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 | 板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2024年03月15日,電影《紅毯先生》重新定檔上映。
這部由內地導演執導的講述香港影星的電影,讓劉德華在戲里戲外都成為一時話題,只不過話題跟票房無關,而是和他的人氣有關。
劉德華是一個很勤奮的藝人,這么多年他都活躍在公眾面前,幾乎每年都有一些作品,無論歌曲還是電影,但是看過他年輕模樣的內地觀眾也許都有一個共同感受:
漸漸地,劉德華身邊少了很多人。
我說的是和他同時代的一批香港藝人,除了極少數如成龍、周潤發、郭富城等一線之外,其他很多人漸漸息影退圈。就拿曾經與他在銀幕上談情說愛的林青霞、張曼玉、鐘楚紅、張敏、王祖賢、邱淑貞、關之琳等女星來說,基本上都鮮有信息,有時只是作為娛樂趣聞報道,男藝人如梁家輝、張學友、黎明等勉強保持繼續努力的狀態。同前述的成龍、周潤發和郭富城等大概情況差不多。
如今和他搭戲的要么是同時代的“老人兒”,要么是內地演員。
劉德華本人除了今年的《紅毯先生》外,還有兩部電影。一部是《談判專家》,和他搭戲的是劉青云,也是一位香港老演員。另一部是《危機航線》,搭戲的是張子楓。
音樂方面,2023年只有一首《慢慢》面世,還是推廣曲。
他本人年初則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十一屆副主席,上一屆擔任該職務的是成龍。
所以今天某媒體報道新聞標題就是:
《險象頻發,63歲劉德華不要這么拼了好嗎》
是的,劉德華63歲了。
9月9日那天他在深圳“今天IsTheDay劉德華巡回演唱會”深圳站演出時出現意外:
他演唱《男人哭吧不是罪》時,舞臺中間的地下通道門是打開狀態,他走過去時沒有留意到,結果一只腳踏空整個人摔在舞臺上,如果重點稍微偏一些,整個人就會掉下幾米深的舞臺,后果不堪設想。
現場視頻中,隨著眾人的驚呼,劉德華明顯緩了一下,然后笑著站起來繼續演唱。
然后……
媒體和粉絲集體關注一波,大家都說:
劉德華,你太拼了。
01
“劉德華到底行不行”這個問題印證的是一個時代的漸行漸遠。
這個時代里的劉德華,曾經有“無線五虎將”“四大天王”“最勤奮藝人”等頭銜,看稱呼就能檢索出他的從藝歷程。
說個題外話:
如今還能繼續在香港開演唱會召集粉絲的藝人不多,聯動內地媒體關注的更少。
最早的歌神許冠杰算一個、譚詠麟算一個,然后就是劉德華,年齡都在60歲以上,劉德華是最年輕的,也是唯一能夠在兩岸三地依然保持熱度的歌手。
新生代的香港歌手如姜濤、張天賦等遠不及他們的前輩。還有一些年輕的演員基本上也只在粵語區有一定知名度。華語音樂本身就在逐漸捆綁流媒體作為附庸產品,港片港劇的制作水準也早與內地影視劇行業拉開了距離。只有數百萬體量的香港市場無法像1960-1980年代那樣拉動文娛產業,因此很多港星在97前后陸續轉戰內地,漸漸與內地文化產業融合。
其中做得最好的還是劉德華等少數藝人。
盡管大家都知道在前些年,誰能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內地站穩腳跟,誰就能繼續保持藝術人設,但吃不透內地文化環境的藝人依舊不少。有些人更是選擇隱退,或只在一些作品中亮相,如許冠杰之后的歌神張學友等。
“四大天王”在1990年代初最紅的時候,曾有媒體發表評論,擔心“他們會紅到影響新人的發展”……
現在看來,屬實有些多慮。
江山代有才人出,本世紀初劉德華在某次頒獎禮上特意位置靠后,把彼時的任賢齊推到前面讓媒體拍照。
這是關于他個人人品的有力見證。
要知道在名利場上,前輩打壓后輩不算稀奇事,內地歌壇就因為一個刀郎攪得天翻地覆,不過此乃“閑談”,不再贅述。
市井出身的劉德華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人緣好,不是一般的好。許多粉絲和路人都會說出他的親和表現,如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偶遇劉天王,因某事與其有了互動,劉天王如何如何……
沒有一個人說他“人不行”。
網上有人對劉德華最中肯的評價是:
“如果一個人可以一輩子偽裝成君子,那么這個人就是君子。”
02
無論港臺內地,我相信大多數藝人都會嫉妒劉德華。因為從1980年代末到現在,只要劉德華發了新歌,一定會有粉絲買下來收藏。
劉德華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當然不是。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
但他一定是一個完美的偶像——
我上小學時就有人夸他,然后到中學、大學、工作。從少年到中年,這都過了幾代人,對他的評價褒獎依舊多過貶低。甚至一部電影票房不好,大多數人對劉德華也是同情多過嘲笑。
這是一個奇跡。
就拿9月9日的演出事故說吧:
劉天王演唱會上失足,粉絲和路人都會第一時間譴責演唱會工作人員的疏忽,然后關心劉德華的健康。這也不是他第一次讓人擔心,今年7月在上海演唱會上他就因為在高臺上的驚險動作向觀眾道歉,不要說他63歲了,23歲的年輕人估計演出結束后腿肚子都會抖。
依然活蹦亂跳的劉德華摔倒在舞臺上讓人同情,這樣的“飯圈”文化我是接受的。他從藝幾十年,我沒有聽聞過他的緋聞,只有“勤奮”二字最常見。
在他演到第一百部電影《阿虎》時,媒體見證了他的演藝傳奇,那年正好是千禧年,二十四年前的事情,也是香港影壇、歌壇最后的高峰期。
自2010年代后,和劉德華在內地并肩奔跑的香港藝人越來越少,年歲也越來越大。直至2020年代開始,終于有了“金像獎影帝年齡過高”“香港藝人出現斷層”的說法。
當時香港人希望他當特首,他也在電影《金雞2》中扮演過特首。“劉特首”如果真的當選,可能是歷屆特首中最帥的——
六十多歲的人,誰的身材能保持得這么好?誰又能帥了半輩子還有一大群跨越年齡段的粉絲?
客觀地說,劉德華的演技一直都有爭議,但是“人品”一項就蓋過了所有議論。不是因為他是最好的藝人,而是在新的時代,人們需要一個人品好的偶像:
是公認的那種,不是“飯圈”自定義的那種。
所以,“藝德”真的很重要。
03
“原來劉德華年輕的時候這么帥?!”
一位觀眾曾在看《夏日福星》時說,那部電影里劉德華只是個配角。
90后的一代觀眾已經對劉天王年輕時的顏值有了記憶缺失,對于香港歌壇和影壇,缺少見證歷史的感觸。
可一個時代似乎尚有余韻,又迎來了下一個新時代。
《紅毯先生》之于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劉天王幾乎在飾演他“自己”——
一個曾經受到萬千少男少女喜愛,如今步入暮年的藝人。
我不忍心用“過氣”去形容他的境遇,因為他依然受到尊敬,歌也有人買,還有人與他一起拍電影,他依然能在演唱會上做出高難度動作,然后在摔倒后馬上爬起來繼續唱歌。
我管這種行為叫“職業操守”。
何況他已經63歲了。
那一代老港星出身都不太好,不少人從小就開始吃苦,做了藝人有了名氣后也會受捧,接觸下來大多數人都很平易近人,沒有“老藝術家”的派頭,也沒有“偶像”的包袱。只是時運有高有低,到了內地發展一樣要聽風辨別位,找準自己的定位。
但有一點:
無論是拍戲還是其他工作,基本上都很認真。
這是從那個時代繼承下來的作風。
畢竟香港就那么大,名聲壞了很難混下去。
內地市場更大,新媒體時代同樣不會給藝人太多放縱的機會。
63歲的劉德華還要保持對粉絲的熱愛和事業的熱情,同時他面對的是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
港星在內地的發展空間愈發狹窄,新生代突破不了市場壁壘,老一代也在逐漸凋零。
他是為數不多的還在拼命維護形象的香港藝人之一。
所以網民只得半調侃半辛酸地說:
天王蓋地虎,劉德華最苦。
“藝人”這碗飯不好吃,能保持四十多年的好評更難。
劉德華在1981年從加入無線電視藝人訓練班開始,這個行走于“無間道”的天王就已經在幾代人的注視中如履薄冰:
電影《紅毯先生》最后,劉德華一個人在北京某CBD寫字樓的一處巨大會議室里孤獨地走動。
未來沒有輝煌,只有寂寥。
這就是一個路人眼中的劉德華。
他不得不努力,不只是為了粉絲,也是為了他自己。
因為他是“香港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