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涼席”逐漸淡出視野?漲知識了
171 2025-07-02
2008年,北京警方破獲了明御馬監太監景聰墓被盜一案。盜墓賊首名叫李德林,經過多次踩點,李探明了法海寺附近可能存在墓葬。2008年4月間,李德林與劉春友等8人使用鎬、洛陽鏟、探針等工具,先后多次對景聰墓進行盜掘,盜得不少隨葬品。4月23日晚9時,李德林一伙前去“濾坑”(同墓穴再尋寶)時,被警方抓了個現場。
曾國藩
李德林一伙能盜墓成功,與盜洞打得準有直接關系,直達墓室。當時,徐滔問我為什么盜墓者會這么厲害?事實上,打盜洞是盜墓的基本功,有點經驗的稍懂點風水常識的盜墓賊,根據地形特征,一般都能摸清方位。即便一時拿不準,通過探方也可以知道從哪下鏟。打洞時,一般選擇棺頭或棺尾,此兩處比較好下手;而且,古人喜歡把值錢的隨葬品放在尸體的“左肩右腳”位置,取寶成功率亦大。
盜洞挖掘得是否準確,決定一次盜墓成功與否,所以盜墓賊做活前一般會仔細研究一番,就如外科醫生做手術前要劃出切口一樣,馬虎不得。盜洞有方圓之分。古人喜歡取方孔,這比較符合人的身體特征,便于上下攀爬。近現代的盜洞一般是圓口,比較隨意,這可能與使用炸藥、“速戰速決”有關系。相對來講,古代的盜墓賊玩的是技術活兒,不論是風水理論,還是民間葬俗都了如指掌。但如何打洞,確是古今盜墓賊都要掌握的常識,這是為什么盜洞一般都挖得準的原因。
說到盜洞挖得準,晚清名臣曾國藩墓被盜時,也是這樣。關于曾國藩墓被盜的傳聞很多,詳細情況外界并無知曉,可以說是鮮為人知。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者,系湘軍領袖,鎮壓農民起義軍太平軍的重臣,對清朝廷而言,可謂功勛卓著。曾的影響力在近現代史上都很大,連曾的老鄉、出身于湖南韶山的領導人毛澤東,早年都十分崇拜他。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在寫給黎錦熙(字劭西,湖南湘潭人,中國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的信中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元1872年3月12日,孫中山也是這天去世的)猝死的,當時他與長子曾紀澤在南京的府中散步,不想一下子發病,沒有救,曾時任兩江總督,62歲。因為死得突然(人謂“無疾而終”),根據其生前談話時流露出的心愿,“葉落歸根”,其靈柩運回湖南老家。 其弟曾國潢,子曾紀澤、曾紀鴻等從南京扶柩回湘。路上走得很小心,五月下旬才抵達長沙。因為天氣開始變熱,不宜久置,遂在曾生前心儀的南門外金盆嶺南,選址挖墓。墓穴成形,便于六月中旬出殯下葬,比較倉促。
為什么會選擇金盆嶺?有這么一個說法。此山附近曾有一座桐溪寺,寺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環境幽雅,因而得名。桐溪寺前身為“興國寺”,據說為唐朝振朗禪師創建。寺毀后至宋復建,名叫“伏龍庵”。至明末,寺又毀。清代經天巖應適禪師募緣重建,改名“桐溪寺”。曾與桐溪寺有緣,鐘情此地,是因為當年曾在此訓練湘軍。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地主家庭。曾姊妹9人,兄弟5人,藩為長子。俗話說,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當年曾國藩在訓練湘軍時,其重要的助手就是曾國莖、曾國潢、曾國華諸弟。
曾國藩在此訓軍時,不時造訪桐溪寺。時寺中主持法名叫“寶月”,曾與寶月言語相投。相見甚歡。據說,當時曾國藩已有意以桐溪寺所在地伏龍山之陽作為死后歸葬之地。但當時寶月并沒有直接答應他,他告訴曾國藩,佛門近地非常人能使用。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寶月圓寂后,葬于金盆嶺,寶月不讓曾國藩葬此,是否是出于私心?但曾國藩最后還是“躺”在金盆嶺。
有人說曾國藩是信奉風水的大師。實際上,根據曾本人的日記和家書所載,曾國藩早年并不相信堪輿術。據《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所載,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曾國藩寫給諸弟的家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我平日最不信風水”。曾家祖上也不相信風水,曾國藩在咸豐十年十二月廿四日“與澄弟書”中稱,“吾祖星岡(曾玉屏,字星岡,曾國藩的曾祖父)公在時,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而且,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也淡漠風水,最反對當時為求風水寶地,讓先人靈柩遲遲不得下葬的鄉風。
但后來曾國藩卻迷信上了風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九月十八日,曾國藩的奶奶去世,曾國藩覺得祖母的葬地選址不是太好,靠水太近,不開闊,遂給祖父寫信,希望改葬。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七日,曾給祖父的家書中有這樣的文字:“孫幸蒙祖父福佑,忝居士大夫之末,則祖母墳塋必須局面宏敞,其墓下拜掃之處須寬闊,其外須立誥封牌坊,又其外須立神道碑。木斗沖規模隘小,離河太近,無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孫不甚放心。意欲從容另尋一地,以圖改葬,不求富貴吉祥,但求無水蟻無兇險,面前宏敞而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但祖父沒有同意孫子的建議。
祖母下葬半年后,曾家好運連連。曾國藩自己官升至二品不說,久有惡疾的祖父病也好了。都傳這是祖母葬到了風水寶地,曾國藩也信以為真,不只不能改葬,還要好好保護。在一封家書中,曾國藩稱,祖母墳地“風水之好可知,萬萬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則謂之不祥,且大不孝矣。”正是因為這原因,“平日最不信風水”的曾國藩,開始迷信了堪輿術。
后來,父親曾麟書去世后,曾國藩便很在意風水了,請了多位風水大師給父親找風水寶地。曾國藩年事漸高時,也為自己準備風水寶地,曾委囑弟弟曾國荃在老家湘鄉曾家祖墳(曾祖父競希公墓地)周圍為其擇卜墓地,結果曾家祖墳范圍內上好的位置已經用完。倒是父母的墓地附近有一處,但空間太小,如果將父母的墳地往外移動一下,可空出一大塊地來。曾國荃向曾國藩表達了此意,但曾國藩堅決不同意,認為不可以讓父母靈魂受擾。后來曾國藩告訴曾國荃,早年辦團練時曾在長沙郊外看上了一處地方,遺骨不用再運回湘鄉,就安葬在長沙郊外。
而為什么曾國藩會囑弟弟在競希公的墓地周邊找自己的安息之地,這里又有一個原因。據曾氏家譜,清朝初年,曾氏家族從衡陽的廟山,遷到湘鄉荷塘二十四都(今屬雙峰縣)定居,家譜上定稱“大界曾氏”。但大界曾氏在曾國藩之前并不發達,世代都是農民,靠種田為生,與科舉無緣。一直到了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才文曲星下凡,曾麟書考中了個秀才。到了曾國藩這一輩,奇跡出現了,“大界曾氏”一下子出了多位大人物,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曾氏名人,甚至連“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也是曾家女婿,其夫人曾憲植是曾國藩直系后人。當時便有風水先生傳,曾國藩的祖墳(曾競希)埋到了風水寶地上。
曾競希死時曾國藩才5歲,葬在荷葉鎮神沖太西沖。當地人傳稱,曾競希的墓地是塊“金雞”。前有小河環繞,后面是一狹長的山地,像雞脖。再后是一長圓形的山丘,像雞身;長圓形山丘兩邊,各有一塊底矮的扇形山地,像雞翅,曾競希的墓穴正好選址“雞頭”。傳說,曾競希葬后次年春天,當地連下了三天大雨,山洪大暴發,“雞頭”前面田里的莊稼、泥土都讓水沖走了,田地積滿白沙細石。有好事的風水先生便稱,曾競希長眠的寶地顯靈——“金雞啄白米”,曾家將顯貴,囑曾家保護好這墓地。
其實,曾競希的墓地形勢就是中國古人喜歡擇葬的“四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地,“金雞啄米”不過是附會之說。雖然曾競希墓地傳奇是附會之說,但曾家后來確實顯貴了,曾國藩考中了進士。所以,曾國藩囑弟弟給他在曾祖父的墳地附近找自己的歸葬處,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曾國藩下葬金盆嶺后并沒有長久安息,實際上僅是暫攢。葬后兩年,曾妻歐陽夫人去世,長子曾紀澤遂將父親遷葬,與母親合塋于善化縣湘西伏龍山之陽,即今望城縣坪塘鎮桐溪村伏龍山南。此處墓地據說是清朝廷出費用,派堪輿大風在其故里尋訪得來的風水寶地,后來此山易名獅子峰。
曾國藩現在的墓地,距坪塘鎮中心區約4公里,距離長沙市城區瀟湘大道、繞城高速、岳麓大道三干線主匝道約為2公里。曾墓原先建筑規模很大,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分為墓冢、墓圍、拜臺、平臺、神道、牌坊、墓廬、碑亭8大部分。墓冢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糯米汁封死,上鋪砌花崗石,呈半圓形,底徑5米,殘高2米。塋地以花崗石墻圍護。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寬2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附碑均為龍紋浮雕,墓前有拜臺,祭坪約50平方米,東西各立石闕一個,分別刻“曾太傅墓東闕”、“曾太傅墓西闕”字樣,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圍墻而下,與墓廬相連,通道邊有石馬、石獅、石虎及翁仲各一對。距曾國藩墓約60米處立有“太傅大學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學士李鴻章撰、翰林黃自元書,敘述曾國藩生平功績。
實際上,目前大家所見的曾國藩墓為后來修復的,原墓早就被毀。曾墓被毀既有盜墓賊所為,也有“文革”期間的紅衛兵所為。據當地文管部門透露,比較重大的毀墓事件在1949年后先后有過三次,直到1993年曾國藩墓被確定為當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情況才有所改變。1996年,曾墓又被公布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國藩墓在民國時期也受到重點保護,曾家也頗用心,曾用20畝良田,聘請當地一戶周姓人家為守墓人。因為是清朝重臣,其墓地也不讓人隨便進出。據說凡五官不全的、放牧的、要飯的,都不允許進入墓地,附近不讓放豬放羊。但在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曾墓遭到了嚴重破壞。
第一次毀墓事件發在1950年代大陸“農業合作化”時期。在“破四舊”運動中,除墓冢、墓桌外,其他地面附屬建筑悉被破壞,精美的條石讓附近村民搬回家建房子砌豬圈,桐溪古寺也在此時消失了。第二次破壞則發生在“文革”期間,墓地上的石馬、石獅、石虎及石翁仲被推倒,砸碎。當時紅衛兵打算挖開墓穴,但因為曾墓是用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澆而成,非常堅固,使用炸藥也沒有能把墓掘開,(一說掘開后棺未能開)。
影響最大、真正破壞到核心墓穴的一次事件,則是盜墓所引起的,發生于1989年冬天。
當時,“萬元戶”概念流行,要想富,去盜墓。曾國藩的墓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被盜墓賊盯上的。據當地村民回憶,那晚天特別寒冷,刮著大風,不少人早早就鉆進被窩里睡覺了。有幾位年紀大睡不著覺的村民,圍著火盆前烤火拉家常。快到后半夜的時候,從獅峰山方向傳來了“轟轟”的響聲,懷疑有人在盜曾國藩的墓,因為當時盜墓現象在當地不時發生。當地鎮文化站站長王震球、望城縣文管所所長余耀國及派出所民警接報后,立即趕到墓地,在現場還能聞到很濃的火藥味,現場還有盜墓賊逃跑時丟棄的鉤子、繩索、手套等盜墓工具。
墓上有直徑達一尺多的盜洞,明顯是用火藥剛炸開的,現場還留有燃燒后殘存的導火索。因為曾墓十分堅固,盜墓賊多次爆破,也僅炸開了一個很小的盜洞了。但此盜洞打得準確異常,正在盜墓者習慣下鏟的棺頭,不應該是盜墓新手所為。
從盜洞往下望,可以看到黑色的棺材。曾的棺材是用上等楠木做的,材質好。盜墓賊在成功挖到棺材后,卻未能將棺材揭開,僅在上面弄出了一個洞。此是用火燒了很長時間才燒出來的。在火燒之前,盜墓賊應該想盡了各種辦法。由于棺材上的洞口太小,盜墓賊只好用鐵鉤子從棺材鉤隨葬品。由于曾的棺材內塞有大量的燈草,隨葬品在下面,盜墓賊只得先鉤出燈草。
在盜墓現場,人們發現了一頂清臣的官帽,此帽做工十分考究,系用上等蠶絲織成的,黑色。專家判斷,此帽應該是盜墓者鉤出來的官內之物。這頂官帽很值錢,為什么會丟在現場不帶走?分析可能是是盜墓賊逃得太急,沒有來得及帶上;再是沒有看上這“破帽子”,只圖金銀財寶。這項帽子目前并沒有存于世上,當時被重新放回了曾的棺內。
盜墓賊到底從曾國藩的墓內盜走了多少文物?目前不得而知,但專家根據盜洞很小的情況推測,盜墓賊只是鉤走了一部分棺內之物,且都是小件,大部分隨葬品并沒有被盜走。當地官方在事發后次日上午,便安排人員用鋼筋、水泥將盜洞封死。曾墓被盜,當時影響很大,時任湖南省省長熊清泉在上呈的曾墓被盜上報材料上批示,“如經查實,對盜墓者嚴懲不貸”。但因為線索不全,當年到底是誰盜了曾國藩的墓,至今沒有偵破,成了一樁盜墓迷案。
曾國藩墓造價很高,用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澆而成,在修建時已考慮了反盜墓。還有傳說,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曾國藩墓是“疑冢”,葬有尸首的墓室被挪動了位置,另葬他處,以防止盜墓賊光顧。而且,為了防止工匠泄密,工匠“集體消失”了。筑墓時整個山頭都是民工,可是快到墓室修好,這些人一下子就不見了。當時就有傳言,清朝廷將這些工匠秘密殺害了,或是發配到不知名的遠方。
但不論如何反盜墓,只要墓中有值錢的東西,盜墓賊總有辦法將墓盜開的,所以,只有“裸葬”才是最高超的反盜墓招數!
(責編:x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