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面有沒有風(fēng)水怎么看?
138 2025-08-09
一、卦名溯源:從文字符號到生存隱喻
“困”之字形,甲骨文作“?”,外象“囗”(圍墻),內(nèi)象“木”(樹木),象草木為垣墻所囿,枝葉不得舒展之態(tài)?!墩f文解字·囗部》釋為:“困,故廬也。從囗,木在其中。”段玉裁注:“凡委曲不得舒展皆曰困。”西周金文中,“困”字已引申為“困境”義,如《大盂鼎》“不困于艱”,即指不被艱難所困。
從卦象看,困卦下坎上兌,坎為水,兌為澤。《象傳》曰:“澤無水,困。”湖澤干涸,草木失養(yǎng),魚鱉困于陸泥,此象源于上古先民對干旱災(zāi)異的觀察,折射出“靠天吃飯”的生存焦慮。卦辭“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以“亨”(通“烹”,指祭祀)為破困之徑,奠定了“以德通神”的哲學(xué)基調(diào)。
二、卦辭疏證:困境中的宗教與倫理
1. 亨,貞大人吉”
“亨”之本字象宗廟獻牲之形,甲骨文如《合集》14350“亨于祖乙”,均指祭祀儀式。困局中需通過祭祀通神,尋求超自然力量的佑助。
“貞大人”即“大人占卜”,“大人”指有德位者(如貴族或巫覡)。殷墟卜辭“貞:王其田,大人從”(《合集》24440)可證,商周時期占卜權(quán)由貴族掌握,故“貞大人吉”暗示困境中需以德行凝聚群體。
2. 有言不信
“言”指世俗承諾,困局中人力窮竭,故言語難取信。王弼注:“處困而言,不見信也?!贝伺c《尚書·盤庚》“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各長于厥居,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形成對照,凸顯困境中權(quán)威的消解。
三、六爻分釋:從文字訓(xùn)詁到義理演繹
1. **初六: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文字考釋:
“臀無膚”:“膚”非現(xiàn)代“皮膚”,《說文》:“膚,胠也。”段注:“謂脅也?!薄巴螣o膚”猶言“身體裸露無遮蔽”,喻處境赤貧。
“次且”即“趑趄”,馬王堆帛書作“趑雎”,疊韻聯(lián)綿詞,形容徘徊不前?!吨芤准狻芬莘唬骸按吻?,卻行不前也。”
象數(shù)分析:
初六居困卦之始,陰柔失位,下乘九二陽剛(坎中),故如“行于險中”(坎為險)。然陰居陽下,以柔承剛,雖危(“厲”)而“無大咎”,暗合“謙退守柔”之道。
哲學(xué)啟示:
困境初現(xiàn),宜審慎緩行(“次且”),不可強行突破。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退隱田園,雖物質(zhì)匱乏(“臀無膚”),卻保全名節(jié)(“無大咎”),印證“守柔存剛”的生存智慧。
2.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文字考釋:
“朱紱”:“紱”從“糸”,指祭服蔽膝。西周《毛公鼎》“朱紱、鑾旗”即載貴族服飾禮制,“朱”為赤色,象征祭祀的莊重。
“酒食”:非宴飲之樂,乃祭祀供品?!对娊?jīng)·小雅·楚茨》“以為酒食,以享以祀”可證,“困于酒食”實為“困于祭祀之責(zé)”。
象數(shù)分析:
九二居坎中(坎為酒食),陽剛得中,上應(yīng)九五(同氣相求),故“朱紱方來”(獲上層支持)。然互卦離(九二至九四)為火,火炎上而水(坎)下,象征資源虛耗,故“征兇”而“無咎”——行事有險,但若以祭祀(“享祀”)凝聚人心,則可免責(zé)。
哲學(xué)啟示:
困境中若掌握資源(“酒食”),需以儀式(“享祀”)構(gòu)建共識,避免獨斷專行。如商湯困于夏桀,以“桑林禱雨”祭祀求雨,既解旱災(zāi)(“困于酒食”),又收攬民心,暗合“以禮化困”之理。
3. 九三:困于石,據(jù)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文字考釋:
“石”:甲骨文象崖下石塊,引申為“堅不可移之物”?!对娊?jīng)·小雅·節(jié)南山》“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以石喻權(quán)位之固。
“蒺藜”即茨草,《詩經(jīng)·王風(fēng)·丘中有麻》“丘中有棘”之“棘”同類,果實多刺,喻小人構(gòu)陷。
“宮”為居所,《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此處指安身之所。
**象數(shù)分析:
九三陽居陽位,剛而失中,下乘九二(陽剛相疊),故“困于石”(遇強硬阻礙);互卦巽(六三至九五)為草木,故“據(jù)于蒺藜”(依附小人)。上應(yīng)上六(陰柔失位),陰為妻,陰爻不正,故“不見其妻”(失其配偶)。全爻陽剛過盛,上下無援,兇象已成。
哲學(xué)啟示:
王弼注:“石之為物,堅不可移;蒺藜之刺,不可踐履?!贝素秤骼Ь持袥Q策失誤(“石”)、依附奸佞(“蒺藜”),終致眾叛親離(“不見其妻”)。如戰(zhàn)國屈原困于懷王(“石”)、讒臣(“蒺藜”),投江殉國,印證“剛愎犯險”之禍。
4.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文字考釋:
“金車”指青銅車馬,西周《虢季子白盤》“賜用金,玄镠钖”載車馬器賞賜,象征權(quán)威資源。
“徐徐”甲骨文作“彳+余”,象緩步而行,與“次且”同為困阻之態(tài),但更顯審慎
象數(shù)分析:
九四陽居陰位(兌初),剛?cè)嵯酀?,下?yīng)初六(陰陽相應(yīng)),故需“徐徐”而進;互卦離(九二至九四)為火,火克金(兌為金),故“困于金車”——雖握資源(金車),卻受制于客觀條件(火克)。然陽爻得正于上卦,終能“有終”。
哲學(xué)啟示:
程頤《伊川易傳》:“金車,謂堅實之物,君子所乘也?!贝素秤骼Ь持薪柚饬Γㄈ鐧?quán)威)需審慎(“徐徐”),避免剛愎。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借魏王兵權(quán)(“金車”)卻屢遭猜忌(“吝”),終以“夷門抱關(guān)者”侯嬴之計成功(“有終”),彰顯“柔能克剛”之智。
5. 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文字考釋:
“劓刖”為肉刑,“劓”割鼻,“刖”斷足,《尚書·呂刑》“劓刖庶民”可證。此處非實指刑罰,乃喻權(quán)威受損(如“劓”損顏面,“刖”失權(quán)柄)。
“赤紱”與“朱紱”同義,均指祭服,然“赤”較“朱”色更重,象征祭祀等級更高。
象數(shù)分析:
九五居兌中(兌為毀折),陽剛處尊而失位(困卦九五不得中),故“劓刖”(權(quán)威受挫);下應(yīng)九二(陽陽相敵),故“困于赤紱”(空有祭祀之權(quán),卻無實效)。然兌為悅,緩圖(“徐”)可解(“說”通“脫”),需以“祭祀”凝聚人心。
哲學(xué)啟示:
此爻喻上位者困于名位(“赤紱”)而實權(quán)旁落(“劓刖”),需以儀式重建權(quán)威(“利用祭祀”)。如周平王東遷后,王室衰微(“劓刖”),卻通過“郊祀大典”維系天下共主地位(“利用祭祀”),體現(xiàn)“以禮維統(tǒng)”的政治智慧。
6.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文字考釋:
“葛藟”為藤本植物,《詩經(jīng)·周南·樛木》“葛藟累之”喻糾纏難脫。
“臲卼”疊韻聯(lián)綿詞,《爾雅·釋詁》:“臲卼,不安也?!毙稳輨訐u欲墜之態(tài)。
象數(shù)分析:
上六居困卦之極,陰柔乘剛(乘九五陽爻),又處兌卦之末(兌為毀折),故如藤蔓纏繞(“葛藟”)、危樓將傾(“臲卼”)。然物極必反,上六與九三正應(yīng)(陰陽相應(yīng)),故“動悔”(行動致悔)后“有悔”(反思悔改),終能“征吉”。
哲學(xué)啟示:
《周易正義》曰:“居困之極,而乘于剛,下無其應(yīng),行則必窮?!贝素秤骼Ь尺_(dá)于極點時,需反思悔改(“有悔”),突破舊局(“征吉”)。如勾踐困于會稽(“葛藟”“臲卼”),“臥薪嘗膽”(“有悔”)后伐吳成功(“征吉”),印證“困極復(fù)亨”的辯證法則。
四、困卦的哲學(xué)體系與學(xué)術(shù)影響
1. 困境應(yīng)對的三維模型
認(rèn)知維度**:承認(rèn)困境的客觀性(“澤無水”),非人力可抗拒;
實踐維度**:以“祭祀”(儀式)凝聚共識,以“貞大人”(德行)引領(lǐng)方向;
超越維度**:通過“動悔—有悔—征吉”的辯證運動,實現(xiàn)困境突破。
2. **對先秦哲學(xué)的奠基作用**
儒家:困卦“貞大人吉”啟“君子固窮”之德,孔子困于陳蔡而“弦歌不衰”,孟子“天將降大任”之論均淵源于此;
道家:“澤無水”之象與老子“洼則盈”相通,上六“困極征吉”暗合“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
巫術(shù)傳統(tǒng):卦辭“享祀”與爻辭“朱紱”“赤紱”,保留了商周巫術(shù)儀式的文本記憶,如《周禮·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的實踐遺存。
3. 易學(xué)詮釋的歷史脈絡(luò)
漢易象數(shù)派:虞翻以“困從否來”(否卦三、上爻換位成困)解卦變,荀爽以“陽陷陰中”釋困象;
宋易義理派:程頤《伊川易傳》以“剛中”論(九二、九五陽剛得中)強調(diào)“處困不失其剛”;
清儒考據(jù):張惠言《虞氏易》以互體、爻變系統(tǒng)疏解六爻關(guān)聯(lián),如“九三互巽為草木,故有蒺藜”,構(gòu)建嚴(yán)密的象數(shù)體系。
五、結(jié)語:困卦的現(xiàn)代性啟示
從甲骨文字到哲學(xué)體系,困卦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面對困境的獨特智慧:既非消極認(rèn)命,亦非盲目對抗,而是在“貞”(德行)與“亨”(儀式)的互動中尋求突破。其“困極必通”的辯證思維、“剛?cè)嵯酀钡膶嵺`理性,不僅為易學(xué)研究提供了文本范本,更為當(dāng)代社會應(yīng)對生存焦慮、制度困境提供了跨時空的思想資源。正如徐復(fù)觀所言:“中國哲學(xué)的特質(zhì),即在憂患意識的啟發(fā)下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崩ж灾袄А?,恰是這一精神的原初注腳。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dá)疏:《周易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程頤:《伊川易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5. 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商務(wù)印書館,2019年。
#易學(xué)哲學(xué) #古文字研究 #先秦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