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房選址俗語:“前不守塘,后不開窗”,這話有道理嗎?
107 2025-07-20
最早的時候住的是單位蓋的平房,其實就是個大雜院。
我的左右鄰居都是轉業軍人,我的右鄰居年齡比左鄰居大三、四歲,我的先生也是軍人,比左右鄰居都小幾歲。
我們住的都是一間20多平方的平房,外加一個小廚房。
那時候每一個家庭都沒有啥家具,好像我們一排房子是十家,就我有件比較好的家具是一個三人沙發,是從省城拉回來的,當時買的時候價格是90元(那時候我每個月的收入是52元)。
一年春節先生回家探親,離開家回部隊的時候已經是春天了。
就在窗戶下的空地上種了幾棵絲瓜。我把黃豆煮熟后放在絲瓜的根部,絲瓜長勢很旺。一天我給絲瓜澆水的時候看到絲瓜葉子下面有一條一米多的蛇,嚇的我把澆水的盆子摔的很遠,右邊鄰居聽到我驚慌失措的聲音,從他們的房間走出來,嫂子也關切的問我,我指著蛇說:有條蛇。
這時候右鄰居就拿著鐵鍬,把蛇鏟起來,扔到墻外面,墻外面就是莊稼地。
因為是個大雜院,小商販就會進到院里兜售雞蛋、蔬菜還有其他商品。
只要有人想買的時候,右鄰居就會跟商販討價還價,還好價后就會喊人過來買,開始的時候商販特煩他,認為他還價了。最后商販的商品在我們的小區一會就賣完了,小商販高高興興的走了,我們也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
以后再有商販來的時候,我們會叫右鄰居:過來還價了。
每次他都會欣然接受這個雙方都開心的事兒。
左鄰居就不喜歡湊這熱鬧,每次都是旁觀的觀眾。
幾年后右鄰居提拔成我們單位干部處的處長;左鄰居去了車隊,當了司機。
轉業回家的時候,他們的身份就不相同,右鄰居是個營級干部;左鄰居是志愿兵。
我們在一個小區住了三年多,以后都搬家離開了大雜院,搬到單位建設的小區。住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樓房。時間是1989年。