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墳風水定貧富,三大財位布局,其中一位招財神進宅?
162 2025-08-17
“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
-高爾基
勞動人民是偉大的,是聰明的,是有創造精神的,如果沒有勞動人民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人類世界不會這么豐富多彩、琳瑯滿目。
但各行各業都有屬于自己的規則和禁忌,其實這并不是迷信,而是人們對自己職業和祖先的一種敬畏,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一種文化。
在以前的時候,科技還沒有現在這樣發達,工作不是由機械化完成,那時候在每一個村落、每一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手藝人,被稱為“匠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被稱之為匠人的,而只有活干得好,干得細,能夠精益求精、專心致志于自己行業的人才能被這么稱呼。
比如木匠,那時候的木匠,地位都很高,在村莊當中,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所有家中家具,都是依靠木匠的一雙巧手完成的,憑借木匠們靈巧的雙手,幾乎可以做出家中所需的所有物品,桌椅板凳,睡覺的木床等等。
匠字拆分開來是匚和斤,匚代表的就是木工的工具箱,斤在古代則指的是斧頭,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匠字最早指的就是木匠,后來才泛指各行各業的手工藝人。
木匠也是會收徒弟的,但大多數也要看,徒弟的天賦,有些耐不住性子的年輕人,學了四五年恐怕都做不出一個像樣的圓桌。
木匠的祖師爺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魯班,木匠在內心十分尊敬自己的祖師爺,不但在家中供奉魯班,而木匠在干活中諸多的禁忌也是因為尊重魯班而產生的。
比如魯班的小名里有“雙”字,所以木工在干活的時候,是不能說有關“雙”字的,通常會用相似的字、詞去代替。這也是表示對祖師爺的尊重。
而同樣將魯班視為祖師爺的還有瓦匠,瓦匠在做工的時候,和木匠一樣也要謹言慎行。
絕對避諱“雙”字,而且瓦匠在蓋房的時候,他們的瓦片一定不會是雙數,必須是單數,這也是怕和祖師爺的小名犯沖,如果不小心犯了忌諱,則要回家跪在祖師爺面前謝罪,請求原諒。
不僅如此,木匠在選取做工用的樹木之時,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木匠們不喜歡“桑樹”因為桑同“喪”會給主人家帶來不好的征兆。
而榆樹就很招木匠的喜歡,因為“榆”的諧音是“余”,意思就是家有余慶,有余糧。
民間還有一個傳言那就是“木匠怕摸,瓦匠怕看”,其實這一說法,只是針對技術不成熟的匠人,真正做工好的木匠和瓦匠是不怕摸和看的。
木匠怕摸其實是怕主人摸出來,因為自己學藝不精,做出來家具上面坑坑洼洼。
瓦匠怕看,是怕主人家看到自己補瓦之時,沒有好好工作,沒有收拾干凈屋頂,這只針對技術不嫻熟,沒有工匠精神的人。
而真正的老匠人,是一定把每一件家具都用心做到完美,把每一塊瓦修補得嚴絲合縫,屋頂整理的干干凈凈,讓主人家絕對的滿意的。
不僅如此,木匠在干活的時候,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干完活之后,木匠會特意留下一些刨花,讓主人自己來清理,這是為何呢?
其實木匠留下刨花,意思就是以后在這家還有活干,但如果木匠為主人家打造的是一口棺材,那么在走前,木匠一定將地面清理的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因為這樣的活還是不要再有了。
從這里也能看出,木匠這個行業的規矩很多,但所有的規矩和禁忌,都是發自善意之心,為主人家考慮或是出于敬重自己的祖師爺魯班。
在匠人們的心中其實是有著自己鐵一般的信仰的,正是因為匠人們心中的這種信仰,才讓他們的手藝越發精進,為人處世越發友善。
因為他們知道,祖師爺就在自己的心中、在自己的身邊,時刻監督著自己,不要偷懶不要懈怠,用心對待每一件需要完成的工作。
其實除了木匠和瓦匠之外,其他的手藝人,都有著自己信奉的祖師爺,就拿屠夫來說祖師爺是庖丁。
“庖丁解牛”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庖卻也有很多的規則,比如屠夫在亥日是不能殺豬的,因為亥對應的是十二生肖中的豬,如果亥日殺豬,會帶來不好的事。
還有屠夫在殺豬時講究一刀斃命,如果一刀沒有將豬殺死,則不能再殺第二刀,這是因為上天有意放過這條生靈,沒被殺死的豬就會被送還主人家。
還有石匠,石匠的祖師爺是石神,每當石頭神的生日初一,石匠們都會休息一天,不出工,去祭祀祖師爺。
石匠在工作時,要求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是絕對不能分心的,而雕刻石頭,本來就是一項很精密又危險的工作,如果誰跑去跟石匠搭訕,那么發生了工作事故,搭訕的人是要負全責的。
如果匠人不僅指工匠,還指擁有手藝的藝人,那古時候的戲子也可以稱之為匠人。
戲班的規矩也是很多的,例如戲子的工具箱,不許人隨意亂碰,還有就是后臺,是不允許下棋的,因為如果棋盤散了,就寓意這個戲班子也要散伙,這是極其不吉利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祖祖輩輩在事業的傳承上,都是有著自己的規矩和章法,輕易不能被破壞,其實這并不能叫迷信,只是古人們對行業的一種尊重。
像木匠和瓦匠們,在工作時對待一件事的專注和用心程度,就值得我們年輕的一輩去學習,匠人精神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也許在對待供奉祖師爺的問題上,顯得不科學,但這也是我們老祖宗的文化。
我們應當去其糟粕,留存精華,很好的去學習祖輩們的匠人精神,將它用在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