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龜推薦!這5種寓意長壽招財
106 2025-07-05
農(nóng)村俗語“大門過于堂,家敗人丁亡”、“大門過于堂,出不孝兒郎”,從表面上來看,與我國古代的風水學有關,實際上,這種說法與古代封建社會住宅等級制度有關,風水之說,就建立在這些制度的基礎之上,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趨利避害。
在現(xiàn)存的一些古村,如果你觀察,會發(fā)現(xiàn)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一些出過舉人、進士,在地方或朝廷當過官員的老宅,除了極少數(shù)人有氣派大宅院外,大多數(shù)人的老宅從房屋的表面上看,與平民百姓沒有多大區(qū)別,有的官員的住宅比普通百姓的院子還要小一些。
如果仔細觀察,其中還是有所區(qū)別的,主要區(qū)別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門的規(guī)格有所不同,要稍氣派一些。二是明清以后的舉人、進士住宅的大門前有“闈墩”,即民間所說的旗桿石、拴馬石。“闈墩”就是科舉考試中的秋闈中考取了舉人之后,在春闈的考試中考取了進士之后,根據(jù)朝廷的規(guī)定,可以自己家大門前設立的一種標志性的石器物件,也有的立碑紀念。
舊時代的農(nóng)村,人們習慣于聚族而居,成為村落。居住在一個村里的族人,講究以中庸之道處理鄰里關系,以及講究風水格局。如果村里出了一位官員,要在老家重建住宅,就只能在自家的老宅基地上建,院落肯定不會比原來的大,房屋不會比鄰居家的高。因此,大門的規(guī)格就成了家庭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定要建出一種氣勢。
正因受到這些影響,舊時,農(nóng)村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家總是鋪張揮霍地修建大門,貧苦人家則盡力將大門建得有模有樣,免得顯得太寒磣。
“大門過于堂,家敗人丁亡”和“大門過于堂,出不孝兒郎”這兩句農(nóng)村俗語,現(xiàn)在很多人只是將其與住宅風水聯(lián)系起來,很少去探究其后面隱藏的歷史背景。
“大門過于堂”有兩層意思,一是家里院子的大門高于廳堂(注:有的地方稱堂屋),另一層意思是說,大門修建的規(guī)格超過了家庭的身份地位。
第一層意思不難理解。廳堂是我國民居的中心,是整個院子中各種建筑中最高大寬敞、裝修最好的空間。我國很多農(nóng)村地區(qū)(地方風俗不同的除外),廳堂是祭神祭祖的場所,也是結(jié)婚、祝壽、辦喪事、接待客人的場所。農(nóng)村建房選址時,放基礎線時,都是以堂廳為中軸線。廳堂必設置在正屋的中心位置,這是一個家庭最神圣的地方。
如果將一個院子比喻為一個人,那么廳堂就是人的心臟,而大門只能是人的眼睛或鼻子。事實上,在我國古代風水上,常使用這種比喻。正屋是整個院子的主體建筑,廳堂又是正堂中最重要的空間。很多農(nóng)村有這樣的禁忌,家人或外人不能在廳堂內(nèi)大聲說話,尤其不能說臟話,更不能在廳堂內(nèi)斗嘴,要斗嘴也要到廳堂以外的地方才能斗。
大門也非常重,要不然人們稱大門為“門臉”、“門面”,關系到一家人的外表形象問題,但是,在院子的建筑中,大門也就是一種附屬性建筑。一家人想要把大門修建得好一些是可以的,也不能喧賓奪主,無論從規(guī)則還是風水上來說,大門的尺寸不可高于廳堂。
第二層意思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等級制度。封建社會時期,不僅人的社會地位等級分明,這種等級制度也同樣體現(xiàn)在住宅上。最早規(guī)定住宅等級制度的,據(jù)史料記載,應為《周禮》。春秋時“隳三都”事件,就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違反周禮,他們的私邑城桓,高出周禮規(guī)定的十八尺,這是一種僭越行為,孔子執(zhí)政后就要墮毀三桓多出的部分,孔子的“隳三都”行動以失敗而告終,并隨著后世儒家學說的興起,對后來的皇權(quán)政治影響深遠。
在后世的歷代皇家統(tǒng)治者,都制定了嚴格的住宅等級制度。這里例舉明代住宅等級制度的規(guī)定,《輿服志四·室屋制度》記載:
“一品二品廳堂七間九架,……三品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不許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構(gòu)亭館,開祠堂”;“庶民廬舍不過三五架,不許用斗木共,飾彩色。”
這里得介紹一下《輿服志》。一般來說,《輿服志》為歷代史書的一部分,主要表述的是有關統(tǒng)治階層的車、轎、旗、服飾、室屋等制度,記錄了參加朝覲、祭祀、出行等重大儀禮活動時的規(guī)則和室屋營造規(guī)則,是研究封建社會時期室屋制度的重要資料。室屋制度就包括了院落面積的大小,一座房屋(正屋)的規(guī)格,圍墻、大門等的規(guī)格,房屋的裝飾規(guī)格等。
在古代農(nóng)村,平民百姓都遵守皇家制定的規(guī)則,想不遵守也不行,手里沒有錢,想揮霍也沒辦法。往往有一些高官、富商、地主,或者手里有錢,或者手里有權(quán)有勢,并不遵守這些規(guī)則。如果皇家較起真來,這些人的后果可想而知,歷史上一些位高權(quán)重的大臣和一些巨賈,被控謀反的例子不勝枚舉。
民間有一句俗語:“為民不建大門樓,兒兒孫孫日夜愁”,其實這句話來源于古代風水口訣。在風水的解釋中認為,兒兒孫孫之所以日夜愁,主要是因為大門樓為“官司樓”,建了這種大樓門,家里就會惹是生非,與人打官司。
我國古代的農(nóng)村,大多講究和平、和諧,都想過安寧的日子,人們最怕打官司。俗語說:“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又有“贏了官司輸了錢”之說。有一些官府的糊涂官,有人來告狀,不管有理無理,先打幾十大板子再來審案,身體不好的人,理都沒有說出口,就一命嗚呼了。在古代社會,一場小小的官司,可能讓當事人雙方家破人亡。這就是風水上說的“家敗人丁亡”。當然,風水上還有別的意思,這里就不多說了。
因為封建社會時期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民眾對官府早就失去了信心,古代農(nóng)村民眾只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去打官司。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大門過于堂,家敗人丁亡”這句話的歷史背景,實際上并不只是風水上說的那么簡單。
這里涉及到平民百姓違反皇家“室屋制度”的問題。在封建社會時期,這可不是一般的問題。比如說,穿衣服的顏色,古代黃色為皇家獨有,其他的人穿黃色衣服就是僭越,就是想“謀反”當皇帝,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不說,還會連累家人,甚至族人。
當然,在大門規(guī)格上的僭越,遠沒有穿黃色衣服那么嚴重,但是一些人為了撐門面,還是不按皇家的規(guī)則來建,如果有人告發(fā)(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古代實行鄰里連坐制,鄰居知情不報為共同犯法,一樣受到處罰),或者被官府發(fā)現(xiàn),重則處以極刑,輕則有牢獄之災,在封建社會時期,發(fā)生這樣的事,其結(jié)果自然就是“家敗人丁亡”。
我國漢代以后的史書中都載入《黃帝宅經(jīng)》一書,書中強調(diào)住宅的“五虛五實”,其中“五虛”之中的“宅門大內(nèi)小”為一虛,“五實”之中的“宅大門小”為一實。看來,古代的風水學也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統(tǒng)治者所制定的不能違背的住宅規(guī)則,也同樣是風水學中的禁忌。
“大門過于堂,出不孝兒郎”從表面上來看,也是風水學的說法,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大門的高低與家里的兒郎孝與不孝有什么關系呢?按照現(xiàn)在的科學思維方式,這種說法確實沒有一點道理。然而,如果放在古代封建社會時代背景之中,按當時的社會規(guī)則,這種說法自有其合理性。
“堂”,在古代視為父母親,比“高堂”,原來的意思是高大的廳堂,舊時又用來指父母親,而“令堂”則指母親。子女則被稱為“門面”、“門臉”,即大門,兒子有出息叫光耀門楣,兒子是傳后人,稱為家里的“守門人”。父母是正屋,大門是附屬建筑,大門要服從以正屋為主的大格局。如果大門高于廳堂,就是對父母的不敬,也就是不孝。用風水的說法,這種沒有規(guī)矩的家庭容易出逆子。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庶民的大門不按皇家制定的規(guī)則辦,是對皇帝的不忠,也是兒子對父母的不孝,即不忠不孝。
封建社會的住宅等級制度非常苛刻,體現(xiàn)在大門上的。還有諸多元素:庶民之家不能建屋宇式大門,即大門為三間式房屋,中間的一間為大門,只能建墻垣式大門。大門上不能刷彩色涂料或油漆,或者說太花里胡哨,不能擺放獅子,不能或畫龍鳳或雕刻龍鳳等宮廷圣物等。
而這些說法,無一例外地被納入了民間住宅風水禁忌,其中的理由,人們認為這些樣式,或者東西,只能是宮廷、廟觀才有,民居如果有這樣做,或者有這些東西,在風水上是受不了,沒福消受,反而會帶來災禍。從這里,我們更加可以看出,古代風水中的一部分禁忌,其來源就是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只不過在民間逐漸將其神秘化,并附會和摻雜了一些迷信思想而已。
“大門過于堂,家敗人丁亡”、“大門過于堂,出不孝兒郎”兩句俗語,是古代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在住宅上的體現(xiàn),后來在民間也演變?yōu)轱L水學中的禁忌。弄清了其中的來龍去脈后,相信讀者朋友也明白,兩句俗語講的是怎么一回事了。
現(xiàn)在時代不同,農(nóng)村庭院修建大門時,再也不受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建造和裝飾。比如,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大門上樣式呈多樣化,既有雙龍搶寶,也有石獅守門,亦可有各種彩繪畫等。但是,也有一些農(nóng)村,人們依然講究大門不能比廳堂高,其他的唯心論說法已消失,大多數(shù)的說法是出于對父母的尊敬。對父母懷有感恩和孝敬之心,這種做法沒有錯,亦不是什么迷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優(yōu)秀孝道文化,值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