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涼席價格不菲 噱頭大于其功能性
195 2025-07-02
一說到方位,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東南西北”這四個方位,再具體一點,生活當中能用到的也就基本八個:東、南、西、北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但是一提到天文觀測和風水時,就需要更精準的方位,這就是二十四山方位。二十四山方位是用來確定坐山和朝向的,所以又叫二十四山向。
唐代楊筠松口述的《青囊?序》曰:“先天羅經十二文,再用干與維。”說的是八干四維十二支,共二十四數,合起來就是羅經(提供方向基準的儀器)上的二十四山,即二十四方位。
八干就是八個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有人會問,不是十天干嗎?中古古代天文學家把天宮以“井”字劃分為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等份,稱為“九宮”,通過夜晚觀察天上的七曜(即日月五星)與星宿移動,從而辨別方向,判斷季節。而戊己位于中宮,不表示方位,所以只用剩下的八個天干。
四維就是后天八卦中的四卦:乾、坤、艮、巽。有人又會問為啥是這四卦呢?因為在后天八卦的方位中,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四卦的方位代表正位,剛好與十二地支中的子(北)、午(南)、卯(東)、酉(西)代表的方位重合,所以可用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卯、酉取代,而乾、坤、艮、巽代表的方位與剩下八個地支代表的方位不重合,所以這四卦不能用地支取代,故而保留這四卦當作四維。
十二支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那八干四維十二支是怎么排列的呢?如下圖,二十四山主要分為3層,我們從外到內逐一了解。
把360°的方位劃分成8份,每份各占45°,即東南西北和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各占45°。與今天我們熟悉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不同,古人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其實都是按順時針方向,原理是一樣的。這樣外層八個方位就定下來了。
越往里越細分,把360°方位劃分成24份,每份各占15°。
首先是洛書四維,在后天八卦中,乾卦位于西北方位,按順時針方向排下去,艮卦位于東北方位,巽卦位于東南方位,坤卦位于西南方位,這樣四維的位置就被確定了。
然后是八天干,天干是與五行相配的,是對“金木水火土”的陰陽劃分,所以就有了“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的對應關系。
五行的方位我們很熟悉,那就是“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所以與五行相關的天干,方位就和五行相同,于是八干的位置就確定了。
最后是十二地支,古人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后天八卦采用的是夏歷,所以是“正月建寅”,往前推就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十一月為冬天的開始,所以“子”就是十一月,位居北方。按照“字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順序以順時針方向排下去,它們的位置也就確定啦。
內層就是后天八卦的方位圖,從西北方位順時針旋轉,依次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順序確定各自的位置。
這樣就形成了最終的二十四山方位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