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口袋房五大遺憾,火炕背后藏溫情,旅游熱潮再現傳承
農村自古重視房屋,大事不停留,蓋屋子就是頭等要緊事!滿族人,這點尤勝。選吉日、擺宴席、點炮仗,村里人都知道,動土這幾項沒點講究還真不敢隨便上。東北老家的滿族口袋房,說起來,絕大多數年輕人連親眼見都沒見過。倒有句老話一直流傳:“蓋房不蓋口袋房,三年一哭淚汪汪”,聽著不吉利,可怎么回事呢?

口袋房這詞,初聽就挺形象。房子布局像是“口”字掏空了底部,把橫杠去了。滿族人喜歡屋子坐北朝南,講究采光順風。其實你看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早期樣式,跟這個挺像。這種布局搞得講究,門都從東南角開,早先圖個祭太陽,再說東南風小,冬天直鉆屋子,滿洲地界冬天多冷,誰都想避點風!

屋頂材料當年不講究,樺樹皮、茅草,墻體也多木頭。東北林子多,取材方便??蓡栴}也隨之而來,木結構防火那是噩夢,一點就著,不提防火災都難。后來,土磚上崗,大厚墻,冬天甚至能存熱,保暖倒是踏實。至于里頭,炕是主角。萬字炕,有三面連著,老人有特權住南炕,北邊分給晚輩,西邊要供神,就不能隨意亂坐。滿族講神明,西炕有煙囪,接著屋外,煙走地面上,少了漏煙,更不怕一氧化碳出事。可天冷,有時候,一家子擠火炕,外邊呼呼風,這樣的日子也還算熱鬧。

講到這,口袋房優點不少,通風、采光、甚至文化氣息都在線??伤贿z棄,有點像老照片——出現、消失,留下閑言碎語。主要一個,原料真受罪。清朝一進關,滿族往南遷,京畿周圍哪有東北大林子,那茅草、樺皮,沒那么好弄!沒幾年屋頂發霉,冬天里頭生病,說“三年一哭淚汪汪”倒真不是光迷信。另外,修個屋頂換原料,既費錢又折騰。不比漢家磚瓦房,堅固又省事。

想象一下,一家子人住在一院里。滿族崇尚人丁旺,幾世同堂,口袋房不夠住怎么辦?一擴建就東西廂房添,老院子一下擠進三四代人。漢人卻不這么搞,兄弟各自分家立業。說起來道理挺對,住一起時間久了,沒點私人空間,最難受是年輕人,開口閉口都是分家——一大家子人,是不是也煩?兄弟妯娌雞毛蒜皮,日子不就吵鬧,“淚汪汪”恐怕多半是氣的。其實吵架少不了,關鍵是誰都沒有退路。

風水也不是沒來由。口袋房正面開門,老派風水先生講:“財從口入,門太大錢都溜了。”有人在門外種幾棵樹,也有加個照壁避擋,改不了本質。現代人講究效率,花錢蓋一大院,年輕人出門打工回不來,家里只剩兩三個老人守著,冷冷清清。好些老房子成空殼,里頭積滿灰塵,剩下的不過是斷壁殘垣。用不著文縐縐描寫,有農村聊天的老嫂子嘴快:“這家房子沒人氣,住著憋屈?!?/p>

但是,事情沒有絕對。有人覺得老房子的消失理所應當,其實有些地方又讓它活了過來。拿網絡上最近旅游數據看,去哪兒網、攜程,不少年輕人定制鄉村游專程去東北,體驗土火炕和包餃子。老板干脆把幾間老口袋房翻修成農家樂,給游客體驗民俗。現場有火炕、老窗戶,東北臘腸,滿族小吃,冬天生一爐火,城里人反倒覺得新鮮!2019年,《滿族的口袋房》就有案例說佳木斯市樺南縣某村保留八座口袋房,春節接待游客超3500人次,民俗旅游收入幾十萬元,不知真假,反正熱鬧。

至于傳統習慣在現代還有沒有價值?有時候特別矯情??诖坑兴娜秉c,比如地基容易下沉、易燃易潮,住著也不一定比鋼筋樓房舒服。但它好像也給鄉村閑置資源帶來新玩法。文化旅游產業這塊,連地方政府都盯上了,黑龍江雙鴨山去年還專門辦了口袋房展示周。到底好不好?有人說舊,人說新,各有各道理。

仔細想來,每一種民居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黃土高原的窯洞,云南的竹樓,滿族的口袋房,不外乎氣候、原料、風俗雜揉成一道風景。如今大多數農村新蓋的房子千篇一律,誰還在意“口袋”還是“四合”?不過,老屋留著,總有人要住進去,或者,有人只是想回頭看一眼老祖宗留下的印記。

聊到這,房子的故事也聊完一半。滿族口袋房也沒全滅絕。一些地方,靠著鄉愁和市場又翻了新花樣。那句“三年一哭淚汪汪”,也沒了諷刺,倒變得有點溫柔了——老屋,誰又會真的舍得丟下呢?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