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說“搬家4不扔,扔了福氣散”,哪4種?有道理嗎?
112 2025-07-05
民間俗語是非常多的,這些俗語涉及的方面也很廣,有的與農業種植有關,有的與做人處事有關,還有的與房屋建筑相關。
這些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但卻蘊含著不少深刻的道理。
由于俗語源于生活,因此這些接地氣的話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幫助作用的。
比如今天咱們說的這句話,“不怕屋后塘,就怕抬轎房”,是關于住房的。
那么,這句話傳達的意思有道理嗎?什么樣的房屋,被稱為“抬轎房”?
我國南方地區的水源要比北方地區豐富,因此很多房子的周圍都有水塘。
這些水塘能極大的提升生活的便利,比如人們日常用水比較方便,清洗衣物也比別人方便。
同時,這些水塘還有個好處,那就是能提升居住環境的美感。
有一些人家比較擅于打理水塘,他們會在水塘里種上荷花,到了夏天,荷花綻放,那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還有的人則是在水塘里養一些小魚,可以在水塘邊上垂釣,享受寧靜而又悠閑的時光。
盡管屋后的水塘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和小美好,但也潛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安全隱患。
家里有小孩子的都知道,小孩天生好奇心重,看到池塘就走不動道,總想去邊上瞅瞅,玩玩水。可一不留神,就容易失足掉進水里。
每年我們都能聽到幾起小孩在池塘溺水的悲劇,做家長的聽到這種事情,都心痛不已。
另外,還有老人,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平時去不了太遠的地方,只能在家門口溜達一圈。
如果他們在池塘邊上遛彎,一個不小心滑到了,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河邊溺亡的事情不僅發生在老人和孩子的身上,一些會游泳的人也會發生意外。
池塘下面的情況復雜,水溫也是忽冷忽熱,如果在里面游泳,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河草、淤泥絆住,到時候就有可能發生意外。
再說說夏天蚊蟲的影響,一般天氣熱的時候,蚊蟲就活躍起來。
而水塘周圍更是因為空氣潮濕,成為了蚊蟲爭相去往的地方,那些蚊蟲在這里繁殖,最終越來越多。
夏天白天是很熱的,只有晚上稍微涼爽一些,人們一般都是趁著晚上涼快點出來乘涼,可沒想到被蚊蟲咬的全身都是包,多難受。
此外,蚊蟲還會傳播疾病,嚴重威脅家人的健康,如果誰家屋后有水塘,自然也要多一份擔憂。
所以,屋后的水塘雖然有它的用處,但這些弊端也不容忽視,不過與抬轎房相比,人們更擔心抬轎房帶來的隱患。
說到“抬轎房”,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是啥意思。
其實“抬轎房”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以前結婚講究八抬大轎,新娘坐在轎中,由轎夫們抬著走。
抬轎的形狀是中間高,兩邊低,如果我們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是這樣的布局,會有很多隱患,因此人們比較忌諱“抬轎房”。
另外,除了房子本身的結構問題外,“抬轎房”還指的那些處在山坡之間的房子。
這種情況下,房子是兩側高聳,中間低,也同樣有危險。
我們先說第一種情況的“抬轎房”,這種房子最大的問題是采光和防水問題。
由于中間的房子太高,就好像是一把大傘撐在頭頂,這種情況下,不論是上午還是下午,都會有一邊的房子因為遮擋而見不到光。
這樣的房子因為采光問題,在白天的時候會顯得昏暗,人們不得不長期開著燈照明。
像老一輩人比較節省用電,白天才舍不得開燈,如果老人視力不好的話,很容易就摔倒或磕碰到。
再者,屋內常年采光不好,還會導致屋內的濕氣變大。
生活在濕氣重的地方,家里的家具、衣服容易長霉外,對身體也不好,而且屋里面還容易產生一股怪味,住在這里面別提多難受了。
還有防水問題,由于房子中間高,雨水就會順著房檐往下流,流到兩側的屋頂上。
如果房子屋頂的防水做的不好,那么兩側的房子就會遭受雨水滲透,導致屋頂漏水。
屋頂漏水久而久之就會使得墻壁變得潮濕,起初可能是墻壁起皮,到后來,墻壁內部也滲透上水,就會逐漸出現裂縫,甚至可能導致墻壁不結實。
如果碰上大風天或者是發生地震了,那么房子就更加不穩了。
所以,住房一定要避開“抬轎房”,以免帶來安全隱患。
我們再來說以下第二種情況的“抬轎房”,這種房子的危險主要是源于周圍的山體。
大山高大而陡峭,一旦遇到連續降雨,就容易發生山體滑坡或泥石流,這時候處在山與山中間的房子就會受到威脅。
另外,地震的時候,山上的石頭也可能會滾落下來,砸毀房子。
前些年,我們就親眼目睹了一次山體滑坡,泥石流瞬間沖毀了山腳下的幾棟房子,那場面令人觸目驚心,住在這樣的“抬轎房”中,實在是太危險了。
而且從風水角度來說,這樣的房子也容易聚集陰氣。
古人認為,房子是活人居住的地方,應該陽氣盛一些,這樣才能讓人住得安心。
而當房子的陰氣過重時,人們居住在這里就會事事不順,甚至影響家人的健康與財富。
雖然風水之說沒什么科學依據,但在實際生活中,還是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少壓力和不安。
現如今,人們也會避免蓋“抬轎房”,人們更傾向于整齊規整的房子,這樣的房子不論是外觀還是結構都比較好,能居住較久的時間。
“不怕屋后塘,就怕抬轎房”這句俗語強調“抬轎房”的危害要比“屋后塘”更大,提醒人們在選擇住房時,要避開這種格局,以免日后住進去危險不斷。
針對這句俗語,有人認為這是迷信,但也有人覺得古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聽取的。
你認為這句話有道理嗎?如果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