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林真心/文)《乘風2025》開播前,吳宣儀被大多數人看好。
畢竟,外形甜美、唱跳功底扎實的她有過韓國女團出道的經歷,回國參加《創造101》后又以第二名成績加入“火箭少女101“組合
但沒想到的是,原本最適合節目的她卻在《乘風2025》遭遇口碑滑鐵盧。
吳宣儀為什么總是紅不了?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在韓國娛樂工業體系下訓練出來的她,在節目里,舞臺表現力、表情管理都相當出眾。
她也在采訪中透露,自己參加《乘風2025》是出于對舞臺的渴望。“我說實話我來到這里,我想得很簡單,我可能把浪姐當成開始倒數的舞臺。因為很多事情沒辦法,不是我想站在舞臺上就站在舞臺上。“
然而恰恰是這份對舞臺的熱愛和執著,讓她損失了一部分觀眾緣。
一方面,她在排練時對舞蹈動作要求極其嚴苛,把每個舞臺都當成生死戰來打。據說她連飯都不吃都要趕緊排練,還因為錯過下班時間只能每天打車回去。這種緊繃感透過屏幕傳遞給觀眾,不僅沒有達到看綜藝解壓的效果,還讓人覺得太想贏了。
另一方面,她的野心和策略,也被觀眾批評為“情商堪憂”。
在一次選擇表演曲目時,吳宣儀和祝緒丹都心儀《本草綱目》。此前就透露自己喜歡周杰倫的祝緒丹,主動讓出了這首歌,并且還透露了自己的底牌。
而那一期的 “卡片爭奪戰” 規則,是擁有對應歌曲卡片數量多的就能兌換表演該歌曲的機會。
祝緒丹原本手握最多《本草綱目》卡牌,甚至主動提出用《舞娘》卡交換合作。結果吳宣儀一個三連抽,憑借四張卡片,鎖定了《本草綱目》的表演權。
對于吳宣儀利用規則搶歌的行為,觀眾都看在眼里。畢竟,在這個真人秀時代,觀眾早已練就火眼金睛,能夠敏銳地察覺到藝人每一個微表情和舉動。
加上綜藝節目的特殊屬性使然,觀眾早已看膩了千篇一律的甜美笑容和機械化的舞蹈動作,更渴望看到藝人的真實性格。
可以說,吳宣儀并沒有輸在專業能力,只是性格和情商不適合“浪姐” 。
而跳出節目,吳宣儀的事業困境更深層的原因,或許在于她對自己職業定位的模糊不清。
作為偶像出道,她本可以在唱跳領域深耕,但內娛市場并沒有成熟的打歌舞臺和偶像文化土壤。
轉型演員吧,她在《斗羅大陸》等作品中的表現又遭到詬病,被批評演技生硬、表情夸張。
走綜藝路線,她在各類節目中的表現又缺乏記憶點與孟子義那樣的綜藝幽默體質。
全方位的尷尬處境,讓吳宣儀成了一個“四不像” 的藝人——偶像做不下去,演員當不好,綜藝又沒效果。
細究起來,吳宣儀的困境也是整個內娛偶像產業困境的縮影。韓式偶像培養體系強調標準化和服從性,要求藝人成為完美的“商品” ;但內娛市場卻越來越看重藝人的真實性和獨特性。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吳宣儀似乎一直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人設” 。在娛樂圈,一個鮮明的人設往往比實力更重要。
楊超越的“廢柴逆襲” ,虞書欣的“小作精” ,甚至王心凌的“甜心奶奶” ,都是極具辨識度的標簽。而吳宣儀呢?甜美?實力派?努力?這些標簽都太過普通,無法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沒有記憶點就等于沒有存在感,這或許能解釋為什么吳宣儀每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都像是一個“新人” 。
而私下,吳宣儀又屢次展現出“低情商” 。時尚品味被吐槽、微博文案引發爭議,更令人擔憂的是,她似乎陷入了“越被罵越要證明自己“的惡性循環。
從行業角度看,吳宣儀的困境也反映了內娛市場對“歸國偶像” 的殘酷篩選。這些年從韓國回來的偶像不少,但真正能在內娛站穩腳跟的屈指可數。
在這個時代,僅靠標準化訓練出來的偶像技能已經不夠用了。觀眾渴望看到的是真實、立體、有血有肉的藝人,而不是精心包裝的完美商品。
吳宣儀若想突破當前困境,或許應該先停下腳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藝人,而不是盲目追逐每一個可能的熱度。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沒有方向的努力,往往比不努力更可怕。對于30歲的吳宣儀來說,時間還算充裕,但留給她的試錯機會,或許沒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