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客廳多大,沙發都要“5不擺”,不是瞎說,是老一輩的經驗
95 2025-07-03
對于一個宅院來說,到底是宅院重要,還是房屋重要?
在農村,可以聽到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一個說“千斤門樓四兩屋”,另一個又說“四兩門樓千斤屋”。
聽起來好像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么,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呢?
其實,兩種說法沒有對錯之分,都有道理,只是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以及各地的建筑風格、風俗、地理環境不同。
這句俗語所要強調的是大門重要,還是房屋重要。俗語中的“四兩”和“千斤”,往往用來比喻事物的重要性對比。
“四兩”很輕,比喻事物并不是很重要,而“千斤”很重,比喻事物很重要。兩相對比,“四兩”在“千斤”面前簡直是天壤之別。
一、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
1、千斤門樓四兩屋
這句話從風水習俗的角度來說的。
民間俗信認為,大門的風水在整個宅院之中,占有首要地位。這種說法,主要是受古代風水方面的典籍影響。
比如,《陽宅撮要》、《陽宅十書》、《陽宅集成》等,都把門、主、灶稱之為“陽宅三要”。門,就是宅院大門;主,就是主屋,俗稱正屋;灶,就是宅院的灶屋和灶臺,也就是廚房。
“陽宅三要”中,門被列為首要地位,屋居其次。
農村有一句老話說“未見一家人,先看一家門”,這句話雖然包含了多種意思,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這家人的大門風不怎么樣。
如果門的方位開得好,這家人的氣象就好,有生氣,丁、財、貴俱佳,否則,家里會出現衰敗之象,容易出問題。
比如,《陽宅十書》中就強調說:“門為宅骨”,要求宅院大門的坐向,要精確到3度以內,坐北向南的宅院,院大門通常偏東5-8度,取“紫氣東來”的吉祥之意。
2、四兩門樓千斤屋
這句話是從大門和房屋的大小角度來說的。
意思是說,門樓要建得小一些,而房屋要建大一些。
在古代,門樓和正房都有朝廷的建筑等級制度管著,什么樣的身份,只能建什么樣式的門樓,以及什么制式的正屋。
比如,清代《大清律》規定,普通百姓的門樓,只能建如意門和墻垣式門兩種,正屋只能建四架三間。
正因為如此,古代庶民在建大門的時候,盡量把門樓建小一些,避免因逾制而受到懲罰。正房也是如此,再大也不能逾制。
但是,正屋兩邊的廂房規模不受限制,按照主次來說,只要廂房不高于正屋就可以了。
不過,不同地方,因文化上的差異,門樓的大小有差別。比如,北方地區的門樓要高大一些,平均高度4.2米,檐口出挑達1.5米;南方地區的門樓要低矮一些,高度多在2.8米左右,出挑不超過0.8米。
二、不同地域,對大門和房屋的習俗不同
我國地域遼闊,地域不同,地方風俗的差異很大。
我國有一些地方,尤其是農村普通百姓之家,并不重視大門,且將大門視為可有可無。
比如,我國長江中游及以南地區,西南的部分地區就是如此。這些地方的房屋大多為開放式庭院,也就是沒有圍墻的庭院,只有少部分的人家有圍墻的庭院,也有大門。
這些地方立大門的情況,大致可以分三種。
一是舊時富裕的家庭。這些人家在地方可稱為大戶,有足夠的土地建庭院,為了財產安全,修建了圍墻和大門。
二是家族立大門。有的村莊為一個姓氏,這樣的村莊就在村口立大門,村內人家多數沒有大門,少數有大門。有的雖然一個村為一個姓氏,但以房族(村莊始祖下的支派)為單位立大門,有幾個支派,就有這座門樓。其他人家一般不立大門。
過去農村,這些姓氏族群在分親疏時,說血緣關系離得近的,他們就說“我們是共座大門的”,相反,說血緣關系離得遠的,就說“我們不是一座大門的”。
三是象征性的大門。有一些人家的庭院沒有建圍墻,但是,在位于庭院的出口處立了大門。這種大門一般只具有象征性,沒有實際作用,更不要說風水習俗方面的作用了。
以上第一種情況,因家庭富裕,對大門非常講究,很多人見的“世面”多,受外面文化影響較深,也有條件相信風水。這就是正如風水順口溜所說的:“窮算命,富燒香,顛顛倒倒問陰陽”。
這些富裕人家,害怕自己家庭“顛顛倒倒”(即家運起起落落),也就喜歡風水。他們認為,大門的風水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于是,他們也就認可“千斤門樓四兩屋”之說。
而上以所說的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也就是舊時普通人家,因為家庭本來就沒有立大門,或者立了大門也只是象征性的,他們對大門的觀念很淡薄,認為可有可無。
這些人家對正屋非常重視,尤其重視堂屋(廳堂)大門。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門、主、灶”這“三要”中的“門”,指的就是堂屋大門。他們重視堂屋大門的程度,并不亞于那些重視院大門的地方或人。
當地的民眾將堂屋門稱之為財門,將裝堂屋大門時,一般要舉行隆重的“安財門”儀式。
正因為如此,這些地方農村普遍的說法是“四兩門樓千斤屋”。
直到現在,這些地方的農村,有錢建起了漂亮的樓房,大多數人家還是沿襲了舊時的傳統,只重視房屋和堂屋大門的坐向和朝向,重視堂屋大門的牢固性能,仍然沒有建圍墻和大門的習慣,還是喜開放式的庭院。
三、結語
從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千斤門樓四兩屋”和“四兩門樓千斤屋”這兩句農村俗語,從字面上來看,好像是自相矛盾,實際上兩者并不矛盾。
這兩句俗語,反映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與地域文化習俗中不同角度的智慧,體現了因地制宜的辯證思想。
前一句俗語強調文化象征與空間序曲,后一句俗語關注實用本質與生活本體,二者統一于“天人合一”的營造哲學中,構建了我國傳統建筑智慧的完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