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進復審?官方純運氣王!這場考試讓網友吵翻這運氣能買彩票嗎
98 2025-08-17
我是一個姥姥養大的孩子,年幼時父母去外省打工掙錢,就將我留在姥姥家,直至我大學畢業。如今,我已娶妻生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我永遠都忘不了,在姥姥家生活的童年歲月。
我小時候,總愛跟著姥姥去隔壁鄰居家串門,鄰居是一位跟姥姥差不多年歲的孤寡老人,她有五個兒子,卻只有兩個是有老婆的,剩下的三個直到現在都是光棍,相比之下姥姥的三個兒子都有老婆,已經算是非常優秀了。
鄰居家有三間房子,靠邊的兩間用來住人,中間的一間用來存放雜物和過人。三間房子只有中間的這間向外有門,我們去串門必須先過中間這間,然后才能進去住人的那間,記憶中的姥姥,總是盤腿坐在炕上和鄰居聊著村里的家長里短。
鄰居家一開門,就能看見有一口棺材躺在房子中央,年幼的我好奇心很重,在姥姥和鄰居聊天的時候,我總會跑出去研究鄰居家的棺材。
棺材下面是用木凳撐著,棺材蓋子沒有全部合上,留了大概有個10厘米寬的縫隙,透過縫隙可以清楚的看到棺材內部,棺材里面放著一堆大卷的木屑,還有幾個木制的棺材專用鉚釘。
我曾不止一次的問過姥姥,鄰居家為啥要放這么一口棺材,看著這么滲人,而且還這么占地方?她為啥不去世了再讓兒子們買,買這么早不是咒自己死嗎?棺材里為啥放木屑、鉚釘為啥做成那種形狀......關于這口棺材,我總有數不盡的問題問姥姥,姥姥回答的不耐煩了,總會告訴我,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如今我長大了,對于小時候的疑問,也確實如姥姥所說一樣,長大了也就知道了。鄰居為啥要自備棺材,有兩個原因,一是鄰居不愿麻煩兒子們為其準備棺材,因為她的兒子普遍不是很孝順,二是中國自古就有家中備棺的風俗,在舊時,人們超過50歲,就開始為自己準備棺材。
棺材是用來裝遺體的柜子,就好比是選衣服一樣,只有自己挑的才是最合適的,用什么木的、大小是多少、木板用多厚等等問題,都是自己挑選的最為合適。
棺材又稱為壽方,放在家中也有增福增壽的寓意,至于滲人也是只有小孩子才會想的問題,大人們普遍都認為,家中備棺再正常不過了,尤其是孤寡老人自備棺材,那就更加容易被理解了。
棺材諧音官財,寓意升官發財,空棺材中放入木屑,也是寓意多財,鄰居家的老人在自己的棺材中,放入大卷木屑,可能也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多賺點錢,將來娶個媳婦吧。
對于老人而言,有一副上好的棺材,乃是人生幸事,活著混所好房子,死后混口好棺材,也不枉為人一場。所以,對于這件事情,每個老人都會非常重視。
對于棺材,我想大家都并不陌生,即使沒有像我一樣仔細的觀察過,但它大致的形狀相信大家也都非常清楚。棺材一頭大,一頭小,從古至今都一直是這個形狀,那么棺材為啥要設計成這樣?這其中還是有很多說法的。
中國人自古就講究風水,棺材如果做成方形,就會很像一個口子,把人放進棺材就成了囚字,這個字可是風水學當中的大忌。
棺材是死者的房子,做成一頭大一頭小,也寓意著屋檐,上下有一定的坡度,雨水不易聚集,也有著很好的防潮作用。
在陰陽學說當中,棺材大的一頭是代表陽,小的一頭是代表陰,陰陽是自然的客觀規律,要想長存天地之間,就必須符合陰陽定律。
細看棺材的結構,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棺材全身上下都沒有一個鐵釘,整體結構為榫卯結構,釘字在風水學中,也是大兇之物,所以在棺材中,是萬萬不可使用釘子的。
棺材首先可以從材料上做區分,一般常見的棺材都是木棺,除此之外還有石棺、水晶棺、銅棺、缸棺、水泥棺等等。木棺又分為桐木、松木、柏木、柳木等等,比較高級一點的還有金絲楠木。
其次棺材可以從顏色上做區分,一般情況下都是黃、紅、黑、白、金五種顏色。黃色是木材的原色,一般普通人去世都用原木色;紅色是年過80的老人才可以使用,也有一些地方特色,專用紅色辦喪事;黑色是為非正常死亡的人準備的,死于刀兵之禍或是自殺、早喪等,黑色也有些許地方特色,有些地區專用黑色棺材;白色是為未出閣的女子或是早年夭折的少年準備的;金色棺材則是專為帝王準備的。
民間有句俗語叫“師傅不做倒地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棺材的匠人,不給死去的人做棺材,也就是說,人必須在活著的時候,就找棺材匠定做棺材。
在古代,如果人死了還沒有做棺材,就說明這家人缺乏計劃,忽視天道人倫,被人認為是大不敬,對子孫們是極其不利的,所以一般人都會在5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準備棺材,有的地方甚至30歲就開始張羅了。
關于棺材,民間還有著“棺材不落地”的說法,棺材不落地指的就是,在出殯的過程中,棺材不可以落地,如果落了地,就在就地埋下,說明死者已經為自己挑選好了下葬的地方。
在古代,棺材是不可以用馬車運的,無論路途有多么遙遠,都必須要用專人來抬,為了避免棺材落地,人們也會準備一些木凳,抬不動的時候,就把棺材停在木凳上,抬棺人休息好了繼續再抬。
關于抬棺材,也有著人數上的講究,一般窮苦人家只用2人抬棺,稍有錢一點的人家,有8人抬或16人抬,更加有錢的可以再往上增加,但不能超過64人,皇帝去世則是最高禮遇,用128人抬。
清朝的嘉慶皇帝是在避暑山莊中意外身亡,而出殯又必須是在紫禁城,下葬必須是皇家陵園,于是道光就命人連夜從避暑山莊將棺材抬回京城,因為路途遙遠,128人根本就抬不過來,于是奉命大臣便準備了8000余人,輪流抬棺才將棺材運回京城當中。
土葬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喪葬方式,老一輩的人,對此極為重視。雖然國家在不停的號召大家進行火葬,但還是有不少人依然堅持土葬,所以棺材也就一直流傳至今。
近年來,隨著開放思想的浪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響應國家號召,選擇火葬,依然堅持土葬的,絕大多數都是農村地區的人,或者是從農村走出去的人。
不過,雖然還是有大部分的人依然堅持土葬,但是提前準備棺材的浪潮,卻在逐漸減弱,到2020年基本上見不到提前備棺的人了,即使是農村地區,也都是臨死前才會給棺材鋪子打電話送棺。
就目前而言,比較重視土葬的還是老一輩的人,相信再過個幾十年,這批人走完了之后,到了80/90這一代,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火葬。到那時,棺材這種葬俗用具,可能就永遠都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