,鶴棲搖動,儼如仙子蹴球。冠者五六,童子六七,相與盤桓其間,醉倚欄桿,簫聲四起,真不減二十四橋風月也!”。
如此美景良辰,如何不讓人向往。只可惜,到而今,只有“奈何天”了,畢竟歲月滄桑,誰也無能為力,只能通過殘留的文物來做些許憑吊。目前大汾還保留著種德、連步、青云三座明代古橋,其中“連步橋頭鐘韻”與“種德橋梁夜月”曾同為大汾十二景之一。1993年三座古橋以“大汾古橋”的名義成為第七批東莞市文保單位。
何氏大宗祠為蟹形祠
離開種德橋,深入村子,基本已經看不到連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幾步路,就能在現代建筑中間看到夾雜其間的古建筑,只是這些宗祠、家廟、書房大多凋敝。從布局上,我們依稀能看出民居與宗祠在排列組合上還基本是廣府的疏式布局。這里的古民居和祠堂基本大門緊鎖,但其青磚、紅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
大門緊鎖、深藏不露的何園是我們此次看過最為氣派的民居。我們從深深、窄窄、長長的巷子踮著腳尖,看其屋上的鉤心斗角,頗為規整。從這些屋頂和幾支出墻來的楊桃枝條,可窺知整座何園曲折回環的四合院落。
而祠堂除何氏大宗祠為三進外,其他多為兩進祠堂,基本大門緊鎖。像仕爵何公祠等祠堂,也不乏高大飄逸的鑊耳山墻。值得一提的是,大汾的祠堂的封檐板都保存不錯,精雕細刻,戲曲故事、卷草、博古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屋脊多為龍舟脊,脊身上有灰塑。房檐出檐較淺,用青磚疊澀而成。檐下亦有灰塑或彩繪作品,或風景或人物,殘破中依然可以領略出當年的完美。
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且對外開放,這里如今不僅是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也是一座村史展覽館,內部三面墻上都掛滿了大汾村的介紹展板。從展板上的介紹可知,何氏大宗祠是一座蟹形祠的仿生建筑。
在古代人的觀念里,蟹與龜一樣,俱通神靈,并崇尚螃蟹“鐵甲長戈死未忘”的精神,將螃蟹視作忠貞烈士的象征,所以不少地方,會將村落、祠堂、祖墳,建造成蟹形,祈求子孫能像螃蟹一樣,出生于草泥而能快速繁衍,在大敵當前,能鐵甲長戈,毫不動搖地抵御外敵。比如石排塘尾古村就是仿生蟹形建筑。
據記載,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嘉靖6年(1527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時,村人延請著名風水師曾季成看風水。師曾季看后說,看祠堂的形勢,是仿生螃蟹建筑,左邊是溫家祠,右邊是三將廟,兩地地勢較突出,是螃蟹的兩支巨螯,種德、青云二石拱橋為兩蟹眼。但原祠堂寢室低暗,天井狹隘,又有圍墻籬笆障閉,山水難以朝此涌進來,且“獨蟹口不開,難以進食。蟹臍干閉,難以滋養”。
曾季成建議,將寢室建成一丈高,地臺六寸高,并“移入后籬,前作千步”,改變原來低暗的面貌。天井加寬二尺,改得更寬敞。然后在中堂放置一大石蒲蘆,作為蟹臍,改后堂渠口,直出中堂,再轉入蒲蘆內,通向外堂天井,使得雨水,能流注蒲蘆中,四時不竭,以為滋養。接著,在圍墻上開正門,作為蟹口,可以進食江潮,吞納山光,以滋膏澤。最后在圍門上蓋一座高門樓,作為前呼,祠堂后建設護堂,作為后擁,庵座后開通一尺籬笆,作為文明后路。
大汾村的村民,見曾季成說得在理,就完全按照他的建議,重修了何氏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