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房:“前面不守塘,后面不開窗”,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107 2025-07-20
他是我國歷史上的風水第一人,他前半生入朝為官 擔任國師,后半生離開朝堂救濟百姓,他是地理風水的開山鼻祖,留下的撼龍經,讓無數的地下工作者牢底坐穿。其中一句尋龍千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更是被多數編劇改編搬上熒幕,他就是人稱救貧先生的 楊筠松,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時間的軌跡,看看歷史上的楊筠松,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
我國風水學在歷經秦漢之后,到了隋唐時期,可以說已經非常完善了,而名氣最大堪輿大師,莫過于李淳風和袁天罡了。在我看來,楊筠松的水平完全不亞于兩人,
楊筠松字叔茂后世稱之為救貧仙人,也是唐代著名的堪輿大師,楊筠松出生于834年的 竇州馬貴,也就是今天的廣州高州,他自幼聰慧過人,17歲便高中進士入朝為官,因為自幼喜愛 風水學,并且有極高的造詣,因此被唐僖宗封為金紫光祿大夫 加封國師,掌靈臺地理事,也就是負責歷法制定和天文觀測的工作,直到公元880年,農民起義軍黃巢率軍攻打京城,看著流離失所的百姓,楊筠松果斷辭掉了工作,
臨走還將宮中的風水秘術帶了出來,要知道那時的風水學屬于秘術,皇室大多都會依靠風水學來保住龍脈,一般的普通人很難有所接觸,想學更是難上加難, 黃巢之亂,宮廷動蕩,楊筠松這才有機會將風水秘術帶出宮門,將風水學 傳入民間,離京后楊筠松一路用自己的地理之術幫助百姓,因此在民間還有個稱號,叫救貧先生。在到達 虔州時,落腳黃禪寺遇到了自己的大弟子曾文辿 , 交談中曾文辿被楊筠松的風水學深深吸引,雖虔誠拜入楊筠松門下,后來跟著楊筠松云游四海 尋龍捉脈,逐漸的掌握堪輿之術,后來曾文辿也成了一代風水學大師。
唐朝末年,贛南起義軍的首領盧光稠占據虔州自封盧王,但是他認為,自家祖宗的安葬之地,還是要找一個風水寶地,助自己奪得天下,于是找到了曾擔任國師的楊筠松,要說楊筠松實力果然不凡,很快便找到了龍脈,為此盧光稠開心不已,但同時又問了楊筠松一個問題,天下除此龍脈,還有天子地否?,毫無防備的楊筠松當場作答,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大意就是,天下的龍脈數不勝數,聽完盧光稠瞬時起了殺心,其實此時的楊筠松也感覺到了盧光稠的殺意,于是交代自己的弟子曾文辿,如若自己遭遇意外,便設法讓盧光稠在 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在十字路口挖上一口井,騙他說能保盧氏一族世代出天子,曾文辿雖不懂師傅的用意,但也沒有多問,不久后 楊筠松被盧光稠殺害,曾文辿游說盧光稠,按照楊筠松此前交代的裝了水碓,挖開了水井,不久后盧光稠背長癰疽 疼的死去活來,最終自縊而亡。曾文辿這才明白了楊筠松的用意, 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路口開井,盧王自縊頸。此法一出,贛州的天子氣被迫,轉而成了煞氣。楊筠松終是用自己的辦法復仇成功,
那么楊公又是如何被搬上神壇的呢?相傳楊筠松一有趕山鞭而有趕山術,他尋龍捉脈 走面贛閩邊區,那里有山擋著老百姓,他既能趕山到不礙事的地方,或是哪里有水患,又能將山上的石塊趕到水中形成水壩,蓄水供老百姓灌溉農田。但奇術必有破綻,相傳趕山之時不能被女性看見,如若看見趕山山必是瞬息停在原處。
另外嘉靖《贛州府志》記載
舊傳鄉人有館谷楊筠松者, 久而臧獲厭之,筠松辭去,乃以杖叩石,出泉凡三坎,用酬其湯沐之勞。后人異之,環砌以石建亭其上,遺址尚存。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的楊筠松在贛州地區已經不風水大師了,而是排到了仙人級別。
楊筠松生于834年,于公元900年離世,終年67歲。楊公一生著作了,《撼龍經》《疑龍經》《三十六龍》《天元烏兔經》等多部著作,被后世風水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