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是基于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現實必要進行的跨越學科邊界、整合相關學科知識與方法,進而實現認知拓展建構和問題有力解決的行動。《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這讓跨學科教學和教師跨學科能力發展成為研究和實踐關注的一個焦點。
中小學跨學科教學的價值何在
跨學科教學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必然要求,其價值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且不可或缺。
旨在還原知識本來普遍聯系的狀態。來源于人類社會實踐和理性思辨的林林總總的知識原本是或近或遠相互關聯的,而分科教育則人為劃分了學科教育的邊界,彼此著力于本學科視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建設,凸顯單學科范疇內的體系和結構,透過各個學科看到的往往是“單孔鏡”下世界的某個側面。因此,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學科知識,重構知識圖譜,成為分科教育改革新的增長點。
有力強化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單學科知識體系下的分科教育,倚重本學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突出學校課堂分科教育的實效,設計的相關問題往往是應用課堂所學對問題的解決,但是現實世界中存在或產生的問題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單一學科思維的問題解決往往是理想化設計下“復用性能力”的重演,而真實世界復雜問題的解決則需要的是綜合而辯證的“非復用性能力”的發揮、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的遷移應變。
有效推進學校綜合統整課程的實踐。近年來課程改革在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都已經超越了單一學科的范疇,為學生跨學科學習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性和無限的可能性,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以及國際風行的STEM或STEAM課程的學習,正在今天的中小學校園里蓬勃開展。
正面回應對學科之間聯系貫通的考查。近年來,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考試評價的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比如上海新中考改革就明確增加了跨學科案例分析的考查,直接挑戰傳統各門學科刷題應試的弊端,倒逼學校跨學科教學的落實。
中小學跨學科教學的實現途徑何從
基于真實且復雜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的跨學科教學,可以從多種途徑生動展開。
第一條途徑為問題解決型。這類跨學科教學主要是以一個主問題為主線,細分出若干子問題層層推進,從而演繹出跨學科深度學習的精彩。例如,某小學以“為什么要系安全帶”為主問題,細分出“對系安全帶有什么看法”“嘗試用小車對對碰的游戲看看會有怎樣的結果出現”“如果要使小車上用小泥人代替的乘客避免事故傷害該怎么安裝安全帶”“小車上的小泥人乘客在加裝安全帶后再對對碰的情況下又有怎樣的變化”“再說說怎樣認識系安全帶”等環環相扣的問題,驅動了“小車對對碰”的科學實驗、安全帶安裝的手工體驗以及安全帶作用認識的價值表達等跨學科綜合學習。正是這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最終深化了學生對“為什么要系安全帶”這一問題的認識。
第二條途徑為主題貫穿型。除了環環相扣的問題鏈的設計,還可以嘗試系列主題的設計從而貫穿起跨學科教學實踐。例如,有學校借助把教學樓屋頂平臺改造成葡萄園設計了系列“葡萄”主題教學,依次為“葡萄栽種主題”“葡萄養護主題”“葡萄釀酒主題”和“葡萄酒會主題”,這一個個主題貫穿起數學測量、生物認知、化學滅蟲、人工智能噴灑、酒會禮儀以及媒體報道等一系列跨學科的學習。
第三條途徑是項目驅動型。這種類型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完成一個項目而驅動相關學科的綜合學習,最終因為多個學科知識與方法的協同完成一個項目的結項。例如,有學校教師設計的“溫控電風扇的制作項目”就很好地引導了學生嘗試在電機上安裝葉片、編寫控制程序以及嘗試連接溫度控制器和電源開關等操作,最終實現溫控電風扇的自動化運行。
第四條途徑是學科拓展型。這種類型的學習是基于某一門學科的學習,主動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來解決本學科面臨的問題,從而實現課時學習目標的達成。相反,如果不采用跨學科的拓展學習,所面臨的真實問題就難以有效解決。例如,有小學語文教師的一次作文課上就設置了為運動會開幕式制作班級宣傳微視頻的跨學科學習任務。在這項任務中,學生既要撰寫班級宣傳文案,又要計算班級方陣經過運動會主席臺前的時間,同時還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制作的微視頻富有藝術性。在此過程中,學生相關學科學習的介入都自然融合其中,并且不可或缺。
中小學教師跨學科的能力結構何樣
跨學科實踐相對于單學科實踐而言,是一項挑戰性和建構性并舉的任務,需要教師具備不同尋常的理解能力,不僅要對跨學科本身內涵的準確理解,也要對相關學科的知識有準確理解。正是基于對相關學科知識的通透理解,教師才能設計出開放且有創意的挑戰性學習任務,讓相關學科的知識發揮出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同時,跨學科畢竟是從一個學科跨界到另一個或另幾個學科,所以教師還必須具備學科知識間的關聯能力,知曉本學科當下學習的知識或探討的問題會與哪個學科或哪些學科的知識有關聯,沒有關聯就無從跨界。此外,跨學科學習活動的組織需要教師具有開放的設計能力,開放問題的設計為相關學科知識融入留有廣闊的空間,并且經由問題的引導讓相關學科的知識有機介入并整體盤活,跨學科學習對于相關學科知識而言完全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另外,優質的跨學科學習任務能否讓更多的學生受益,還需要教師具有跨學科學習的指導能力,針對學生的學情實際予以恰當點撥,從而讓每一位學生能夠以跨學科的視角建構起別開生面的認識新視界。最后,在跨學科實踐中,教師基于先行實踐的反思改進能力也至關重要。基于對跨學科的深入理解而全面審視已開展的跨學科實踐活動,評價反饋暴露出來的問題必然直接推動教師對可能成因的分析以及良策的應對,從而推動跨學科實踐的深入展開。
上述基于跨學科實踐需求的四種能力一起構成了一個環環相扣、彼此促進的能力鏈。其中,教師跨學科本身及相關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是必備基礎,沒有理解,任何跨越都無從談起。教師跨學科知識的關聯能力是必要條件,沒有關聯,跨學科就無法實現。跨學科開放設計能力是核心關鍵,在開放性的探究設計中,相關學科彼此融通并各自發揮出不可替代的協同支撐作用,為學生收獲別開生面的認知新視界開辟足夠的思維空間。跨學科學習指導能力是過程保障,通過到位但不越位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達成既定的跨學科學習目標。跨學科反思改進能力是自我完善,在越來越優化的跨學科實踐過程中迎來高質量的跨學科認知成果。
中小學教師跨學科的能力發展何為
教師上述跨學科教學的能力結構怎樣才能培養起來?這也是廣大學校在推進跨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標。在真實的實踐情境中,教師跨學科能力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促進和影響的結果。促進和影響教師跨學科能力發展的核心因素必然離不開教師的專業學習(Professional learning)、同行觀摩(Peer observation)、專題研討(Pannel work)和設計迭代(Producing models)。同時借助這些核心因素的助力,教師跨學科能力的發展有望拾級而上。這個過程呈現出一系列逐級躍升的關鍵步驟,即從擴大已知(Extend foundation)到攻克未知(Explore confusion)再到物化達成(Express realization)。這些核心因素和關鍵步驟一起構成“教師跨學科能力發展的四途徑·三階段(即4P·3E)綜合促進模型”(見左圖)。
從成人學習理論視角看,專業學習可視為“讀中學”和“聽中學”,即通過閱讀和傾聽進行的學習。同行觀摩是“看中學”,即通過看別人并與自我進行比較的學習,差異推動進取。專題研討是“研中學”,即圍繞專題研究開展的學習,常態的研究性實踐造就一個高質量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而設計迭代是“做中學”,即通過持續的實踐改進最終成就范例作品的實作學習,是一種工作現場的學習,同時也是認知、情感、行為相互交融的具身學習,教師在此過程中由教學新手歷練成長為行家里手。
從上述實踐不難看出,教師的專業學習和教學觀摩都是在不斷擴大自己對跨學科的認識與理解,而與同伴一起的研討則是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不斷縮小盲區、擴大已知、攻克未知,從而使跨學科的實踐更加智慧和游刃有余。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富有創造、智慧的跨學科實踐,物化達成,從而實現一個個教學范例和課堂精品的打造。
怎么進行有心得的閱讀和傾聽?怎么通過現象紛繁的觀摩看清其中的門道?怎么高質量、有貢獻地參與和推進研討?如何針對現有設計進行精益求精的迭代升級而成就范例典型?這些問題的深度解析,以及從制度、機制和平臺等全方位支持系統的探索建構,將進一步豐富“教師跨學科能力發展的四途徑·三階段(即4P·3E)綜合促進模型”的內涵,并將進一步形成合力促進教師跨學科能力的發展。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教師報》2023年09月2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